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家祭無忘告乃翁」,今人用福建艦照片告慰的是何許人?

2024-03-26心靈
本文轉自【道中華】;原標題:【「家祭無忘告乃翁」,今人用福建艦照片告慰的是何許人?】
2022年6月17日,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母——福建艦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6月18日,福建艦下水的第二天,在位於福建福州的薩鎮冰墓前,有人擺上福建艦下水照片告慰先輩。

▲2022年6月17日,福建艦下水命名儀式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今人祭奠的薩鎮冰,字鼎銘,1859年3月3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歷任清朝海軍提督、北洋政府海軍司令、海軍總長兼代國務總理、民國福建省省長、海軍上將、新中國第一屆政協委員。薩鎮冰,這顆中國近代海軍的璀璨星辰,不僅親眼見證了中國海軍的誕生與成長,更在歷史的洪流中堅守著自己的信仰。他堅定的愛國情懷與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成為他人生抉擇的指南針。他人生每一次的波折與變遷,都映照出其內心的堅韌與執著。薩鎮冰的人格和精神深受海軍袍澤和桑梓父老的稱贊和追思。

▲薩鎮冰

家國天下的責任與擔當
薩鎮冰的先祖是西域色目人,因為輔佐元世祖忽必烈經略吐蕃立下功勞,元代中期賜姓薩。元統元年(1333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薩都剌的侄子薩仲禮遷居福州,從此詩書傳家,家族英才輩出,薩鎮冰是薩仲禮的十六世後人。
薩鎮冰幼承家學,七歲受業於名師王崧辰,精研諸子百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並深受「睜眼看世界」的時代風氣影響。1869年,10歲的薩鎮冰考入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就讀期間,他陸續結識了嚴復、鄧世昌、劉步蟾、方伯謙、林永升等人,與他們共同學習、成長。

▲晚清時期,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上課場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學成之後,薩鎮冰在南洋水師澄慶艦擔任大副一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之後,他調到北洋水師學堂擔任教習。任職期間,他善於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註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海軍人才。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節節敗退。1895年1月,日島保衛戰爆發,在十分險惡的情況下,多處負傷的薩鎮冰始終沈著指揮反擊。日本海軍遭受打擊,氣焰受挫,只得暫時停止進攻。盡管此戰未能扭轉甲午戰爭的整體戰局,但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勇氣和決心卻得以充分展現。在甲午戰爭中,同為馬尾船政學堂畢業的鄧世昌、劉步蟾等英勇犧牲。薩鎮冰在這場戰爭中堅持到最後方才撤退,他的堅韌和毅力不僅為清末重振海軍以及民國時期的海軍建設保留了有生力量,更將甲午之恥及雪恥之念傳到了中國海軍的魂魄之中。

▲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鄧世昌雕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親歷甲午戰爭慘敗的薩鎮冰,深知中國海軍重建的重要性。八國聯軍侵華後,他以卓越的口才和堅定的信念,力勸慈禧重新購置新艦,使北洋水師得以復蘇,確保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存續。後又與葉祖珪等人外訂軍艦、內修船廠,並選址煙台興建海軍訓練營,為新一代海軍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1909年,薩鎮冰被任命為海軍大臣和海軍提督,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海軍總指揮。他上任後,立即開始實施自己深思熟慮的規劃,將分散的南北水師合並,建立統一的指揮系統,並制定統一的官制、旗式、軍服和號令,使中國近代海軍的管理更加科學化。在當時保守的清王朝中,薩鎮冰以其獨特的領導風格和卓越才能,引領中國海軍向前發展。他所建立的海軍訓練營和海軍管理體系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動蕩時局中的愛國與憂民
武昌起義後,薩鎮冰受清政府之命率領軍艦馳援湖北。新軍統領黎元洪希望他能「共舉義旗」,薩鎮冰的反應從「不屑一顧」到「默無一言」,最後「連連點頭」。曾有記載,薩鎮冰在艦上見到起義軍得民眾配合時曾感嘆:「吾輩自服務軍界以來,從未見過如此壯烈場面,足見清廷失去民心久矣。」
薩鎮冰浮沈於宦海,他對清廷的墮落腐敗早有清醒認識,深知要使國家強大,正需要武昌起義所提倡的爭取共和。在時代激變的浪潮中,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今老矣,不忍見無辜人民肝腦塗地,若長此遷延又無以對朝廷。君等皆青年,對於國家抱急進熱誠,我受清廷厚恩,不能附和。今以艦隊付君等,附南附北皆非所問,但求還我殘軀以了余生。」其後,薩鎮冰默許海軍起義,自行離艦引退。
在面對時代進步的洪流時,薩鎮冰的選擇彰顯了他對進步勢力的深刻認知與認同。他的選擇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和勇氣,更體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1912年,清朝落幕,中華民國成立。1919年,受時任總統徐世昌推舉,薩鎮冰暫代國務總理之職,並在次年出任海軍總長。在這動蕩的時期,他堅定地為海軍下了一項特殊命令:海軍的使命是捍衛國家的海疆,絕不參與陸地上的軍閥混戰。
由於薩鎮冰的明智決策,海軍得以在軍閥混戰中保持相對的獨立和完整。盡管內部也經歷了幾次分裂,但這些分裂並沒有引發大規模的火並,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海軍這個相對羸弱的軍種能夠繼續存在和發展。
上世紀20年代,薩鎮冰擔任福建省省長。他致力於改革官場陋習,提倡官員廉潔奉公,並以身作則,摒棄了煙酒,堅持步行上班,親自接待民眾。他甚至用自己的俸祿和賣字所得,去幫助貧困的人們,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平民省長」。
在福建省省長的任期內,薩鎮冰選擇住在前清閩浙總督的衙門。他下令僅保留幾間辦公室,其余的地方都拆除,改建馬路,以改善交通狀況。
從1927年到1929年,他與百姓同吃同住,不分晝夜地重建家園。發起諸如「福州兵災救濟會」和「南港兵災善後會」等組織,為民眾解決困難。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辭辛勞地奔赴閩西、閩東等地,督導災民進行房屋建設、道路鋪設、修路、築橋和築堤等工作。人們對他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尊稱他為「活菩薩」。閩地的人們至今仍然對他的善舉贊不絕口並以各種方式紀念他,「薩公長壽亭」「薩公仁壽堂」和「薩公堤」等皆是明證。

▲薩公長壽亭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方面曾試圖透過「問安」和贈送厚禮來與他建立聯系,但每次都被他嚴厲斥責。1933年,薩鎮冰堅決地加入在福州成立的十九路軍反蔣抗日,重新投身政壇。他積極勸說國民黨海軍司令陳紹寬對渡江南撤的十九路軍網開一面。面對閩海日益嚴重的敵情,有人建議他到鄉下避難,他卻表示,僅僅保全自己的安全是毫無意義的,一定要做出一些愛國的行動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同舉抗日大旗,這極大地鼓舞了薩鎮冰那顆不老的心。他前往南洋慰問僑胞,之後又走遍了四川、貴州、湖南、雲南、廣西、陜西、甘肅等地,在南洋各地和抗日後方為抗日籌集軍餉和物資,積極支持抗日事業。
「朝問道,夕死可矣」的臨終感懷
1952年4月初,薩鎮冰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臨終前五日仍在閱讀馬列主義著作,前來探視的親友都勸他註意休息,他卻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自勉。薩鎮冰目睹了新中國的曙光,但最終帶著一絲遺憾離開了人世。他惋惜未能動員所有海軍人才留在大陸,共同見證和參與新中國的建設。在人生的最後一首詩中,他表達了對海峽彼岸袍澤故舊的深切期盼,希望他們能齊心協力,共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實作:「國疆昔小而今大,民治雖分終必聯……所望群公齊努力,相扶世運順乎天。」這首詩不僅是他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全體中華兒女的殷切期望。
1952年4月10日,薩鎮冰病逝於福州,享年93歲。

▲薩鎮冰故居內景

薩鎮冰,這位近代少數民族先賢名人的代表,在其一生中始終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他的每一個重大決策都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致力於實作國家和人民的福祉。他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民本情結,是中華民族深沈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的詮釋,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自在」走向「自覺」的生動體現。
(作者簡介:梁俊傑 ,文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