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中國經濟用事實打破外界偏見

2025-01-11心靈
本報記者 趙覺珵 馬 彤 2024年剛剛過去,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中國經濟執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素發展紮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 事實證明,中國經濟依然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但國際輿論中卻不時有一些唱衰雜音泛起。近期,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達龍·阿西莫格魯公開聲稱「中國的經濟繁榮缺乏穩定性與持續性」,這讓個別外國媒體借機利用他的理論,攻擊中國是所謂「攫取性經濟制度」,再度鼓噪「中國經濟見頂」等陳詞濫調。
1月9日,山東青島前灣貨櫃碼頭一派繁忙景象
長期關註阿西莫格魯所提理論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阿西莫格魯在制度經濟學領域有一定創新性,但其理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和制度背景的局限性,對於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存在不少錯誤與偏見。
張曉晶表示,事實勝於雄辯,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證明了中國的制度優勢,也反映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經濟理論 環球時報: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阿西莫格魯等三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響繁榮方面的研究」。您如何看待阿西莫格魯關於「包容性經濟制度」與「攫取性經濟制度」的代表性理論?它的創新性與局限性有哪些?
張曉晶:阿西莫格魯的理論強調制度和歷史的重要性,政治與經濟的互動,以及「包容性經濟制度」的優點。他認為,具備法治、保護產權、高度競爭等特點的「包容性經濟制度」是經濟繁榮的前提。這些觀點從一般性的角度來看是成立的,具有一定創新性和學術價值,這也是為何諾貝爾獎委員會會授予他這一殊榮。
然而,將這種一般性理論套用於具體國家或制度時很容易出現問題和偏見。例如高稅收一般被認為是「攫取」,但這在北歐國家並沒有導致經濟停滯,反而實作了有效的財富再分配。這說明理論的普遍性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來看,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
去年11月15日,在深圳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專精特新及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22個專業展匯聚於此。(視覺中國)
在代表作【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等著作中,阿西莫格魯關於中國的分析,包括對歷史和現狀的描述,都存在不少錯誤與偏見。
阿西莫格魯將一些「包容性經濟制度」與「攫取性經濟制度」的定義和歸因直接套用於中國,這種分析方法顯然存在局限性。他的很多判斷都是基於西方視角和研究物件得出的,這種理論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和制度背景的局限性,其研究結論未必適用於所有國家和社會。
張曉晶
環球時報:阿西莫格魯近日聲稱,中國透過投資人工智能(AI)等創新領域獲得了不錯的經濟增長,但這樣的經濟繁榮很可能在穩定性、持續性方面不及西方國家。您如何看待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 張曉晶: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已經引起一些外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個別國家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科技競爭對手,進行打壓和技術「脫鉤」,這其實已經證明了中國的創新實力。
中國一直推動開展全球科技合作,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遭到一些西方國家阻撓,影響像5G、「新三樣」這樣的中國創新成果走向世界,阻礙了中國科技創新為全球包容性發展做出貢獻。事實上,不只是「全球南方」國家,西方國家也需要中國的技術。
在科技領域,西方在評價自己和中國的相關政策時存在明顯的「雙重標準」。中國在治理平台公司、反壟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與美國對臉書、谷歌等公司進行的監管有相似之處,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市場公平與保護消費者利益,但中國的做法往往被歪曲成「不包容的行為」。
環球時報:我們應該如何客觀看待阿西莫格魯等學者的理論和觀點? 張曉晶:對於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的態度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過去,我們可能會關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創新之處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借鑒啟示;如今,我們更加註重批判性吸收,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
這種變化展現出中國的自信。這種自信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發展、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自信尤為關鍵。這種理論自信讓我們在面對諾貝爾獎得主時不再盲目崇拜。
比起理論和模型,事實證明一切
環球時報:近期,一些外國媒體利用阿西莫格魯關於「攫取性經濟制度」的理論,試圖將這頂帽子扣給中國。您對此有何回應?
張曉晶:事實勝於雄辯。從新中國建立至今,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無論是消除絕對貧困,還是實作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些成就不僅是簡單的數碼,更是擺在世界面前的有力證據,是中國的「金字招牌」。
大量外國政要和學者都對中國取得的成就贊不絕口,尤其是那些希望學習借鑒中國發展模式的「全球南方」國家。比起一些理論和模型,事實證明了一切。
近年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之一,共享發展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我們不僅提出理念,更在實際中不斷推進,例如支持浙江高質素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這些事實有力證明,中國不僅不是所謂「攫取性經濟制度」,反而是包容、共享等理念的踐行者。
環球時報:對於中國的制度和發展路徑,西方主要存在哪些偏見和誤解? 張曉晶:許多西方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持有嚴重的偏見。 我近期前往非洲多國考察,發現當地官員和民眾都非常羨慕中國的發展模式。這些國家擁有資源和勞動力,但缺乏強有力的領導,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持續性不足。 有了強有力的領導,我們才能把好的想法付諸實踐,這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能夠取得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這是許多快速發展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發現問題並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標,這正是中國制度優勢的體現。 中國經濟發展始終以人民為中心
環球時報: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為中國經濟高質素發展把舵定向。您對這次重要會議有哪些關註? 張曉晶: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中央下定決心,加大了政策力度以推動經濟穩定增長。例如,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此次會議也將消費和民生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在今年的九大重點任務中,位列第一的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而其他八項任務也涉及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事關民生的各項工作。這些重點任務,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在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這確立了未來一段時間宏觀政策的總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