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當前的重要工作是打造超材料的產業生態鏈

2024-09-16心靈

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進展之一,超材料(Metamaterial)已經廣泛運用於先進飛機、艦艇制造、大型無人機等尖端裝備領域。超材料是指一些具有人工設計的結構並呈現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的復合材料。由於具有革命性的套用前景,超材料已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前沿技術之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預計到2025年,全球超材料在尖端裝備隱身技術中的套用規模將達到11.7億美元左右。

光啟技術(SZ002625,股價18.80元,市值405億元)是國內超材料領域的代表性企業,由5名海歸博士於2010年建立。公司在國內率先完成了由「0到1」的超材料工業體系構建,現已成為國內新一代尖端裝備的核心供應商。今年上半年,公司實作營收8.52億元,同比增長1.07%,歸母凈利潤為3.61億元,同比增長20.33%。

近日,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在位於廣東佛山的709基地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記者采訪。劉若鵬曾經在美國杜克大學從事超材料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杜克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系博士學位。2010年,劉若鵬團隊在深圳成立「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主攻超材料的設計與研發。2024年他獲得了由工信部頒發的「國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在采訪中,劉若鵬提到,公司當前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超材料的產業生態鏈,只有產業鏈強大了,公司的生產制造交付叠代更新才能往下走。「我們要打造整個超材料的產業鏈,光啟要成為鏈主。」他還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公司的任務和訂單都是非常明確的,最大的壓力是擴產和交付。

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浩 攝

以下是采訪實錄:

記者: 介紹一下超材料在國內的發展情況?公司有哪些競爭對手?

劉若鵬: 目前國內在超材料的學術研究和套用探索領域已經非常繁榮,但是從超材料技術產業化的角度來講,只有光啟技術一家企業。如果從全世界挑選出5家在超材料領域做得最好的企業,除了波音、豐田、雷神等國外巨頭,一定會有光啟技術。超材料技術起源於美國,我自己原來也在美國做研究,我回國以後,從「十二五」開始,超材料這三個字才進入我們國家的各種發展戰略裏面。

國內很多企業都說在做超材料,但對於從原理基礎到工藝制造到產業套用的超材料體系,能弄清楚的企業還很少。對於光啟來講,我們走到今天,已經不是超材料技術的套用問題,我們已經進入到從「10到100」的環節了。我們要打造整個超材料的產業鏈,光啟要成為鏈主。

我們當前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超材料的產業生態鏈,只有產業鏈強大了,我們的生產制造交付叠代更新才能往下走。產業鏈裏面,除了上下遊以外,還包括各種各樣的工具,比如制造工具、檢測工具、微電子工具。隨著超材料套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從「10到100」實際上也是整個超材料產業鏈從無到有的過程。

記者: 從「10到100」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

劉若鵬: 為了實作超材料產業鏈端到端的閉環,剛開始,我們從原材料的原材料開始研發、制造、生產,再到原材料,再到零件,再到成品。不是說我們什麽都想做,是因為沒有。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超材料產業鏈的各個鏈條越來越清晰了,產業鏈上有細分的專業公司出現了。我們計劃在「十五五」期間(2026—2030年)完成「10到100」,一個階段幹一個階段的事兒,我們爭取早日完成,然後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記者: 未來幾年的業績增長動力是什麽?

劉若鵬: 在超材料領域,產品基本上都需要前期聯合研制,而且現在國家主要采用定點任務模式,誰拿到了相應的任務,從研制到批次生產到維護,所有的合約都和你簽。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的任務和訂單是非常明確的,每一天要交付什麽東西都是明確的。對我們來講,最大的壓力是擴產和交付。

記者: 對於超材料在民用領域的套用,你有什麽想法嗎?

劉若鵬: 我們的業務分成兩塊,第一方陣業務和第二方陣業務,形成了「1+7+N」的戰略部署。「1」是指以超材料技術為核心,「7」是指在超材料技術領域構建了七大能力平台,「N」是指以七大平台能力全面賦能各先進制造領域,為先進制造行業提供深度的方案客製、產品制造、技術服務等。在我們的第二方陣業務裏面,很多做電子裝備的企業跟我們有全面的戰略合作。我們不是一家拼銷售的企業,而是一家拼科技創新的企業,只要有科技創新,大家都會來跟我們合作,而且來的都是各個領域的巨頭。我們未來民用業務的收入占比肯定會持續提升。

記者: 超材料技術起源於美國,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是否可能會遇到技術限制或者商業糾紛?

劉若鵬: 沒有,我們所有的核心專利都有授權,當時我一回國,2010年到2013年這4年時間,就基本上完成了超材料行業的所有專利布局。

記者: 目前公司戰投的進展如何?

劉若鵬: 我們對戰投的要求是可靠資本、耐心資本,要能支持國產的自主創新,支持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第二,戰投要支持企業的發展,盡量跟我們在戰略上有更多協同,雙方能夠共享收益,因為只有大家能共享收益,才能真正一起走遠,否則雙方永遠都在博弈。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