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可以給我推薦一本很不錯的心理學專業書籍嗎?

2020-03-03心靈

不管從事什麽行業,大家都經常聽見一個詞「職業倦怠」,什麽是職業倦怠?百度百科上是這麽解釋的: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在我介紹的這本書裏,還有另外一個詞「精疲力竭感」,如何擺脫精疲力竭感?如何應對「感覺身體被掏空」?推薦【自我驅動心理學】,看完這本書你會找到答案。

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是一位博士心理學家,長期關註職場人士的心理問題,並為美國眾多著名企業成功人士戰勝了職業倦怠。

在第一章節 這麽成功,那麽失落 裏他舉例邁克爾·喬丹在取得三連冠後退役的事件,如果他沒有退役,而選擇與公牛繼續簽約,那麽球迷就會期待他的四連冠,如果失敗,他就會失去很多,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會更大,退役了,人們記得的是他完美的三連冠成績以及他在籃球場上的優秀歷史。

我們並不是害怕失敗,怕的是努力奮鬥成功後,達到的目標並不是想要的結果,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過於清晰的目標會讓人看不清未來」 不管是 瑪麗·凱瑟琳·貝特森 還是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曾經被父母強加了他們的意願跟夢想,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書裏舉了一個關於心理反應的簡單例子:假設一位母親要求孩子「當媽媽在廚房時,你要表現得像一個好孩子」,「除了巴尼(紫色恐龍),你可以玩任何玩具箱裏的玩具」。這樣孩子會覺得被強加了約束感,阻礙了她的行為自由,可能導致她直奔那只紫色恐龍。放在現在,一樣的情況,你越是不讓孩子幹的事她越想去做是一個道理。

我很贊同這段話「作為成人,我們所需要的自由不是像孩子一般無憂無慮,而是自由地去經歷和追求能讓心靈得到滿足的事物」。為什麽很多人會想回到孩童時代無憂無慮?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有一種逃避心理,或者說他在做的事情,工作可能迫於經濟壓力,也可能被強加了某種東西,但卻沒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久而久之,出現了「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疲憊。

在這裏,提到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下面四個概括為缺陷需求及自尊需求,最上面的第五個階段為自我實作需求。

特別能理解其中的一句話「為了自我實作而采取有目的的行動就好比強迫你自己平靜下來:你越是努力勸自己,你反而越焦慮」。自我實作的過程中,你要發自內心,不求物質回報不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只是為了快樂,為了讓自己感到由內而外的滿足。

這裏不得不說一下我的職業,作為一名護士,很容易職業倦怠,首先,高風險,工作壓力大;其次,除了日常自我提升的學習外,每天重復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工作內容,忙碌的工作及煎熬的夜班成為了壓倒我內心的稻草。我分析反省了下,自我實作的過程確實沒有那種滿足感,好像更多是因為生活所迫,父母強加的意願以及自我證明的堅持,所以我也是出現過職業倦怠的一員。看完這本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就像孩子給我的力量一樣,我覺得我可以戰勝它,我漸漸沒有了「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疲憊,而是逐漸在學習積累成功女人的思維……

僅僅是一本書,看完後我真的有分享不完的話,這真的是對心理的一種自我驅動,想知道為什麽會出現職業倦怠?想知道如何克服精疲力竭感?自我實作,征服高山,你需要征服自己的內心。我想我一定有時間繼續分享對這本書精彩內容的更多理解與感悟。

以書中的一句德國諺語結束我的分享:如果沒跑在正確的道路上,那跑得再快又有什麽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