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意識到一個事實。
那就是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完美的。
我們之所以不完美,是因為這個世界給我們制訂了各種條條框框。利用各種條條框框定義了好與壞,完美與不完美。
原本不夠,不足只是形容一個事物的狀態。但是我們卻把這種不夠,不足延伸到了我們對自身的判斷上。
即把「問題等同於本身」。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結果,原本只是這件事情的問題,比如我並不擅長於這件事。但是我們卻很容易認為是自身的問題。我不夠好,我不夠優秀,我不夠努力。
「追求完美」只是假象,把問題等同於本身才是本質。
只要你把「問題與本身」區別開來,即問題只是問題,與本身無關。你會發現自己的完美主義不治而愈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完美主義其實是一種心理創傷的表現。
也就是從小的成長經歷中,沒有獲得過無條件的愛。認為只有自己足夠優秀了才能獲得他人的愛,認為只有自己做的足夠好了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
推動他努力的源動力是恐懼,是匱乏。
是只要自己一旦不努力了,不優秀了,不完美了,就再也無法獲得他人的認可。是一旦事情失敗了,自己的人生就完全完蛋了。
他就像跑在一部「永動機」上面,自己只能不停地跑,一旦停下來就死無葬身之地。
為什麽意識到「自己從出生開始就是完美的」這件事對我們如此重要。因為如果我們抱著「自己是完美」的想法,那麽我們面對任何事情都不會感到恐懼和匱乏。
成績不好,只是我學習方法不對。踢足球不行,只是我不擅長體育。 我們能把對自己不夠完美的攻擊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創造力。
我本身就是完美的,所以我根本就不需要攻擊自己。我只需要解決問題就行了。
你會發現僅僅只是「意識到自己本來就完美」這件事,就能讓我們獲得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我們不再自我攻擊,我們會把所有的專註力和精力用來解決問題。
我們沒有恐懼,因為一件事情的失敗無法定義個人的價值。我不需要做些什麽證明自己。我只需要不斷的去做,不斷的修正,達到目標就行了。
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話,那麽我們從小就活在「匱乏」裏。我們就像一個裝不滿的水杯,到處找「水源」滋養自己。你越是想要證明自己,就越突顯出自身的「匱乏感」。
就像一個「本自具足」的人,他只是安靜的在做著自己的事情,他不需要從外部事物中獲得力量,他自己本身就能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所以他甚至比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專註力並不會被稀釋。即使失敗了也能很快恢復過來。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無須向外界尋求力量,只要意識到自己本身完美,沒有匱乏感,就能讓你獲得力量。
原本「自身即完美」這個課題需要父母從小教育我們,讓我們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從而能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的困境與挫折。
可惜的是,大多數父母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有的甚至認為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報的,給孩子制造了一個「問題等同於人本身」的錯誤觀念。以至於孩子長大後根本沒有力量面對殘酷的現實。一旦失敗了就一厥不振。
所以除非我們主動地修改自己錯誤的認知,不再把問題等同於本身,我們才能放下「自己必須完美」的執念,才能更加「遊刃有余」地創造現實。
這也是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育內在小孩」。因為那個「內在小孩」依然是匱乏的,恐懼的,沒有力量的。原生家庭造就的錯誤觀念,需要長大後的我們重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