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晚上,【風馬牛年終燴——換個方式 再來一次】在北京舉行,嘉賓妙語連珠,現場氣氛熱烈。昨天分享了馮叔的演講 。今天分享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的演講——
演講 | 周鴻祎
我很同意馮侖的觀點,大家對創新都有一個誤解,他講的「換個方式 再來一次」,也是一種創新,創新不等於發明。
我們老覺得企業遇到困難就要換個賽道,就要找新的增長曲線,就要發明一個新東西,這是一條路,但是難度會很大。 實際上,有一種創新叫「把事情再做一遍」,當然,要換種方式。
我這一年來,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人工智能,拍短影片是捎帶手,為了推廣我的人工智能做一些流量的儲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大模型時代,在座的企業家可以把什麽東西重做一下。
我這一年都在講AI認知,認知就是你怎麽看待一個事情。 很多人對AI還是將信將疑,比如大模型,你相不相信它真的是人工智能的重大拐點?
在大模型之前,人類搞了50年的人工智能,路線都是錯誤的,傷了很多人的心,很多人用了原來的智能硬件,發現都是人工智障,所以就不相信。但如果你相信人工智能是真智能,你對它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它不光是一個技術,新技術我們聽了很多詞了,比如說元宇宙、區塊鏈、數碼孿生、物聯網、5G,但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一場工業革命,相當於人類的 第四次工業革命 ,你相不相信?
如果是工業革命,它就會重塑所有的產品和業務,這就不是你選擇要不要重做一遍,你不重做一遍就會被你的友商重做一遍。 誰先重做一遍,誰就能夠獲得更領先的機會。
大家在網上也在討論,程式設計師會不會被淘汰、客服會不會被淘汰,這一點我也不是很明確,還看不清楚,但是有一點很明確,今天不用AI的人,肯定會被用AI的人淘汰。
認知很重要,為什麽很多人掙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我分析,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對一個新東西看不起,或者看不上,實際還是因為看不懂,於是他就不花時間去研究,最後就看不清了,未來就看不見了。
比如短影片,有的人最近還覺得做短影片是不務正業。 如果你還是處在一種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懂的狀態,可能將來就會被時代所拋棄。
我覺得大模型不是泡沫,雖然現在國內外一直有爭論,我堅定地相信,它會像蒸汽機、電力、電腦和互聯網一樣,引領新一輪的工業革命,而且我們國家談打造新質生產力,這個支撐的關鍵技術就是人工智能。
我覺得人工智能至少有兩個價值:
第一,重塑整個經濟環境。
第二,幫助企業和個人成為超級個體。 我不覺得它會摧毀某些行業,而是會重塑某個行業,重塑跟重做是差不多的。
我簡單談一下人工智能發展的歷程。最早期,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是基於規則的人工智能,無論搞50年、60年,今天證明,都是失敗的。試圖把人類的規則總結出來,讓機器去學,被證明是不可能的,所以現在人工智能都是基於學習和訓練的。
過去幾年,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四小龍」,搞人臉辨識、影像辨識、語音辨識的,這叫感知AI,實際上是小模型,到了前年大模型橫空出世,用海量數據訓練參數比較大的模型,變成了一種認知,我們叫認知AI。
這個圖我是借鑒來的,你不可能發明所有的知識,原圖來自黃仁勛在CES的講話,但我覺得他總結得不夠全面,我做了一個修正。
認知AI現在已經從單模態,發展到就能理解文字、理解人類的語言發展的多模態,多模態就是能夠辨識圖形影像,看得懂影片、看得懂網絡攝影機、聽得懂聲音。 認知和感知最大的差別在於,感知就像視網膜一樣,僅僅是看見,而認知是不僅能看見,還能看懂。
比如說,今天咱們上面那個背景圖,那個女的和男的都穿著泳衣,對吧?一般的感知只是看見了有兩個人,但是認知就會想得比較復雜。
在認知的基礎之上,現在的AI又被稱為生成式AI,它不僅是被動地回答問題,你問我什麽,我給你檢索什麽,現在的生成式AI能做到主動給你生成新的內容,生成新的影片、新的圖片、新的文章。
去年我們都是在講生成式AI,今年有一個新的概念出來了,叫智能體AI,Agent AI。一個只能聊天的人是不能幹活的,比如你請了一個顧問,不管是多麽著名的咨詢公司,到你公司去,只是指指點點,從來不挽起袖子幹活,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人工智能真的要改變企業,光有大模型是不夠的,要能幹活。現在發展成能夠幹活的,可以叫智能體AI,在數碼空間幹活,跟IT系統協作。
下一個是物理AI。我理解的物理AI,是能對物理空間的東西進行感知,作出反應,它的套用環境就像無人駕駛、機器人,所以被稱為具身智能。 現在都是機器人,汽車是4個輪子的機器人,無人機是長著旋翼的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是長得像人的機器人,所以定位叫物理AI。
未來還有一個AI,是AI變成科學研究、基礎學科研究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和方法論,這就成為了科學AI。
去年我在風馬牛年終秀上談了14個趨勢,基本言中了,這個也很簡單,你只要找快要發生的事情做預言就好了。 不要預言5年以後的事情。
今天我們介紹最近出現的8個新趨勢,並不代表全部,這8個趨勢是我們要關註的。
第一個,AGI發展步伐在放慢。 人們過去比較樂觀,以為超級人工智能很快會出現,我去年也很樂觀。大家就覺得只要買足夠的輝達顯卡,堆足夠的算力,堆足夠多的能源,把人類的數據都給它餵進去,一個宇宙超級無敵的超級人工智能就出來了,我們就可以膜拜人工智能神了。
但是現在用來訓練的人類數據已經用得差不多了,這玩意不太進步了,有點像小升初考得不錯,中考也考得不錯,但是高考給考砸了,現在還在復讀,這是第一個趨勢。
第二個趨勢,人們在找新的方向,「慢思考」成為新的範式。 GPT為代表的這第一類範式,主要是死記硬背、博聞強記,善於回答你的問題,你是主導,它不善於做多步推理。最近科學家發現,可以做很復雜的推理,比如如何把大象裝到冰箱裏,至少分三步,現在大家的模型都在往復雜推理的方向發展。
第三個趨勢,模型越做越專。 現在都在做專業模型,當大家意識到,做一個宇宙無敵的通用模型不太現實的時候,大家都轉向了專業模型。
第四個趨勢,模型越做越小,進入輕量化時代。 如果你用最新的蘋果手機系統iOS18,上面已經跑了一個小的大模型了。今年起國內所有的智能網聯車,如果上面還沒有大模型,我建議你就不要買了,每個機器人身上也會做大模型。
此時此刻,今年CES正在美國舉辦,用我的一句話概括,叫「無AI不硬件」,換句話說不管什麽硬件,都要和AI結合。今年還有人做了一個AI垃圾桶,說不定哪一天馮總回家,跟垃圾桶能聊上半天,垃圾桶保證比現在的智能音箱要聊得好,模型越做越小之後,就可以進入千家萬戶。
這兩天輝達黃仁勛幹了一件特牛掰的事。過去他把GPU卡賣給美國這些富人們,馬斯克都要請他吃飯、喝酒,還願意加價來買他的顯卡,這些富人的生意我覺得差不多快到盡頭了。所以黃仁勛推了一個桌面超級電腦,一個鞋盒那麽大,算力超1000T,能跑2000億的模型,這意味著什麽?模型越做越小之後,每家都能放一個,這個模型可以把你家裏所有的數據,所有的家電、電子器材,包括電腦手機都管起來,然後這個模型就會無處不在。
第五個趨勢,模型的能力越來越強。 原來以為是模型越大,能力越強,現在發現不是這樣的,為什麽?模型學的數據越好,能力越強,知識密度不斷增加,成本也越來越低,這是第六個趨勢。
現在雲上的大模型都在虧本賣,如果你想用開源的,價格為0。剛才說的輝達桌面大模型硬件,有1000T的算力,大家猜猜多少錢?對,2萬塊錢人民幣,一台筆記本的價錢,在座諸位都能消費得起。以後你們公司要搞AI,不一定要買雲端的復雜算力,不一定需要搞個什麽千卡集群、百卡集群,每個部門買幾台這樣的桌面超級電腦,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還有兩個趨勢,其一是多模態越來越重要。 剛才我講多模態,說大模型如果只能看懂文字,這個能力是非常弱的,真正進到我們企業裏,一定要看得懂現實中發生了什麽,聽得懂人們的指令,多模態現在進步很快。
其二,也是最後一個趨勢,智能體AI加速落地。 智能體是AI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在智能體這個概念沒出來之前,我跟很多企業溝通起來很費力,很多傳統企業主會說,你們國內做大模型的,天天秀寫詩、秀作畫,就是不能幹活,這是個玩具,不是個工具。怎麽把大模型從聊天機器人、聊天玩具,轉化成一個企業裏幹苦力的牛馬,是智能體要解決的問題。
從這個趨勢看,我認為現在大模型產業發展出兩條涇渭分明的道路,從國內投融資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來,一條路是ASI之路,就是超級人工智能,這條路美國有巨頭繼續在走,探索全面超越人類的超級人工智能,註意我說的是全面超越,今天人工智能在單項上超越人類已經不是夢想了。
還有一條路,走套用之路,把大模型和很多套用場景結合,讓大模型在套用上發揮作用,放棄打造一個全能的大模型之神的執念,讓一個大模型幹好一件工作。
我鼓勵走套用之路這個方向,因為超級人工智能這條路能不能走,到現在還不確定。
柯曼和馬斯克,兩個人都是行銷大師,他們說的話不一定能當真,而且短期內不會實作。全世界走超級人工智能這條路的公司,現在都遇到了障礙,大家都進入深水區了,過去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現在石頭都摸不著了,但是走套用之路是比較明確的。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大模型怎麽在中國帶來工業革命,很重要的一個思路是把大模型拉下神壇。
大家想一想,當年超級電腦引發工業革命了嗎?用超級電腦就跟朝聖一樣,換上白大褂走到一個機房裏去用。是像玩具一樣的個人電腦才引發了工業革命,為什麽?因為個人電腦又便宜又好用,每個人家裏都買得起,每個公司都買得起,走入千家萬戶,進入百行千業。 所以,大模型要走下神壇,必須走套用化之路,向場景化、專業化、垂直化發展。
現在全世界會有幾家超大公司繼續探索超級人工智能之路,但是絕大多數公司全面轉型,因為大模型已經投入了無數基礎設施,現在的技術全方位碾壓人類不夠,但在單項上面把它做好,已經可以跟人類有一比了。現在落地是非常重要的。
AGI和ASI是少數巨頭的遊戲,說句烏鴉嘴的話,中國現在有些公司融資準備是幹AGI,但發現顯卡不夠,錢也不夠,數據也不夠,幹來幹去還不如人家開源做的效果好,所以紛紛轉型。美國也就幾家巨頭在做了,AI七姐妹在做。
現在美國做AGI的門檻是100億美金,沒有100億美金,不買上一百萬張顯卡,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搞超級人工智能的。現在光有100萬張顯卡也不夠,還得買個核電廠,因為沒有核電廠的支撐,機房都轉不起來。
我們都是普通公司,都是普通人,所以我們要換種方式,找大模型的創新之路,放棄全能這個執念。 不要用大模型試圖解決所有問題,走套用之路,讓一個大模型解決一個專業問題,這樣就不需要卷算力、卷數據、卷參數,因為一個大模型要解決的就是企業某一個領域的專項問題,不需要千億萬億的參數的模型,幾十億百億的算力就夠,剛才說的那個輝達小盒子就夠了,實在不行拿一台舊電腦,插上幾塊3090、4090的顯卡,有幾塊顯卡都能幹。
模型更小,算力更少,成本更低。在實踐中我發現,用開源的模型成本降到了白菜價。你會發現,當你用模型試圖解決一個非常窄的套用問題的時候,模型的能力綽綽有余。
所以我說,一定要走套用之路,把「原子彈」變成「茶葉蛋」,每個企業要打造自己的產業大模型、行業大模型或者是專業大模型,而不是再去做通用大模型。
微軟做 專業大模型 也犯了一個錯誤。微軟做了一個叫Copilot,聊天的副駕駛的概念,但在很多企業列根本用不起來。原因就是我講的,光有個大模型,它有很多知識能做推理,能做問答,能和你聊天,但你問它,得到的都是免洗的標準答案,答案很通用,它對你的行業、業務也不是很了解,利用率非常低。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大家意識到,專業大模型必須從生成式演進到智能體,這個智能體叫Agent。 這個詞有很多轉譯,有人把它轉譯成代理,但是代理在這個地方不太合適,容易引起歧義,所以我還是更願意把它轉譯成智能體。
你怎麽理解智能體?它就是你的數碼員工、數碼專家、數碼顧問,你把智能體當成一個人就可以了。
大模型的缺點是什麽?它雖然能理解能問答,能生成內容,但第一,它的知識是固定的,訓練用什麽知識基本上固定了;第二,它沒有短期記憶,每個人來問問題,對它而言都是一個新的問答;第三,不能進行復雜的流程工作,最重要的是不能呼叫企業裏面的工具,換句話說不能直接幹活。
所以,我們給大模型加上了知識獲取、工具使用,還有復雜流程的規劃的能力,變成智能體。 現在智能體從原來大模型附屬的一個技術,變成了大模型核心的技術,大模型反而成了智能體的一個元件。
我經常說大模型有點像電動機,企業裏不可能 只 用一個電動機來給全企業提供動力輸出,我們需要電動機的不同地方,可以買不同的電動機,因為買了電動機也不能直接用。比如,你今天早上用電動機刮了胡子,用電動機刷的牙,這話好像也沒說錯,確實用到電動機了,其實是電牙刷和電動刮胡刀裏有電動機。 只有把電動機做小了,變成電牙刷、電吹風、電動刮胡刀,才能變成人們可以用來幹活的工具。
你可以把智能體理解成吹風機、刮胡刀,面向消費者領域做出來的智能體就是個人的工具,而面向企業做出來的智能體,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數碼員工。
智能體的核心是大模型,有大模型就有智能,但是在智能的基礎之上還有幾部份——
第一部份是感知能力,要跟企業的傳感器連在一起。 比如企業裏的很多數據要讓智能體能看到,就像你請我去做企業顧問,我需要看到企業內部的很多情況。
第二,每個智能體都得有一個角色的定義。 智能體不是萬能的,啥都能幹,每個智能體在企業裏邊最好對應一個崗位,這個崗位原來的人幹什麽,我們就讓智能體幹什麽。
第三,智能體要替人完成很復雜很繁瑣的業務流程,或者重復性的工作流程。 比如說每天早上老板來了,給他倒杯水,匯報一下昨天的郵件,安排他今天的日程,這麽幾件事串起來算一個流程,由智能體來承擔。
第四,智能體要有記憶。 大模型技術架構是沒有記憶能力的,你每次問它今天是幾號,它都重新回答一遍,而人類要幹活就需要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這由智能體來承擔。
第五,企業知識庫也要透過智能體連上,最重要的是成為工具。 這是什麽概念?比如企業裏已經有很多業務系統,有OA系統,有辦公系統,有 ERP系統 ,也有生產線,智能體必須跟它們打通,才能幹活,否則就只能呱呱呱提建議。
第六,智能體是能支持復雜推理的,換句話說,它能讓不那麽聰明的大模型加上復雜推理後,變得更有能力,更加聰明。
構建智能體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是選擇智能體的崗位和場景,有4個方向,要麽給老板提供服務,要麽給員工提供服務,要麽內部有什麽管理流程,可以用智能體來最佳化,要麽外部有什麽服務和服務體系,或者產品流程,可以用智能體來加速。 衡量指標,我提出4個10倍,能不能減少10倍的人力,減少10倍的成本,提高10倍的效率,提升10倍的體驗。
有了智能體之後,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一直講降本和增效,這是所有企業家都關心的問題,寫點小作文、弄點小影片,對企業行銷有些幫助,但是企業家最關心的是在核心業務、在核心管理流程裏邊,如何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個步驟,找到場景之後,把一個場景分解成流程,特別是比較繁瑣復雜的業務流程,重復容易出錯的業務流程,都是智能體可以發揮作用的。
比如有人來找我說,老周我們一起合作,做個養豬大模型,做個養豬智能體,這就讓人無從下手,因為我不知道他的需求是什麽,在養豬過程中有什麽很復雜、很麻煩的流程。
分解流程之後,再來定義角色。 各位都是老板,很熟悉員工的角色定義,你把智能體定義成數碼員工、數碼專家就可以了,不要試圖讓一個智能體做三個員工幹的事情,一個智能體就對應一個員工的角色。
這過程中, 抽象來看 它可以幹兩件事兒,一個是把很復雜、很繁瑣、很重復的業務流程,用智能體規劃下來,比如原來雇了三個員工,每天幹這些繁瑣的事情,現在智能體可以輕松取代。第二個,企業裏邊有一些過去想做做不了,想解決解決不了,非人不可的關鍵職能,現在智能體可以幹了,就可以把員工給取代了。
我舉個例子,某個省有39家鋼鐵企業,他們想找我打造一個鋼鐵大模型,我說這活沒法幹,因為專業大模型要回答解決什麽場景的問題,什麽場景打造什麽智能體,還要問智能體是什麽角色。他們後來把鋼鐵制造的全過程拆出142個場景,不誇張的講,每個場景都可以打造若幹個智能體。
事實上,哪怕企業裏不用人工智能,老板也要做出流程規劃之後,才知道要招什麽樣的員工,崗位上放什麽技能的人。 只不過用上大模型之後,這裏邊的員工被智能體取代了。
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例子是這次去美國考察,史丹佛醫學院有一個AI改造。他們過去有三件很繁瑣的事兒:
第一,看病不能直接掛號,必須透過社區醫生、家庭醫生發傳真,傳真都是手寫的,史丹佛就需要有100多人的隊伍專門看傳真,往電腦裏錄入數據。
第二,錄入數據後再跟人打電話,預約看病時間。
第三,看完病以後,要有一個專家把看病過程、治療過程、開的藥寫成報告,發給保險公司,這個報告寫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保險公司報銷的比例。
這三件事都是剛才說的很繁瑣、很累人、很重復的工作,過去非人幹不可,直到他們打造了三個智能體:一個智能體專門看傳真,因為它有多模態,能夠辨識手寫,能辨識影像,把傳真錄到數據庫裏;一個智能體也有生成能力,能聽得懂人話,給對方打電話,不聊風花雪月,不會漫無邊際,就是約來看病的時間;第三個智能體是拿醫院裏原有的幾萬份報告,訓練一個垂直大模型,專門給保險公司寫報告,這就不是外面通用的大模型能幹的事情。 這三個智能機引入之後,他們減少100多人的隊伍,這就是降本和增效。
那天我在360內部,把這個例子講了一下,有團隊就做了類似的工作。過去有一個業務,使用者付完費之後,要把支付寶手機截圖發到員工手機上,員工辨識之後,再把數據錄入到5個不同的數據庫裏,大概經過很繁瑣的3個小時的操作,才能把使用者的數據給處理了。現在用同樣的思路,定義一個智能體之後,2分鐘就自動把這個事就給幹了,不僅省了人力,而且提高了使用者體驗。
2023年是大模型之年,談的是大模型技術本身的突破,2024年是專業大模型之年,是大模型的套用場景化落地,2025年是智能體之年,充分利用垂直大模型對應打造智能體,讓大模型全面在企業裏真正實作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降本增效。
智能體有六大套用方向:
第一個,人人智能。 智能體AI是一個賦能工具,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超能力。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是缺乏技能,智能體能幫助我們,比如用AI幫你賺錢,用AI幫你編程,用AI幫你講課,這對原來的軟件而言,是巨大的突破,每個人在不同方面需要不同的智能體幫助,就像每個人攜帶一個超級知識專家,隨時獲得幫助,這是很大的機會。
第二個,叫萬物智能。 過去叫萬物互聯,實際上今天所有的智能硬件嚴格來說都不叫智能硬件,只能叫聯網可計算的硬件。從項鏈到眼鏡,從戒指到手表,從個人電腦到家裏的機器人,所有的硬件都會被AI重塑一遍。你可以想象,以後家裏的硬件每個都長著眼睛,能看明白你是誰,知道你想幹什麽,都能跟你說話,而且說起來都一套一套的。
比如馮侖半夜起來開啟冰箱,想偷喝一罐啤酒,然後冰箱就告訴他,大哥別這麽喝了,你血脂都超標了。這不是夢想,如果處理不好,半夜家裏三四十種電器互相聊起天來了,那個場景可能會很奇特。
第三個方向,傳統企業的數轉智改。 怎麽利用智能體和大模型加速數碼化轉型,提升智能化改造,這也是企業打造新戰略的核心。企業不一定需要拋棄現在的業務,去做新的業務,畢竟隔行如隔山,把現在的業務流程想一想,有什麽業務流程可以用智能體最佳化,什麽業務流程可以用智能體提效,什麽業務流程可以用智能體取代低技能、低績效的員工,這是最大的空間。
第四個方向,面向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都是數碼化產業,像大疆無人機、具身智能機器人、機器狗,還有智能網聯車自動駕駛,都要用智能體來幫助實作無人駕駛或者無人導航。
第五個方向,科學研究。 去年的諾貝爾獎給了AlphaFold2,以後做科學基礎研究,必須得學會用Agent,用大模型,它給你帶來新的研究範式,帶來新的研究工具。過去發現一個蛋白質折疊結構,一個人可能要研究好幾年,現在大模型幾分鐘就能分析出一個結構。
最後一個方向是AI的安全。 如果AI最後無孔不入,大家會擔心,這玩意能力大了之後,會不會給人類造成威脅,就像今天的各種虛假資訊。AI的安全必須重視,我們現在也是用AI智能體來解決安全的問題。
剛才講了半天,就是希望大家建立正確的AI信仰,AI認知,但是光有AI認知是不夠的,還要培養AI的素養,才能真正擁抱AI時代,才能幸存。我天天在外面談,在公司內部講,我們要是不做AI,我們也會被別人幹掉。
提高AI素養,我給大家幾個建議,分五步:
第一步,人人AI。 不能光企業裏少數人會,企業內部人人都要先用起來,大家對AI熟悉了解之後,將來訓練業務場景,訓練Agent還要靠一線員工,一線員工要跟AI要合作起來,才能達到效果,因為AI目前不能全面接管你的業務。
你們聽過一個笑話嗎?某企業做了很多無人配送車,目前為止沒有遇到任何問題,行駛很正常,唯一的問題是它的配送小哥,他們遇見這個車總要踹一腳。如果都像這樣,AI和一線員工合作就不一定推得起來。
所以,一個企業裏面每個人都要強迫自己學,而不是順從本能。很多人會這麽想,我活了50多歲了,我不用AI也活過來了。並不是誰天生就喜歡用AI,要強迫自己,從老板到個人都要用AI,企業對AI的理解才能更深入,AI化才能成功。
用AI的第二步,是把已有的智能體AI用好。 現在全國各大AI公司已經做了很多智能體,比如檔案處理、簡歷篩選、 PPT生成,把企業辦公和行銷率先AI化。
我舉個例子,我們做了1個智能體,專門做錄音整理,不像大家想的那麽簡單,它分成6個場景,比如面試的錄音是一種整理方法,看面試官跟他聊得怎麽樣,比如銷售的場景,銷售人員回來跟說談崩了,但是整個跟客戶的對話過程錄下來可以做分析,包括你跟員工之間艱難的談話,你決定要處罰一個員工,或者提升一個員工,這些不同的場景都有相應的AI來改造。
第三步,企業最終會發現外部的工具都是通用工具,不能滿足需求,你有很多想法,一定要學會讓智能體和業務流程結合,打造自訂的智能體。 比如企業有一種獨特的需求,把需求定義出來,把智能體大模型的很多能力打散,重新組合起來,這是很多企業和個人需要培養的素養。
關於打造智能體,我跟大家講兩個好訊息,第一不需要學習,第二文科生可能比理科生幹得更好,因為打造智能體不需要那麽懂電腦,而是需要對業務工作人員崗位非常了解,需要很好地跟大模型對話。
第四步,對更大規模的企業而言,如果要用好智能體AI,就要把企業的知識庫集中起來。 沒有知識就沒有大模型的能力,要把企業的內部知識、外部情報,還有最重要的是在員工大腦裏、專家腦子裏的知識匯集起來。
最後,當企業的智能體多了,數碼化多了,智能體之間也要有協作平台。 就像人跟人之間需要協作溝通,假設將來企業裏2/3的角色都由智能體來完成,每個人都有多個智能助理,企業裏面有智能主管、智能工程師、智能程式設計師、智能行銷、客戶代表、智能客服,它們怎麽樣協作?這需要一個新的智能體協作平台,目前我覺得還離大家有點遠。
最近我也寫了本書,【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再版,講的是商業模式的打造。大家可以關註我的賬號,聽我嘮叨三個月,保證建立AI信仰,保證從不相信AI到變成AI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