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聽得多的,是抑郁癥患者自殺。 雙相患者自殺率高於抑郁癥患者。
這容易讓大家誤以為,是躁狂癥狀導致雙相患者自殺,實際上不是。躁狂癥狀本身,通常不會導致患者自殺。
躁狂癥狀不同的表現形式——思維活躍、語速快、精力旺盛、瘋狂購物、自大感、易激惹等——內核都是【 亢奮 】。
從生理層面而言,【 亢奮 】是生命能量激發狀態。生命能量激發的個體,往往不會求死。
雙相患者高自殺率,本質是抑郁癥狀的體現 。
既是抑郁癥狀導致雙相患者高自殺率,為何比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還高?
因為抑郁癥狀嚴重時,患者生命能量太低,低到連自殺的力量,或者說心氣都沒有。
大家平時習慣了「思緒萬千」,想法很容易在腦海中出現,可能誤以為大腦產生想法很容易。實際上,一個看似簡單的想法,需要很多大腦區域配合工作。
大腦正常執行時,我們的所思所想能夠「瞬時生成」,是因為很多後台程式能夠自動執行。
但抑郁癥患者的生理病因,導致人平時自動執行的後台程式出問題,「所思所想」不像平時容易,更別提還要行動。
這也側面反映,抑郁癥患者的無動力、無望感等,不是懶、不想好。
抑郁癥患者自殺,往往是病情好轉時。
臨床工作者,或者患者家屬可能經歷過這種遺憾:患者看似走出了低谷,狀態好轉時,反而自殺離世。
因為抑郁癥患者病情好轉,反而有力量自殺了。
這也是為何抗抑郁藥副作用中,常會標明有增加自殺的風險——不是藥物本身會增加患者自殺風險,而是因為藥物促進抑郁癥患者病情好轉後,患者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如果原來就有自殺傾向,或是有過自殺行為的患者,不論藥物,還是其他方式促進病情改善,都存在患者自殺升高的風險。
某種程度可以說,躁狂癥狀有促進抑郁癥狀改善,使得患者生命能量恢復。但這意味著,如果患者在抑郁發作期存在自殺傾向,轉躁病程期,自殺風險也在升高。
因而,雙相患者自殺率高於抑郁癥患者。
這也是臨床心理工作的復雜性:既要促進患者改善,還要提防改善增加的新風險。
這提醒臨床工作者和患者家屬:
對於有自殺傾向的抑郁癥或雙相患者,康復過程需要保持對患者的持續關註,不能因患者好轉而疏忽松懈。這也是為何我常說雙相的心理幹預,要找資深從業者。沒有經驗的從業者,與雙相來訪者工作,可能在其好轉後,評估錯誤,忽視風險。
臨床心理工作,與其他心理困擾的心理咨詢,還是要有所區分。從業者有必要保有敬畏之心,量力而行,因為有時涉及生死。
作者:許標 ,中科院 心理所健康心理學 碩士,個人執業心理咨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