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人本身就有追求穩定的需求:
所以 人天性有一部份就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喜歡做熟悉、安全的,而不是新鮮、危險的 。
因為做新的、危險的事情需要消耗人的心理能量越多。如果一個人內在狀態就不太穩定,各種焦慮和內耗越多,人就會越傾向於變得保守,不嘗試新的東西。又或者是等到自己內在力量足夠了再去嘗試——而內在狀態比較好的時候,人相對也更能把註意力放在外面怎麽做事上 。
有時拖延也是一種訊號,表明事情可能不像自己以為的那麽簡單,自己哪些地方可能不太舒服,這時候需要多留意一下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強求自己去做 。
然後說下內耗:
平時, 人內心的各種想法會自然地浮現出來,有些人能意識到,有些是人意識不到的 ——那些事情有時是在人放松、準備好的時候呈現的,有時是在相關的事情出現,而人沒準備好的時候呈現的。即便意識不到,也能產生影響,讓人分心、消耗人的心理能量。
所以,應對方法是把那些沒有被意識到的問題意識化,那些無意識裏影響我們的都是對我們產生過重要意義,但被忽略的事情——比如心理創傷,或者其他原來自己很在意,理智上又不能接受自己那麽在意的事情。
然後再梳理清楚自己的想法、感覺和什麽有關。優先集中做那些真實程度更大,對自己現狀影響更大的事情。等合適的時候再去做那些暫時沒那麽重要的事情。
再就是反饋的問題: 有內在反饋和外在反饋 。
外在反饋比如錢或者別的獎賞,外在反饋可以短時間讓人有動力去做一件事,但時間長了效果會越來越差 。
內在反饋是一個人內心對一件事真正的認可程度,內在反饋比較強的都是那些更符合人內心需求的事情,讓人在做的過程中能自然感覺到快樂、自由、平靜的。
這些反饋也是我們判斷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標準之一,越符合人內心需求的東西,人去做的動力會越強。
所以, 很多時候人也需要權衡和體驗一下,到底這些自己拖延的事情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