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迷思
為何總是醫不好?
人們常說:「不要諱疾忌醫。」意思是說,有病就要趕快尋醫治療,不要等小病拖成大病,甚至變成不治之癥。
問題是,如何知道自己生病呢?
有個小朋友問老師:「霍去病是什麽病?」也許這是一個冷笑話;可嘆的是,很多人對於自己身體和疾病的無知,就像這個孩子一樣。有時候,明明自覺不舒服,可是檢查不出任何異恙,就以為沒事了;最常見者,如腰痠背痛。
癥狀與疾病究竟有何關聯?該如何治療呢?
現代主流醫學認為,人體常因細菌、病毒侵入而生病,因此,以消炎、抑制生長或切除等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另一類傳統醫學則主張,因為經絡不平衡,導致「太過」或「不及」而失調成疾,須以調整經絡平衡為手段。
近幾年,人類在基因醫學、幹細胞移植等尖端研究已有突性進展,為治療疾病提供了新的選擇。但我們也要提醒,在人類長期致力於改善公共衛生、研發新藥、控制疾病的同時,新的疾病也在不斷增加中!雖然,目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增長,但不可否認,許多人是「帶病延年」,他們的病情雖然暫時獲得控制,延緩了惡化的時程,但是行動不便,舉步維艱或與藥為伍,卻也無可奈何,只能消極地視此為老化的必然現象。
還有很多人罹患某些疾病後,始終無法根治,即使吃藥和打針,頂多只能暫時減輕痛苦,一旦藥效過後,老毛病又犯;雖然總盼望病魔能早日遠離,然而一個月、二個月,一年、二年過去了,還是在痛苦中渡過,令人十分苦惱,也不禁疑惑那些吃的藥、打的針,究竟所為何來?
慎選治療方式
主流醫學是從疾病發生後的結果來倒回推論研究,用解剖屍體的方式探縈身體的構造和功能,然後做出的判斷,並對人體的病變位置做局部研究,以構造或成分作化學性分析,再按照此分析找出致病細菌或病毒,最後針對細菌或病毒進行藥物化學性消除。這樣的研究方向,對找出因為各種外來入侵的微生物、細菌或病毒所引發的疾病很有效,因此在公共衛生和細菌防制方面可說成果顯著。
但是慢性病及其他多數非病毒病癥呢?往往不見改善甚而更糟。為何會如此?有沒有可能是治療方式出現盲點呢?例如:肝病、胃病、心臟病等,真正的病變根源或許並不在這些器官本身,但人們往往誤以為疾病的發生點(病名),或疼痛點就是疾病的根源。其實不然!
如何判斷慢性病的治療方式到底正不正確?綜觀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器官或組織一旦發生慢性病變,第一步驟就是「控制惡化」;要是沒有受到控制而惡化加深,就進步割除器官組織;若是割除的部份因為過大或者有其無法取代的重要功能,就以代用品替代,如人關節等。這樣的「治療方式」,倒不如說是「處理方式」來得恰當些,而非回復健康的本質。
長期下來,才發現到人體各部份組織器官都有其獨特且無法取代之處,於是方法有所改變,但是基本觀念沒有變,等於換湯不換藥。
照理說,疾病獲得治療之後應當沒有後遺癥或癥候群才對;可只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大多數的結果是疾病再復發,甚至引發更多的疾病,像高血壓、關節病變、切除腫瘤、骨刺……等。所以大眾應該體認:無論服用藥物或進行手術,都只是醫療手段的一部份,而非還我健康的步驟,且尚有許多其他醫療方式可做明智的選擇。
轉載:生病原來是骨惹的禍~張富穗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