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走過20年,一場博覽會的變與不變

2024-09-30心靈
2024年9月,東博會走到第二十一屆。
20年間,展館面積變大、參展企業變多、參展商品更新叠代……變化中折射中國和東盟共贏合作的日益深化;20個春秋再出發,新老朋友相聚、合作橋梁屹立,不變中又見前進的新路標。
20多年前,一座以廣西南寧市市花朱槿花為主要外觀造型的建築向世人揭開面紗,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落成。
2004年起,東博會落戶南寧,中國在這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連的省份向東盟國家發出邀約。
人們站在「朱槿花」下,眺望遠方,靜候來客。
2004年11月3日,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新華社記者劉廣銘 攝 這一年,東博會的展覽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共有參展企業1505家。
20年過去,展覽面積已增至近20萬平方米,參展企業也超過了3000家。
「2004年,我還在讀小學,那時候電視裏的兒童節目變成了東博會的新聞,這就是我對東博會的最大印象了。現在每次開車經過會展中心時,總會想起當時的心情。」參展觀眾黃瑜說。
那段記憶不僅連著東博會,也連著擁抱世界的開放與包容。
8年後,當黃瑜第一次進入會展中心,來到東博會的現場,他聞到濃重的咖啡味。這一屆的東博會首次舉辦東盟咖啡展,集中展示東盟各國的咖啡文化。
黃瑜說,他感覺自己站在了與世界交匯的地方。
長期浸潤在朱槿花香氣中的人,總會不經意間向外人描述它的美麗。
「作為一名轉譯,我不僅會給展商做好轉譯工作,也會給新認識的外國朋友介紹南寧、介紹中國,告訴他們中國的快速發展。」鄧琳說。
鄧琳在東博會擔任轉譯已有5年。5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展銷之余,向她了解中國文化。
2009年東博會舉辦期間,南寧特意舉辦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巡遊活動,27支外國表演團隊盛裝歡唱,在中國街頭展示著東南亞各國的民族風情。
9年之後,以東盟特色文化為主題的南寧方特東盟神畫開園,人們進園觀賞花車,已能常態化領略東盟國家的異域風情。
越來越多的「雙向奔赴」踴躍在民間,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8月,中國公民前往東盟國家1620.5萬人次,同比增長105.2%,出境事由以觀光休閑、探親等為主;東盟國家人員入境中國內地969萬人次,同比增長113.1%,入境事由以觀光休閑、會議商務為主。
千余年前,在中國種植的早期秈稻品種源自越南的「占城稻」,在傳入福建後,宋真宗下旨從福建取「占城稻」稻種,推廣至江淮地區。
千余年後,適應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的中國高產雜交稻走向越來越多東盟國家的田間。
水稻拔節的聲音,穿越千年,在中國與東盟的山海間回響。
2011年10月26日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放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亮相現代農業技術館,對木薯、羅漢果,境外雜交水稻等農作物生產技術進行詳細調研。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先後實施病蟲害防控、水稻高產栽培管理等農業合作技術交流專案,建立一批農業技術示範基地和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
技術交流從農業領域逐步擴充套件。今年的東博會新增戰略新興專題,出現了更多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數碼技術、5G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創新成果。
智能觀光機器人、垂直起降無人機、無人補給車……各種數碼化、智能化套用及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20年前,因為沒有無人機,媒體記者們扛著相機爬到會展中心對面的山頂,拍下東博會場地的全貌。
如今,無人機的套用早已不鮮見,展廳裏的手機已從當年新款的翻蓋手機變為華為展廳裏的三折疊屏手機,機械器材從耙田的手扶拖拉機變成造鐵路的智能鋪軌機。
這是2024年9月26日在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先進技術展區拍攝的智航載人飛碟飛行器。新華社記者黃孝邦 攝 中老鐵路的成功營運為區域互聯互通樹立典範;7月,雅萬高鐵正式開通營運9個月,根據印尼中國高速鐵路有限公司數據,雅萬高鐵累計發送旅客已超400萬人次;大湄公河區域鐵路聯盟正式成立、中歐班列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互聯互通,暢通「一帶一路」。
山前開路,水上架橋,海邊建港,連線是不變的主題詞。
一場博覽會就像一座「橋」,連線著中國與東盟國家。橋下的時間長河滾滾向前,這橋歷久彌新。(記者李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