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供應鏈穩定和貿易增長正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極端氣候、紅海危機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能源轉型等。在此背景下,港口、航運、貿易的一體化是否能提供新解法?
在第六屆「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司長陳亞軍就推動絲路海運高質素發展提了三點建議:堅持共建共享,持續完善絲路海運國際合作機制;促進互聯互通,持續健全絲路海運服務運輸網絡;加強協作協同,持續提升絲路海運的融合發展能力。
「絲路海運」拉動全球航貿
「絲路海運」作為全國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平台,經過6年的發展,「絲路海運」命名航線已達132條,通達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的145座港口,聯盟成員超340家。
本次論壇以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為主題,來自國內外航運、物流、貿易、金融、科技等領域的超600多名代表參會,共同探討港航貿一體化發展,助力「絲路海運」行穩致遠。
隨著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標準「軟聯通」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國家享受到了 「絲路海運」 聯盟帶來的變化。
「中國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資者。」柬埔寨副首相兼發展理事會第一副主席孫占托在會上表示,「得益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23年雙邊貿易額度達到了122.6億美元,比2022年增加5%。」
談及中國在公路修復和橋梁建設等重大基礎建設方面的援助,他表示:「這些重要的專案已經完全改變了柬埔寨的面貌,連線了社區,促進了貿易,並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同時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塞爾維亞經濟部部長梅薩羅維奇(Adrijana Mesarović)也在會上表示,塞爾維亞雖然不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直接參與者,但確實是中國產品和原料在前往東歐和西歐經過的最後的路段。
她提到,兩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為1萬多種塞爾維亞產品和9000種中國產品交換創造了免稅條件。
「塞爾維亞希望能夠繼續成為中國的創新科技和基礎設施在歐洲的大視窗和中國進入歐洲的主要平台。」梅薩羅維奇說。
作為「絲路海運」聯盟的首位非洲合作夥伴,加納港務局(GPHA)總經理奎森(James Richmond Quayson)在會上表示,中國的幫助讓GPHA在營運管理,特別是構建智慧物流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我們在(產品)質素監控方面遇到了麻煩,這是一個大問題。」加納共和國公共企業秘書處主任科布拉(Mark Kofi Cobblah)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部份貿易商以個人身份飛到中國購買商品,所以他們多年來都處於一個非正式的貿易體系裏。因此,我們希望在絲路海運的框架內與中國合作,聯通自由貿易試驗區,在那裏打造數據中心,透過一站式服務把貿易商、船舶和物流公司聚集在一起,讓交易和確定產品真實來源更容易。」
「在‘絲路海運’聯盟框架內,港口和航運已經對接,服務也會更標準化,」他說。
本屆論壇上還舉行了「絲路海運」簽約儀式和「絲路海運」聯盟新成員授牌儀式,與13家單位(企業)簽訂合作協定12份,為13家「絲路海運」聯盟新成員授牌,「絲路海運」朋友圈和影響力持續擴大。
應對全球海運新挑戰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貨物貿易的80%透過海運實作,特別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海運依賴度甚至更高。但今年以來,全球兩條主要航線的中斷持續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擾動。
一方面,紅海危機導致大部份船只繞道非洲,而不是透過蘇伊士運河將貨物運往歐洲,隨之而來的是運輸時間延長和海運費暴漲。另一方面,巴拿馬運河由於厄爾尼諾現象長期幹旱,往來船舶通行受限,也給大西洋-太平洋貿易帶來阻礙。
世界上第二大港口營運商新加坡PSA國際港務集團總裁王金榜在會上說,上述中斷讓新加坡受到了影響。他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加強全球貿易的互聯互通,希望能夠打造更有穩定性的,更堅韌的供應鏈,因此能更好地減少航道中斷帶來的影響。」
面對全球復雜多變的貿易形勢,福建港口集團董事長陳誌平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透過構建廣泛的航線網絡,「絲路海運」可以增強中國與全球貿易夥伴的環通度,有助於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保障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同時,貿易通暢也是論壇上的熱點話題。
國際航運公會ICS秘書長普拉滕(Guy Platten)在演講中提到,目前自由貿易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實施的單邊貿易壁壘數量呈指數級的增長。
自今年年初以來,美國、泰國、巴西、墨西哥等國家紛紛對小額包裹免稅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而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貿易壁壘近期也有增多之勢。
普拉滕說:「我們需要確保長期以來海運業實作基於準則和秩序的收益,不會因為貿易政策的一次次變動而被系統性破壞。」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