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食堂嵌入居民區,不僅服務好居民的「一餐飯」,也撬動起社區自治共治活力。
近期,坐落於寶山區友誼路街道的寶山一村煥然一新。自社區食堂進駐活動室後,居民直呼方便。特別是對於許多老年人和上班族來說,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美味可口、價格實惠的飯菜,極大地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食堂進駐社區後,盤活的不只是「一餐飯」,更是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度。來往取餐過程中,居民們七嘴八舌地聊起社區事務,讓社區真正成為「人人參與」的共同體。
>>>
模擬取餐路線,破解「鄰避效應」
食堂搬進社區
看似皆大歡喜
現實中也遭遇「鄰避效應」
實操中,相關負責人發現,社區食堂開放時間會與居民開展正常活動存在時間沖突。長此以往,難免容易造成社區矛盾。為此,寶山一村居民區黨總支、居委會、業委會聯合餐飲配送公司,同時聽取黨員、居民意見,最終決定把社區食堂搬入社區長廊。此外,團隊還經過一系列的現場勘察、多次模擬設計買飯路線,最終社區食堂成功搬進了社區長廊中。
在「搬家」成功後第一天營業,就得到了居民的贊許和肯定,在這裏,大家不僅可以滿足味蕾的需求,還能交流互動,增進鄰裏感情。另一邊活動室照常開放,居民們也可以安心活動,不需要再擔心影響開餐進度。
>>>
安裝玻璃長廊,挖潛社交場域
自社區食堂搬入長廊後,長廊的人氣猛增,許多老人都願意來長廊休憩聊天。然而,新問題也相伴而生。由於長廊兩邊沒有遮擋,一到下雨天,雨水飄落進長廊椅子上,導致有些年紀大的老人排隊時無處可坐。隨著天氣漸漸轉涼,很多居民反映長廊四面通風太冷了,尤其是排隊買飯的時候,長廊的過堂風吹得老人們受不了。
整合多方意見後,最終決定在長廊一邊加裝擋風玻璃,既可以遮風擋雨,又能實作光線通透。
社區長廊的華麗變身,不僅是一次空間的改造升級,更是社區對居民關懷的生動體現。社區長廊plus版誕生後,這裏更成為居民們的「社交場域」,人民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也有了共商共議的現實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