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這一年,很多國人的記憶有關於浩瀚星空。
很多人還記得5月3日當天的海南文昌:冒著瓢潑大雨,大家激動地倒數著「……5、4、3、2、1」,共同見證嫦娥6號沖天,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之旅。一個月後,不負眾望,嫦娥6號的返回器於6月25日下午,帶回兩公斤左右的月壤。
也是在今年,中國首個成功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踏足火星已4年,並超額完成既定任務。跟隨天問一號的軌跡,面對2000多年前屈原的仰望蒼穹之問,「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人類開始作答。
綜合各類歷史線索,「追星」是古老而又恒長的話題。5000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對廣袤的蒼穹發起探索。
並且很明顯的,在這5000年「追星」史中,從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到嫦娥6號的月球背面之旅,中國的天文成果進展速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在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尋常百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存在。
航天大事件對日常生活而言似乎不再那麽遙不可及,冒雨追「嫦娥」看火箭、不遠千裏奔赴「中國天眼」FAST……航天旅遊開始成為熱門,且其中親子是絕對的主力軍。
這些來到現場的孩子會怎樣被影響?他們的到來,對於中國未來的宇宙探索,又意味著什麽?
天文夢如何走進現實
今年7月有這樣一個話題曾登上熱搜,#11歲男孩自寫程式碼造火箭#。
實際上,男孩嚴弘森自從4歲被爸爸帶去觀看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開始,就在嘗試自己的「造火箭」事業。
7年間,父母無條件支持他的興趣,透過各種渠道讓他持續接觸並學習天文知識。到2023年,嚴弘森甚至已經可以指出拉薩天文館影片隱藏的錯誤。
絕大多數 孩子其實和嚴弘森一樣,自小就天然地對頭頂這片星空充滿好奇,但一個突出現象是,兒時的天文夢總在長大過程中逐漸夭折。
天文夢被時間吞噬,可能不是由於天賦不足,也不是夢想過於宏大遙遠而被拋棄,更普遍的現象是缺乏好的教育和引導。
天文這門科學發展至今,並非深不可測,而是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透過學習行動,就能解開很多疑團。
從神舟一號載人火箭到天問、嫦娥、長征、悟空等重大工程可以看出,現代中國的天文事業就是在無數次叠代和實踐中,才逐步推進對太空的理解。
孩子的天文夢能否實作大抵也遵循這個原則,他們需要好的教育去引導自己持續性行動。這些教育通常來自社會環境和父母,多方相關研究交叉證實,「童年時期的積累和教育與成年後的職業有密切聯系」。
著名現代天文學家鄧李才曾在公開報道中提起,他對小時候看的電影【第二次握手】記憶尤深,不過記的不是電影情節,準確地說,是裏面的一位天文學家。從那裏,他獲取了成為一名天文學家的「理想和動力」。在此後的學習生涯和職業道路上,他也從未偏離這個路線。
當然,天文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年齡階段所需要的引導方式也不同。對於青少年階段孩子的天文教育,最好的方式便是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並用適合其年齡的解釋方式去引導。
新年之際,伊利QQ星透過一次趣味事件和家長、孩子們做了一場特別的天文對話。
它在城市街頭放置了雙視角廣告牌,只有當家長蹲下和孩子視野平齊時,才會看到孩子眼中的星空。
與此同時,這次QQ星還走進校園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天文課,既講述天文知識,也鼓勵他們寫下自己的小心願,告訴孩子們QQ星正面向全國的孩子征集999個願望,未來這些願望會被鐫刻在QQ星打造的天文台外立面,即離星星最近的地方,而這也將成為中國首個兒童參與共創的天文台。
滑動檢視更多心願卡
難能可貴的是,作為長期關註青少年成長的企業,QQ星不僅敏銳捕捉到了天文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用實際行動參與其中,甚至主動啟發並聯合家長們嚴肅對待孩子的天文夢,去鼓勵他們敢想敢夢。
哪怕孩子的天文夢還只是具象表現為對「星星」的好奇,但沿著這個心願去教育和啟發,對於他們而言,就是當前較為適合的夢想守護方式。
天文教育,人人必經的一種教育
在國際航空聯合會規定中,地面10萬米之外才是天。盡管距離如此遙遠,但絲毫沒有稀釋天與地的關系。
相反,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天空緊密相連,地上的人時常要以天時為依據去理解和判斷萬物。也就是說,天文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天文學家,但或多或少,他們都有必要去了解這門古老的自然科學。
因為事實上,看似無用的天文學,出現在生活處處。
當代天文學家張雙南做客第七季【十三邀】時,提供過一個讓人為之一振的視角。
作為天文學科的終身研究者,在張雙南的眼裏,這門學科所帶來的遠不止科學知識這麽簡單。和許知遠的對話中,他強調宇宙給人內心帶來的信念和自豪感,人們在探索並見識過宇宙的博大後,回頭再看地上的事,其實會變得更加淡然自若。
對於天文教育而言,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部份。
僅就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而言,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天文專家,不一定精通科學理論和思維,但可以多一個維度,把宇宙當成參照物,再去重新審視和理解地球上的現實,人更容易豁達。即便面對諸多棘手的困境,也會就此多一份超越的勇氣和力量。
並且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在看見及看不見的領域,天文學都的確發揮著非常實際且關鍵性的效用。
一個極為常見的例子,我們用的相機更叠換代,功能越來越強大,就與天文成果有關。再比如,當下流行的氣墊運動鞋所采用的工藝,就來源於航天工程中的「中空吹塑成型」技術。
換句話說,天文學中的發現及其蘊含的科學思維,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轉化成具體的技術成果,推動當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它們最終會走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業、藝術、技術革新等各個領域都有機會從中得到靈感。
如此種種,造就了天文教育勢必成為一種必要。而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國家始終重視建設和發展天文工程,從不間斷地去解碼宇宙奧秘。
5000年「追星」史在傳承
遍覽古書典籍後,會有一個明顯發現,即天文學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發達的科學。 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天文學長期被奉為官方「正統」之學。
作為國之重器,人們靠仰觀天時天象以感知時間和位置的流轉變化,從而調整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節奏。也就是說,無論從科學行業發展,還是國家發展角度,天文研究都意義重大,對比拼激烈的現代國家而言尤其如此。
現代中國在天文學研究的產出和科技儲備上,相當一段時期內,都未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得益於幾代科學家的努力,以及從整個環境和社會氛圍來看,這些年的天文學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目前中國的天文學科研進展也已逐步追上國際速度。
不過,問題也顯而易見。例如,人才稀缺、後備力量不足是在各種場合被反復提及的話題,而解決問題的路徑關鍵在於教育,並且不只在大學設立和完善天文學科,更要從中小學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天文和科學人才。
對於這一點,諸如鄧李才等著名天文學家也一致認可,主張在初等教育階段就把天文的種子播到孩子的心中。縱觀國際上天文科技領先的國家,無一例外,它們也在整個教育體系和氛圍中,做足了功課。
具體方式多種多樣,力量也不局限於正統的學校教育,而是講究群策群力。
這幾年興起的航天旅遊熱、科幻電影熱、企業力量等都有助於啟蒙青少年的天文科學意識,可以在這個階段最大限度地發揮重要的教育和支持作用,並且其能做的遠比我們想象的多。
伊利QQ星就在今年5月啟動了為期3年的「一起追星計劃」,以守護每個孩子的追星夢,助力兒童天文教育事業發展。前文提到的新年願望征集,把孩子的願望搬到星星旁,便是這個專案的第一步。
不只如此,這3年間,伊利QQ星將持續投入其中,建造由國家天文台設計監造的中國首台由企業投資建設、具備科研和科普雙重功能的「大視場巡天望遠鏡」,以支持青少年天文教育的發展。
盡管是商業行為,但這些舉動的意義卻更多地指向了社會公共價值。在很大程度上,這意味著伊利QQ星對中國的天文事業有著強烈的自覺責任意識。而長期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必然有機會為青少年天文教育發展樹立一個新範本,帶一個好頭。
這恰好是當前天文事業發展所期待和需要的,集眾人之力,將青少年的天文教育融入各行各業,尤其像伊利QQ星這樣長期深耕和關註青少年成長的商業中堅力量。
當越來越多這樣的力量加入其中,中國5000年的「追星」史才能繼續傳承,並有望在下一代迎來更大的突破和成果。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 | 姜蘇仁
編輯 | 王 晴
統籌 | 蘇 瑋
排版 | 拼 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