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報告:武漢、成都等城市最具活力

2025-01-01心靈
近年來,城鎮化人口流向持續「大城市化」,同時,中西部省份的「人口回流」趨勢也進一步加深。
一項最新釋出的城市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合肥、貴陽、鄭州常住人口增加均超過18萬,在全國41 個主要城市中排名前三,東北地區重點城市出現自2020 年以來人口比重首次正增長。
根據報告,41城中,常住人口吸重力和外來商務人口吸重力均較強的六個城市,除杭州外均為新一線城市,包括武漢、成都、鄭州、長沙和合肥。
30日,在2024 年度中規智庫學術報告釋出會上,【中國城市繁榮活力評估報告(2024)】(下稱「報告」)釋出,報告顯示了上述結論。
該報告共計納入41個城市,包括 10 個超大城市、13 個特大城市、13 個 I 型大城市、4 個Ⅱ型大城市和 1 個中小城市。2024年城市綜合活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超大特大城市,分別是:武漢、成都、上海、北京、重慶、杭州、蘇州、鄭州、長沙與合肥。
相較 2022 年,2023年41城基本活力總體呈增加態勢,但是不同區域增加振幅存在分異。
「城市基本活力重點關註的是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分規模看,超特大城市仍然是人口吸引最為重要的層級,特大城市人口占全國比重較上一年增加了0.08個百分點,超大城市次之;分區域看,華東城市人口占全國比重增長最多,東北城市人口占比出現了近四年首次正增長,同比微增0.01個百分點,趨勢仍待持續觀察。」 中規院資訊中心主任張永波解讀說。
圖片來源:【中國城市繁榮活力評估報告(2024)】
根據中規院院長王凱判斷,2010-2020年,中國21個超大特大城市聚集了全國1/2人口增量、1/4城鎮人口和青年人口。面向未來,超特大城市的作用會進一步凸顯,預計到2035年,中國超特大城市將達到28個左右,吸引新增人口近3800萬-4000萬,占新增城鎮人口的25%左右。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人口回流態勢逐漸顯現,王凱認為,這從客觀上要求更多關註中西部地區發展,特別是關註這些區域中超大特大城市的發展。
除了常住人口回流外,部份中西部地區城市對於外來商務和休閑人口的吸重力也在增強。
圖片來源:【中國城市繁榮活力評估報告(2024)】
報告進一步對這一現象進行觀察,提出了兩個發現:第一個發現是近年常住人口和外來商務人口雙增長的城市,都是在雙迴圈產業轉移背景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結合較好的城市,同時,這些城市也是人居環境較好的新一線城市,較傳統超大城市更具常住人口吸重力;
第二個發現是胡煥庸線以西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的功能活力呈增長趨勢,比如,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蘭州、銀川和西寧均出現了休閑到訪人口與商務到訪人口的雙增長。
「胡煥庸線」以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命名。這條線從黑龍江省愛琿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有業界觀點認為,胡煥庸線是氣候變遷的產物。近代發現的400毫米等降雨量,是中國半濕潤區和半幹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
報告認為,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上述胡煥庸線以西的重要城市或將摸索到一條新的城鎮化發展、城市活力增加的路徑。「根據 IPCC 第四次評估報告,在全球暖化背景下,中國未來氣候變遷整體上存在變暖變濕趨勢。歷史規律表明,氣候暖濕化將帶來社會經濟繁榮發展,促進西北人口規模提升。」
長安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侯全華在西北地區工作了三十多年。他提示說,隨著氣候變遷,胡煥庸線似乎也正在往北平移,這幾年北方的降雨量有所增多。然而,西北地區的蒸發量也在大量增加。所以,表面上看,西北地區儼然變成了碳匯地,當地綠化增加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由於蒸發量大於降雨量,西北地區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增加,也即出現了軟幹化現象。目前,在沙漠地區和黃土高坡地區都存在這個現象。
「都市圈、流域正成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但我們在做區域整體發展規劃時,不能僅考慮到車流和人流的空間連通,也應充分考慮當地生態資源的承載力和其他剛性約束條件。比如,西北地區的綠色發展,就需要與當地的氣候、水資源、生態代謝等稟賦特征相結合,而不能照搬其他地區。」 侯全華說。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