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南方覺醒|萬隆精神的時代回響

2024-04-20心靈
新華社耶加逹4月18日電 印尼萬隆,遊客們三三兩兩徜徉在車水馬龍的亞非大道街頭,兩邊是殖民地風格的老建築,顯露出歲月的滄桑。
69年前的1955年4月18日,這裏曾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第一次亞非會議在此召開,史稱萬隆會議。這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標誌著二戰後陸續獨立的南方國家開始團結起來,西方主導了幾個世紀的世界格局由此發生變化。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新華社記者錢嗣傑攝 閉上眼,在思緒的空間裏任時光倒流,仿佛可以聽到當年那熱烈的歡呼,看到那火熱的場景。
街頭張貼的,是「亞非人民團結起來」「讓我們建設一個新世界」的標語;擠在路邊翹首以盼的,是數以萬計的民眾;昂首闊步走向會場的,是亞非兩大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首腦和代表……「萬隆漫步」,一個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場景就此載入史冊。
宋慶齡曾這樣評價:「歷史上還很少有一個城市曾像萬隆一樣贏得這麽多的人心。」
這座城市,經歷了不堪回首的被殖民歲月,見證了獨立振興的時代浪潮,現在正奮力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
「新亞洲和新非洲已經誕生!」
萬隆古稱「勃良安」,意為「仙之國」。由火山連線群山環繞而成的萬隆盆地,平均海拔700多米,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荷蘭殖民時期,這裏被稱為「爪哇的巴黎」。
1809年,為改進爪哇島防禦體系,方便運送士兵和物資,時任荷屬東印度總督赫爾曼·威廉·丹德爾斯下令修建一條綿延約1000公裏、自西向東橫穿爪哇島的道路。一年後,這條「大郵路」從萬隆穿城而過,即今天的亞非大道。
街邊一棟建於1895年的3層乳白色建築非常醒目,它原為荷蘭殖民者的高級俱樂部,在印尼獨立後被首任總統蘇加諾命名為獨立大廈。1955年4月18日,蘇加諾就是在這裏舉行的亞非會議開幕式上,代表南方國家發出振聾發聵的覺醒之聲:「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色人種洲際會議!」
昔日的獨立大廈如今已成為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進入展廳,迎面是一個按照當年會議實景陳設的主席台,台上是發表致辭的印尼總統蘇加諾和五個會議發起國代表的蠟像,他們身後是代表與會亞非國家和地區的29面旗幟。
「無論何處、何時、以何種方式出現,殖民主義都是邪惡的事物,必須從地球上根除。」蘇加諾告訴與會代表。
「我希望它(亞非會議)將證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亞非領導人認識到,亞非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繁榮,沒有亞非的團結,甚至整個世界的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我希望這次會議將指引人類,為人類指出實作安全與和平所必須采取的途徑。我希望它將證明亞洲和非洲已經重生,不,是新亞洲和新非洲已經誕生!」
在這場重要會議上,新生的亞非國家以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為旗幟,強調維護主權獨立,主張透過多邊主義、主權平等原則解決國際問題,提出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核心的萬隆精神,在當代國際關系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參會,中方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終成為萬隆精神的重要組成部份,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非洲裔美國作家李察·韋特在其著作【彩色帷幕:萬隆會議報告】中指出,這次會議對於世界各地的有色人種來說具有「史詩般」的意義。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的不結盟運動和南南合作都是由萬隆會議而肇基。
在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看來,20世紀是非西方世界復興的世紀,「1955年的萬隆會議可以被看作象征時刻。此時,非西方世界大聲說,它必須在世界政治中得到認真對待」。
「這些無足輕重的商品卻導致了戲劇性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後果」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的街對面不遠處,就是當年萬隆會議期間各國代表下榻的薩沃爾-霍曼飯店。飯店大堂入口處有一幅巨大的殖民時期爪哇島地圖,上面標註了重要城鎮和經濟作物產地,以及連線這些地點的鐵路線。當年,就是靠著印尼各類物產發家致富的荷蘭殖民者在這座歐式酒店裏享受著奢靡的生活,雖與當地百姓近在咫尺,卻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作為亞非會議和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印尼曾被西方列強殖民300多年,對於殖民者的貪婪與殘酷有著深刻認識。
橫跨赤道的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也是擁有火山最多的國家之一。火山灰累積成肥沃土壤,加之氣候適宜,使得這裏盛產丁香、肉豆蔻、胡椒等香料。
從地理位置來看,印尼群島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自古就是海上貿易的重要門戶。13世紀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這樣描述他所稱的「大爪哇島」:「此島甚富,出產黑胡椒、肉豆蔻、高良姜、蓽澄茄、丁香及其他種種香料。在此島中見有船舶商賈甚眾,運輸貨物往來,獲取大利。」
圖為2023年2月4日在印度尼西亞日惹特區拍攝的巴蘭班南神廟一角和遠處的默拉皮火山。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彼時的歐洲,香料是少數富人才享用得起的頂級奢侈品,是身份與品位的象征,其價值一度超過同等重量的黃金。
「香料為富人提供了炫耀奢侈的機會。」英國萊斯特大學考古學教授瑪麗克·範迪韋恩說,「它向其他人強調,這是你們遙不可及的。」
1453年,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滅亡拜占庭帝國的同時,也控制了亞歐之間的貿易線,卡住了歐洲商人的脖子。在對香料等奢侈品需求的驅動下,一些歐洲國家不斷嘗試開辟繞過鄂圖曼帝國通往東方的新航線。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家保羅·弗列特曼指出:「香料本身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人們並不需要從香料裏獲取營養,但這些無足輕重的商品卻導致了戲劇性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人哥倫布在前往東方尋找香料等財富時陰差陽錯地航行到美洲,由此開啟了所謂「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最終,歐洲人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遙遠東方的「香料群島」,即今天印尼東部的摩鹿加群島。1512年,葡萄牙人抵達這裏,從此將丁香、肉豆蔻、胡椒等香料源源不斷地銷往歐洲和其他地區,賺取了豐厚利潤。
葡萄牙人的暴富刺激了其他歐洲國家,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爭先恐後派出船隊,先後來到今天的馬來西亞和印尼尋香「淘金」。1619年,崛起的歐洲新貴荷蘭奪取爪哇島上的貿易集散地查耶加逹並將其更名為巴達維亞,即今天的耶加逹,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方的總部,以此為據點對印尼長期進行殖民統治。
這是2024年4月14日拍攝的耶加逹歷史博物館裏陳列的殖民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只模型。新華社記者葉平凡攝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之初,該公司就發行了歷史上第一只股票,用以募集資金開展遠洋貿易。為解決持股人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荷蘭東印度公司創造了一種交易機制,讓持股人可以隨時將股票換成現金。1602年,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大規模的資本聚集由此開始逐漸成為推動西方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動力。
在資本增密、貿易壟斷和殖民掠奪的共同作用下,到17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額已占當時全球貿易總額的近一半。1669年,作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富有的貿易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2萬名雇員和1萬名僱用兵。當時,香料在歐洲的售價比在亞洲的收購價高14至17倍,驚人的利潤使得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的股息率高達40%。據估算,其巔峰期的股票市值相當於今天的7.9萬億美元,遠超如今全球任何一家上市公司。
「展示出一幅背信棄義、賄賂、殘殺和卑鄙行為的絕妙圖畫」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荷蘭稱作「第一個充分發展了殖民制度」的國家,「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在相當長一個時期裏,「幾乎獨占了東印度的貿易及歐洲西南部和東北部之間的商業往來。它的漁業、海運業和工場手工業,都勝過任何別的國家。這個共和國的資本也許比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的資本總和還要多」。
在荷蘭資本主義繁榮發展的背後,代價又是什麽?
【資本論】中這樣記述:「(荷蘭)經營殖民地的歷史,‘展示出一幅背信棄義、賄賂、殘殺和卑鄙行為的絕妙圖畫’……爪哇的班紐萬吉省(即外南夢)在1750年有8萬多居民,而到1811年只有8000人了。」
殖民主義是西方資本原始積累的起點和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源頭,這條充滿暴力的路徑植根於西方文明的基因深處。信奉白人至上和弱肉強食的歐洲殖民者來到非洲、美洲和亞洲,在這些地方瘋狂屠殺掠奪,掀起陣陣腥風血雨。
圖為2024年4月14日拍攝的原荷蘭殖民政府總部大樓後的地下監獄。殖民時期,荷蘭殖民者將犯人囚禁於此,包括反抗者。新華社記者葉平凡攝 雖然名為「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實際上是一個暴力集團,不僅擁有艦隊和僱用兵,還可以發行貨幣,與相關國家訂立條約,對海外占領地實行殖民統治。據統計,在其近200年的歷史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共經歷了約800次大大小小的武裝沖突。
曾在該公司成立初期兩度出任荷屬東印度總督的揚·彼得松·庫恩以冷酷無情著稱。1621年,他為獨占肉豆蔻貿易,下令屠殺了班達群島上1.5萬名居民中的絕大部份,被印尼人稱為「班達屠夫」。
他在1614年寫給公司高層的一封信中毫不避諱地說:「根據經驗,各位應該知道,只有諸位掌控的武器才能為驅動和維持與亞洲的貿易提供保護,而這些武器則必須由貿易的利潤來支付。也就是說,沒有戰爭就無法進行貿易,反過來,沒有貿易也無法進行戰爭。」
戰爭和殺戮的目的,是確保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盡可能多的貿易和航線,賺到盡可能多的錢。在控制香料貿易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尼大量投資開發各類種植園,先後引進可可樹、茶樹、煙草、橡膠樹、甘蔗等外來經濟作物,並為此從周邊地區招募甚至騙來大量苦力。
因暴力而崛起,也因暴力而衰落。隨著18世紀80年代荷蘭在第四次英荷戰爭中戰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再也無力維持營運,最終於1799年被解散,其管轄的殖民地被荷蘭政府接管。
圖為2024年4月14日拍攝的原荷蘭殖民政府總部。這座建築位於印尼首都耶加逹老城區,建於1710年,曾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殖民政府在印尼的總部,1974年成為耶加逹歷史博物館。新華社記者葉平凡攝 為進一步壓榨殖民地資源,荷蘭殖民當局於1830年推出「強迫耕種制度」,要求當地人必須將20%的土地用於種植靛藍、咖啡和糖等出口經濟作物。實際上,殖民當局征用了太多土地,導致當地人幾乎沒有土地可以用來種植糧食作物,出現了餓殍遍野的慘狀。
「接管這些島嶼的荷蘭殖民統治者和往日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樣,只對賺錢感興趣,並不關心當地人死活。他們砍倒蘇門答臘的叢林,以種植橡膠樹與可可樹;為獲得咖啡、茶葉、蔗糖、煙草,鏟除爪哇、蘇拉威西和其他島嶼的灌木林;大肆開發土地,以挖掘錫礦、金礦和鑿井取油。有段時期,荷蘭一半的國家收入都是從印尼汲取而來。」英國作家伊莉莎伯·皮薩尼在【印尼:探索不可思議的國度】一書中這樣寫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前所長房寧在【印尼現代化的歷史起點】一文中總結,荷蘭人建立了一套以采礦業為主的殖民主義工業體系,以強迫種植經濟作物為核心的農業體系,在印尼形成了典型的依附型的殖民經濟結構。
在300多年的殖民統治過程中,荷蘭人始終扮演著掠奪者角色,推行竭澤而漁的野蠻政策,導致印尼經濟畸形發展,完全淪為宗主國的原料供應地,人民生活極為困苦。
然而,黑夜再漫長,也阻擋不了黎明的到來。
「帝國主義是一個大煽動者,帝國主義是鼓動暴動的大強盜」
在萬隆市區北部,矗立著尖竹造型的西爪哇人民鬥爭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有17級玄武巖台階,拾級而上是直徑45米的台基,台基上8根竹狀石柱高聳。特意設計這組數碼是為了紀念印尼獨立的日子:1945年8月17日。
講解員穆罕默德·歷克歷克介紹說,在西爪哇地區巽他族文化裏,竹子代表自由,是萬隆人民的象征。紀念碑柱呈竹矛狀,是因為印尼人民當年反抗殖民者所用的主要武器是竹矛。
紀念碑下方是西爪哇人民鬥爭博物館,展示著西爪哇地區從殖民時代到建國時期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湧現的英雄人物和事跡。
「在荷蘭殖民者到來前,印尼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整個群島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蘇丹國、領地和政權。荷蘭人破壞了群島大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給當地帶來了貧窮,引發了印尼群島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印尼人民在反抗荷蘭殖民統治的過程中逐漸凝聚起來。」講解員穆罕默德說。
20世紀上半葉,亞洲被壓迫人民逐漸覺醒,印尼人民要求獨立自主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1908年,以青年學生為主要成員的至善社成立,這是印尼第一個有組織、有綱領的政治團體,被視為印尼民族覺醒的標誌。1912年,第一個群眾性政黨伊斯蘭聯盟成立,進一步推動了印尼民族主義的發展。
1913年,列寧在【亞洲的覺醒】一文中指出:「革命民主運動現在又遍及荷屬印度,即爪哇島及其他荷屬殖民地,人口共達4000萬……荷蘭政府歷來的暴政與專橫現在正遭到土著居民群眾的堅決反擊和抗議……在爪哇,產生了土著人的民族協會,這個協會已有8萬名會員,並組織了群眾大會。民主運動的發展是不可遏止的。」
「印度尼西亞控訴」紀念館位於萬隆市政廳附近。這座建於1907年的建築曾被荷蘭殖民當局用於審判反荷人士。「當年蘇加諾就是站在這裏接受審訊。在長達兩天的答辯和發言中,蘇加諾成功為自己進行了辯護。」紀念館管理員德德·艾哈邁德指著法官席前方的位置告訴記者。
印尼民族獨立運動的傑出領導人蘇加諾出生於東爪哇的泗水,1926年畢業於萬隆高等技術學校。他參政始自萬隆,在萬隆和周邊地區留下大量足跡,也讓萬隆在印尼獨立運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1927年,蘇加諾等人組建印度尼西亞民族聯盟,後改名印度尼西亞民族黨,采取與荷蘭「不合作」政策,目標是爭取民族獨立。兩年後,荷蘭殖民當局以「發動叛亂」的罪名逮捕蘇加諾。庭審中,蘇加諾發表長篇辯護詞【印度尼西亞控訴】,歷數殖民者罪行,宣傳印尼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鬥爭。
「實際上,太陽並不是由於公雞的啼叫才升起來,而是由於太陽升起來了,公雞才啼叫!……印度尼西亞的民族獨立運動也是從你們把它當作偶像來崇拜的帝國主義中產生出來的,而且同樣地也是從幾個世紀以來在該國發展起來的經濟上的榨取制度中產生出來的……帝國主義是一個大煽動者,帝國主義是鼓動暴動的大強盜,因此,把帝國主義押到警察和法官的面前吧!」蘇加諾慷慨陳詞。
蘇加諾的正義之聲引發印尼人民的熱烈響應和荷蘭殖民者的恐慌。隨後,他被判處4年監禁並被關入萬隆監獄。
紀念館管理員德德說,蘇加諾是一位富有魅力的領導人。他在1945年印尼獨立後出任首任總統,隨後帶領印尼人民挫敗了荷蘭透過戰爭重新殖民印尼的企圖。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召開。這是時任印尼總統蘇加諾抵達萬隆,準備參加萬隆會議開幕式。新華社發 蘇加諾斷言,殖民主義者不會甘心接受在亞非地區的失敗,新興國家必須團結一致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
1955年,在距離當年發表【印度尼西亞控訴】的審判地點僅1公裏的亞非大道上,蘇加諾等人發起的第一次亞非會議成功召開,成為印尼和萬隆人民的驕傲,也標誌著亞非人民的覺醒和團結。
「只要我們團結,沒有什麽不可能」
「我們都目睹了當前世界經濟秩序的不公正。我們必須拒絕貿易歧視。工業下遊發展絕不能受到阻礙。我們必須繼續發出平等、包容的合作聲音。」
2023年8月下旬,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中,印尼總統佐科呼籲全球南方國家團結起來,維護自身發展權利,反對阻礙進步的行為。
不久之後的9月7日,萬隆的德卡魯爾高鐵站首次對外開放。車站外觀雄偉大氣,高低錯落的曲線設計似山巒疊翠,與周圍群山遙相呼應。德卡魯爾站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標誌性工程雅萬高鐵的4個站點之一。這條高鐵將耶加逹與萬隆之間的交通時間由原來的3小時以上壓縮至40多分鐘,方便更多人到萬隆工作生活,讓更多經濟活動在萬隆發生,更多就業機會也應運而生。
雅萬高鐵正式通車營運前夕,佐科說:「我很高興,印尼人民也很高興,因為我們的高鐵是東南亞唯一的,有了這個基礎設施,我們才能奠定進步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它也會提升印尼的國家競爭力。」
中印尼高層次全方位合作交流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讓印尼智庫東盟南洋基金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很有感觸。他說,西方國家歷史上透過奴役、剝削其他國家實作了自身的現代化,卻給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而今天印尼透過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以和平糊平等的方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實作共同發展,這證明全球南方國家可以走出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赴印尼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與佐科總統共同見證中印尼雙方簽署【關於開展耶加逹-萬隆高速鐵路專案的框架安排】。4月22日,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應佐科邀請,習近平第一個走上講台,發表題為【弘揚萬隆精神 推進合作共贏】的重要講話。
「60年前,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出席了萬隆會議,形成了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促進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加速了全球殖民體系瓦解的歷史行程。」習近平說。
「新形勢下,萬隆精神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我們要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人民。」
今日的萬隆,雅萬高鐵列車飛馳而過,詮釋著「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在新時代的豐富內涵。正如以這條高鐵為主題的歌曲【向前行 把夢想實作】中所唱:「手牽手,肩並肩,只要我們團結,沒有什麽不可能。」
【專訪】印尼西爪哇省前省長列特萬·卡米勒
1955年的亞非會議就是在萬隆舉行,其宗旨是反對殖民主義,反對不公正。當時,亞洲和非洲國家的代表來到萬隆,都同意必須與殖民主義作鬥爭,反對西方殖民者。
西爪哇省的雅萬高鐵由中國建造,中國也是亞非會議的與會國,這證明了我們可以合作。這條高鐵不是來自西方公司,而是來自中國,來自同樣曾經為獨立而戰、為反殖民主義而戰的國家,所以這種精神是非常美好的。我們想要看到更多這樣的合作,在印尼和中國之間,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印尼和非洲之間。我們需要共同努力。
我認為,萬隆精神歷久彌新。過去,我們共同對抗殖民主義,現在,我們一起對抗貧困,對抗不公正。這就是為什麽交流至關重要。雅萬高鐵象征著我們之間的良好交流已經轉化為有利於兩國的事業。
世界太大了。當鄰國一起合作時,那將會更好,有助於減少誤解。這就是我們建設東盟的原因。東盟各國同舟共濟,加強合作,經濟強勁。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東盟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自然是情理之中。我們希望能從中受益。
-END-
總策劃:呂巖松
總監制:袁炳忠
策劃:倪四義 汪金福
監制:馮俊揚
統籌:趙卓昀 徐超
主筆:葉平凡 鄭世波 陶方偉
記者:孫磊 包雪琳 李富玉 劉贊 古魯 瓦揚
影片:劉贊
編輯:劉贊 王申 淡然 徐曉蕾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