本報記者 丁雅梔 楊沙沙
編者的話:一根小小的薯條,不僅是西式快餐的「黃金配角」,更是全球食品供應鏈中的關鍵一環。近年來,中國冷凍薯條的出口量持續攀升,並讓中國在2022年首次成為凈出口國,這標誌著在全球薯條產業中地位的轉變。2024年前十個月,中國冷凍薯條出口量高達15.51萬噸,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總量。相關轉變不僅引領著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變革,也凸顯了中國在全球薯條市場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和國際供應鏈的重塑,中國正成為全球薯條產業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一根薯條背後的大市場正逐漸展開。
11月6日,2024全國糧油和大豆產業博覽會上一家薯仔企業的展台吸引了眾多觀眾。 (視覺中國)
一顆薯仔變薯條,需要17道工序
一顆薯仔從田間地頭到加工成為冷凍薯條需要一個復雜而精細的過程。國內薯業龍頭企業雪川農業集團總裁王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個過程包含大約17道工序,包括清洗、去皮、切割、漂燙、幹燥、油炸、速凍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對於確保薯條的質素和口感都至關重要。根據器材的大小和效率,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一顆薯仔就變成薯條。
適宜的馬鈴薯對於生產出口感、味道極佳的薯條非常重要。「薯條使用的加工薯仔是專門的薯仔品類,跟我們平時吃的不太一樣。」王楠告訴記者,加工薯仔要求含有的幹物質較高、水分含量低,而中餐烹飪使用的薯仔固形物含量較低、水分較高,不適合做成薯條。
「中國馬鈴薯產業鏈條相對完善。」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徐建飛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馬鈴薯以鮮食為主,占比約70%,而加工比例相對較低,僅12.5%左右,遠低於已開發國家60%至70%的水平。
但徐建飛表示,中國冷凍薯條的加工原料目前主要依賴國外馬鈴薯品種。國外育成的品種在國內種植的比例大約為30%,而在加工專用品種中,高達90%以上都是國外的品種。
目前,中國用於制作冷凍薯條的薯仔品種主要是原產自加拿大的「夏波蒂」。夏波蒂品種的薯仔幹物質含量高、糖分含量低,非常適合油炸,是制作冷凍薯條的理想品種之一。這個品種於1987年引進國內,並在2002年左右初步實作規模化量產。
徐建飛說,為了避免被國外品種「卡脖子」、推動馬鈴薯種業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國內馬鈴薯種業不斷加強以加工專用品種和早熟鮮食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為主的種業科技創新,並正在將新育成品種投入生產線評價測試。
此外,一些企業也發現,一些國外馬鈴薯品種在加工薯條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產品外觀和口感與傳統品種有差距,顏色發黃、口感較差等。目前國產馬鈴薯品種的培育正在改進這些問題。由於從品種培育到配套栽培技術以及生產線相關器材和工藝的調整需要時間,徐建飛稱,目前這一過程仍在進行中。
「中國正成為全球炸薯條出口貿易主要參與者」
在徐建飛看來,中國冷凍薯條產業發展經歷了從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到以國內自主生產為主的轉變。這一轉變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因素包括疫情影響下的國際貿易格局變化,內部因素則涉及產能提升、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
日本、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麥當勞在2021年曾面臨炸薯條短缺。疫情期間,全球物流中斷,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自然災害,全球冷凍薯條供應鏈被打亂,歐美貨輪難以進入亞洲地區。供應鏈危機促使各國品牌尋找新的供應商,擁有穩定供應和價格優勢的國產薯制品加工企業因此進入了國際視野。
自2020年起,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薯條消費大國從中國的進口量迅速增長。疫情後,中國與印度共同取代比利時、加拿大,成為菲律賓、印尼等國進口冷凍薯條的主要供應來源。據美國農業部援引Trade Data Monitor的數據,2022年前6個月,菲律賓從中國進口的冷凍薯條平均價格為922美元/噸;而從美國進口的冷凍薯條平均價格為1128美元/噸。
薯制品出口高度集中於少數已開發國家,西式快餐進入中國曾經催生了一部份國產供應企業。隨著中國餐飲業的快速發展,華萊士、塔斯汀這樣的新興本土餐飲品牌逐漸推動上遊供應鏈的完善,越來越多的本土食品加工商如藍頓旭美、雪川、凱達恒業等逐漸嶄露頭角,並開始與國際巨頭爭奪市場份額。
「一開始,外國人都覺得中國不可能種出好的加工熟薯仔。沒人覺得中國人會自己建薯條公司做冷凍薯條。一方面,薯條公司的投資門檻和進入門檻很高。另一方面,此前全球薯條的供應格局比較穩定。」王楠說道。
建立薯條加工企業需要較大的初始投資,包括廠房建設、生產線購置、原料采購等。「建一個10萬噸左右產能的工廠,需投入10億左右人民幣。」王楠表示,不僅包括昂貴的進口器材購置費用,還涉及許多配套設施的建設,比如蒸汽鍋爐、汙水處理設施。這些配套設施的維護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此外,與歐美相比,中國薯仔畝產較低。王楠說,這就意味著,即使經過相同的加工工序,中國生產的薯條成本也會相對較高。
但得益於高產品種的套用、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脫毒種薯的普及,從2010年開始,中國馬鈴薯總產增加。據徐建飛介紹,馬鈴薯畝產量從2010年的1.08噸提升至2022年底的1.38噸,從依靠面積擴張轉變為依靠單產增長的高質素轉變。期間,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持續投入,特別是對馬鈴薯產業的支持,為薯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此外,國內加工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能提升也是推動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徐建飛分析稱,2017年之後,國內培育的馬鈴薯加工品種逐漸增多,但直到2020年,國內薯條加工企業仍以外資或合資企業為主。2020年後,國內一些企業開始大規模新建冷凍薯條生產線,產能迅速提升,年產能3年內從50多萬噸增長至120多萬噸,在國際上形成一定的有利競爭。
「薯仔國家」網站刊文稱,「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炸薯條出口貿易的主要參與者」。2023年,中國在全球炸薯條市場的份額為3.1%,高於2022年的2.2%和2021年的1.1%。在全球冷凍薯條貿易量下降4.6%的情況下,中國炸薯條出口增長36.5%,在過去兩年,出口量增長近兩倍。
薯條產業或面臨周期性洗牌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冷凍薯條出口量高度集中於少數已開發國家,五大出口國(比利時、荷蘭、加拿大、美國和法國)長期占據全球出口總量的80%以上。
「中國薯條得到世界的認可,是很不容易的。」王楠回憶,一開始,國內沒人做冷凍薯條,2019年雪川開始出口冷凍薯條,隨後在2020年、2021年逐漸增加出口量,「我們的產品剛開始出口的時候,外國人確實有很大的疑慮。但這幾年,他們看到了中國產品的質素,逐漸認可中國也能做出好薯條。」市場熱起來之後,更多的本土企業如明傑、凱達恒業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你看到的結果就是,2022年中國變成(冷凍薯條)凈出口國了。」王楠說道。
目前,中國的冷凍薯條產能以內銷為主,但出口比例持續增長。公開資訊顯示,國產薯制品生產加工領軍企業凱達恒業的收入結構中,40%來自海外。雪川的冷凍薯條也已出口到30多個國家,包括東南亞、日韓、澳洲、紐西蘭、斐濟以及部份南美國家。
中國的冷凍薯條行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挑戰依然存在。疫情過後,薯條價格經歷了明顯下跌,回落至2019-2020年的水平,跌幅超過20%。當前,中國薯條產業正面臨一個周期性的洗牌期,這對出口和國內市場銷售都構成了挑戰。
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疫情期間市場的需求激增,吸引了眾多跨領域投資者進入冷凍食品行業,導致中國本土產業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此外,薯仔種植基地的發展也需要時間,但突然增加的產能對前端種植造成巨大壓力,可能導致盲目種植和原料爭搶,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這使得中國薯條企業在出口和國內市場銷售上都面臨嚴峻考驗。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薯條產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和市場。王楠告訴記者,未來中國冷凍薯條出口在非洲、南美市場都有機會,將來可能探討在當地化部署一些產能。
徐建飛認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在加工領域。據估計,建立一條規模化冷凍薯條生產線的投資門檻高,冷凍薯條出口價格大約為每公斤1.3美元,而國內加工原料薯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尤其是華北地區,生產3至4噸薯條原料薯的綜合種植成本約為4000至4500元人民幣,考慮到後續的貯藏、運輸和加工成本,冷凍薯條利潤率在10%到20%之間,利潤相對較低。
針對國內市場,加工品種不僅要滿足加工業需求,還需適應中國人飲食習慣。徐建飛告訴記者,中國馬鈴薯產業正嘗試「換道超車」,開發符合國人口味的多元化產品,同時推動種業創新和生產技術的提升,以提升加工品質、提高單產和降低成本。未來,中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將聚焦於種業科技創新、大面積單產提升和多元化加工,推動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