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環時深度」在秘魯30年,感受中秘越走越近

2024-11-21心靈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秘魯是中國在太平洋對岸的‘鄰居’。」習近平主席這樣形容中秘關系,生動詮釋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相知無遠近的深厚友誼。秘魯是拉美國家中華人移民最早、同新中國建交最早、開展對華經貿往來最早的國家之一。本文作者從1995年來到利馬工作,已經在秘魯生活了30年,見證了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不斷加強,感受到兩國人民不斷走近。歷史上大海航運將中秘兩國聯接起來,現在錢凱港讓兩國關系揚帆遠航,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更是譜寫了文明互鑒的新篇章。

秘魯錢凱港 圖源:視覺中國

曾經的中文報紙缺少鉛字
1995年,我乘飛機從北京飛往秘魯首都利馬,參與【公言報】的采編工作。該報創刊於1910年,是南美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中文報紙,曾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中國多個重要歷史時期發揮凝聚僑心、聲援革命、支持祖國的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後,【公言報】更是不遺余力地宣傳報道,讓當地僑胞能更好地了解祖國的發展變化,並為推動中秘建交作出貢獻。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進入20世紀90年代,【公言報】逐漸難以滿足讀者的需求。那時,報紙仍然采用鉛字排版,鉛字大小不一,印刷器材陳舊。再後來,鉛字被逐漸淘汰,無處采購,報社只能靠東拼西湊的鉛字維持出報,導致讀者經常只能邊讀邊猜。
記得剛來秘魯時,雖然當地華僑華人對祖國非常關心,但他們只能收看中央電視台的一個頻道。偶爾因為訊號不暢看不了節目,就會有人著急地打電話到【公言報】來咨詢或請求幫助。當時秘魯還沒有普及互聯網,部份中國新聞和國際新聞只能請新華社派駐美國的同行以傳真方式發給我們。還有一部份內容則摘自從香港郵寄來的【大公報】。然而,郵路漫漫,往往透過海運寄達秘魯的已是「舊聞」。
經過努力,秘魯華人華僑獲得關於祖國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其中之一便是國際書展。近些年,我每年都會參加秘魯國際書展。每到這時,中國展台前總是人頭攢動。秘魯人最喜歡讓中國展商將他們的名字用中文寫出來,這麽多年,每年書展上要求寫中國名字的秘魯人都會排長隊。2016年,中國畫報出版社與秘魯國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神話故事】。近年來,最受秘魯讀者喜歡的中國名著之一【西遊記】也有了電子有聲版。透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讀者可以一邊看書中的插畫,一邊聽故事,沈浸式享受讀書樂趣。除了上述書籍外,【中國文學】【騎龍遊北京】【中國扶貧故事】等也被轉譯為西班牙文,讓秘魯民眾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
在文學方面,中秘兩國文化界一直在交流互動。已故秘魯漢學家吉葉墨·達尼諾編寫了【中國文化百科全書】,轉譯了【唐詩】等作品。秘魯前外長費蘭度·德特拉塞格涅斯·格蘭達(1998年-2000年在任)寫下了反映早期華人移民故事的小說【沙國之夢】。該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多部小說被譯成中文。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2019年存取秘魯,受到該國讀者的熱烈歡迎。中國著名作家阿來也曾到利馬開文學講座。在秘魯還有很多優秀的華裔作家和藝術家,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展現對秘魯和華裔身份的理解。
中國音樂文化的風也吹到了秘魯。今年適逢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十周年。11月5日,由中國歌手演唱的中拉命運共同體主題曲【太陽升起的舞蹈】(西語版:La Danza Del Dios Sol)在秘魯南部古城庫斯科首播。這首歌一經播出就受到當地民眾特別是年輕人追捧。前段時間,我聽一名當地年輕人說,秘魯還成立了一名中國演員的粉絲團,雖然人數只有幾十人,但他們追星的模式與中國年輕人一般無二。
「中國公園」成網紅打卡地
秘魯被稱為「安第斯山雄鷹」,雖然與中國隔著太平洋,但卻是華人移民較多的國家之一。據研究,目前在秘魯3000萬人口中,有華人血統的人口約占1/10。大量的華人移民,使得秘魯的飲食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除了廣受當地人歡迎的「Chifa」(意為「中餐館」)外,川菜、湘菜、浙江菜等中國菜系以及火鍋也已經進入這個拉美國家。
「Chifa」已經在秘魯人的味蕾中留下了深深的銘印。走在利馬街頭,隨處可見「Chifa」。在街邊隨便問幾個秘魯人,他們都能隨口說出「Chifa」選單中幾樣他們的最愛,如炒飯、炸餛飩等。「Chifa」是從粵菜演化而來,而現在一些秘魯人也開始嘗試正宗的粵菜。他們中有人之前會在米飯裏加醬油,在聽到華人說這樣會掩蓋米飯和菜品原本的味道後,很多人也放棄了這一習慣。秘魯人已經把「Chifa」連鎖化,輻射到秘魯和周邊國家的商業中心。一些從秘魯移民到美國邁阿密的人,為了招徠拉美裔食客,會在餐館名字上標註「Chifa」,生意確實不錯。在邁阿密生活的很多拉美人,都認為秘魯「Chifa」最正宗。
部份秘魯人也開始嘗試火鍋。在這個喜歡中餐的國家,川菜、湘菜、浙江菜的主要消費群體還是新的華人移民群體以及中國遊客,這從側面說明了秘魯與中國的人文交流不斷拓寬加深。
除了餐飲之外,中醫、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受到秘魯人的歡迎。菲德爾·奧蘭多已過花甲之年。1986年,他和妻子獲得獎學金,來到中國學習中醫。1988年,他們的兒子在中國出生,因為是龍年,孩子的小名就叫「小龍」。在中國,他不僅學會了針灸,還練習了太極拳和八段錦。菲德爾·奧蘭多目前在利馬一家醫院工作。他經常帶著護士等醫院職工一起打太極,認為這對強身健體非常有益。
太極拳在秘魯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當地年輕人也加入進來。據了解,僅利馬就有40多個太極拳團體,成員超過兩萬人。我經常能在利馬各區的街心花園中看到他們的身影。利馬還設定了「世界太極拳日」。每年4月最後一個星期六,太極拳愛好者便會聚集在一起,表演並比賽,這一切磋場面非常壯觀。
2024年是華人正式移民到秘魯175周年。2022年,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中國公園在利馬綠色海岸旁落成,這裏是中秘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公園采用了涼亭、石橋、石獅等中國園林元素,還豎立了熊貓雕像。這座面朝太平洋的公園,在開放前3周就迎來了50多萬參觀者。很多當地人還學著華人華僑,往魚池中投硬幣祈求好運,該公園成了當地的網紅打卡地。周末在公園裏散步時,我經常看到成群結隊的學生和年輕人拍畢業照或婚紗照。
從「榨菜難買」到「中國制造」家喻戶曉
初來乍到時,我在利馬能看到的中國商品非常少,在商店裏買一袋榨菜都很難,中國的調味品,更是見不到。
進入21世紀後,上述情況逐漸發生改變。從醬菜到服裝,從手機到電腦,各種「中國制造」產品在秘魯隨處可見。現在,利馬大街上的中國品牌汽車也多了起來,代理商也開始設店。路邊的廣告牌很多宣傳的也是中國商品。
上世紀90年代,秘魯民眾基本都對中國商品不了解,而現在他們越來越覺得中國商品不僅質素好,而且價格便宜。截至2023年,中國連續10年為秘魯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以及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汽車、手機、電腦、家電等產品在秘魯家喻戶曉。秘魯為中國銅礦砂、飼料用魚粉等產品重要進口來源地。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2016年雙邊貿易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此後至2023年,按年均14.6%的增速快速增長。今年前10個月,中國對秘魯進出口2546.9億元,同比增長16.8%,雙邊貿易持續快速增長,貿易規模不斷創新高。
中國商品在秘魯遍地開花,是兩國經濟交流合作不斷發展的縮影。從1992年首鋼秘鐵落地秘魯到今天,中國企業在秘魯投資已經走過了32年。它們也從起初的「水土不服」發展到現在的遊刃有余。近80家大型中資企業在秘魯中資企業協會註冊登記,其中包括中鋁秘魯礦業公司、長飛光纖、華為、中興、小米、工商銀行等。中資企業協會根據各企業職能,設立了3個行業分會,包括能源與礦業分會、基礎設施建設分會以及金融工業和貿易分會。現在秘魯的中資企業已經遍及各行業,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領域的投資格局。如果再加上未在協會註冊登記的企業,更是超過幾百家。
近些年,隨著來秘魯的中資企業越來越多,轉譯人員變得搶手,而秘魯孔子學院為此輸送了不少人才。從2007年開始,孔子學院陸續與秘魯各高校聯手辦學,先後在利馬成立了秘魯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以及秘魯列卡度·帕爾瑪大學孔子學院;在北部的皮烏拉市,與皮烏拉大學聯合成立了孔子學院;在南部城市阿雷基帕,成立了聖瑪利亞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這4所孔子學院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摸索出適合本地區需求的教學經驗。據了解,僅秘魯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自建立以來已經接收了5000余人次學生。他們大多從事中秘貿易或在中資企業工作。據當地媒體報道,現在到孔子學院學習中文的秘魯學生人數不斷增多。有的學校還與中資企業相互協作,邀請優秀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以此儲備人才庫。
幾年前,我與幾位朋友共同成立了一個中國文化沙龍,與在秘的中資企業多次合作,讓秘魯員工在這裏體驗中國文化的樂趣和內涵。在沙龍上,他們能體驗剪紙、書法、茶藝等中國文化,還能自己做月餅,在木刻板上拓出自己的生肖等。這些活動進一步拉近了秘魯人民與中國人民的距離,促進了兩國的民心相通。(作者是【今日中國】雜誌秘魯代表處負責人、秘魯【公言報】總編輯 孟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