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果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諸葛亮,劉備坐鎮中央還會敗的那麽慘嗎?

2015-12-12心靈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偉大的軍事家,那如果穿越到三國,以毛主席的智慧,他能否破解夷陵之戰的火燒聯營?看看毛主席怎麽說。

夷陵之戰之所以可以和赤壁、官渡並稱「三大戰役」,是因為這場戰役規模極大,人數極多,戰略極深。

不妨先來了解一下背景。

公元219年,孫權奪取了荊州,關羽被擒,隨後被東吳大將斬殺。

劉備得知二弟的死訊後,發誓要和東吳勢不兩立,所以從此吳蜀兩國結仇。

公元221年,61歲的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領5萬大軍對吳國發起進攻,從蜀國出發,一直穿過巫峽,到了長江三峽一帶。

為了保險起見,劉備派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打頭陣,最後攻占了秭歸城,氣勢很大。

東吳孫權得知劉備來勢洶洶,驚恐不已,臨時任命30出頭的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大軍對抗劉備。

陸遜上任後,並沒有直接和劉備在秭歸城開打,而是覺得現在劉備氣勢正猛,應該避其鋒芒,擇機而動,所以主動放棄秭歸,一直向後退,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裏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陸遜一退再退,讓吳國的很多將帥都不滿意,紛紛要求撤掉陸遜,但孫權卻認為陸遜有才,他既然敢用陸遜,就非常相信。

公元22年,劉備乘勝東進,一直進入夷陵地區,把兵馬駐紮在長江兩岸,此時如果劉備和陸遜決戰,也必然會大獲全勝。但陸遜十分沈穩,硬是守著城不出來。

劉備按捺不住自己為二弟關羽報仇的心態,多次讓人在城門口對孫權大罵,雖然略有成效,但陸遜仍然不出來決戰。

此時劉備想到一個妙招,就是先去打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恒是孫權的侄子,陸遜肯定出兵支援,但劉備沒有想到,陸遜還不出來。

因為陸遜深知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就這樣,從正月一直僵持到了六月,大半年兩軍都沒有交戰,這讓劉備十分惱火,總不能無功而返吧,加上現在正是酷暑,劉備決定把大軍陷入山裏,等到秋天天氣涼了再和陸遜決戰。

【三國】裏有個細節,軍師為了保險起見,把劉備的戰略連夜送到了蜀國諸葛亮手中,諸葛亮一眼就看出這是自取滅亡的戰略,但已經遲了,只給了軍師一個策略,就是敗兵後逃亡白帝城,讓趙雲火速去支援。

果然,諸葛亮一語成讖。

劉備駐紮在山林中後,陸遜先用一次小進攻試探了一下,然後開始大舉反攻,他的策略就是: 火燒連營。

由於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天,氣候極其幹燥,加上蜀國的營寨都是木頭做成,周圍全是樹木,火攻開始後,整個營寨大火沖天,蜀軍大亂。

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全部戰死,五萬大軍潰不成軍,劉備開始往西逃,陸遜乘勝追擊,最後劉備逃在了白帝城(今天的重慶奉節),此時趙雲已經來支援了,陸遜知道不能再追了,便撤軍了。

其實陸遜撤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留給他一個卦陣,要小心魏國曹丕偷家,果然,曹丕確實出兵了,幸好陸遜有防備。

夷陵之敗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影響極大,不僅損失了蜀國很多將領,劉備此時也已經江郎才盡,生命走到盡頭了。

關於夷陵之戰,歷史上有很多不解之處,首先就是如果讓諸葛亮來,會不會造成這樣的慘劇?那肯定不會。

再是,陸遜一直不出來,劉備到底如何做才能破解了陸遜的計策?才能讓陸遜出來?

【三國誌集解】中,清末學者錢振鍠批註說, 「陸遜破先主,無他奇策,只令軍士各持一把矛,劉若土石為之,遜其如之何?」

他的意思就是,劉備想要贏,可以在林子中用石頭建造營寨,這樣即便發生火災,也不會有火燒連營的悲劇。

但是毛主席讀了這段後,覺得不可行,毛主席在這一處批註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

意思就是,即便是石頭鑄造城墻,那萬一打起來怎麽轉移?一天換一個地方怎麽辦?而且糧食供應也非常困難。

那怎麽辦呢?毛主席批註說:「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毛主席的意思就是,應該打運動戰,先從吳軍防守很弱的夷陵南邊澧水進攻,把吳軍的缺口開啟,讓吳軍兵力分散後,再各個擊破。

毛主席的戰略可謂就一招破解,如果讓諸葛亮來,估計也差不多這個戰略。

但遺憾的是,此時的劉備已經怒氣沖沖,迫不及待要和東吳決戰,更重要的是,他必須要從正面強攻,讓東吳看看他劉備的實力才行。

這從他小看陸遜的細節就可以看得出,當他得知陸遜的年齡後,曾笑著說:「黃毛小兒,我的孫子輩。」

還是那句話,劉備雖然也有輝煌時刻,也有百戰百勝的時候,但嚴格來說,他算不上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家,即便是,也不算一個優秀的戰略家。

借古論今,如今看來,毛主席確實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