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之一,唐玄宗即位後,經濟發達,軍力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開元盛世。唐朝極盛時,西至西域,北至大漠,國力空前強盛。
戒日王朝是孔雀王朝後,中印度(中天竺)即恒河流域的一個大國。
大唐與戒日王朝,處於同一時期,誰強誰弱?大唐與戒日王朝,還真打過一仗,大唐攻克其都曲女城,虜其王到長安。
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取經,從天山北部和帕米爾高原西側繞行。
643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玄奘帶著經書返程,從青藏高原西部北上,再沿塔裏木盆地南緣東行到河西走廊,返回長安。
643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至647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散朝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為正使,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為副使,共22人,送中印度婆羅門(戒日王朝)使臣還國。
李義表、王玄策走的路線,不是玄奘那條繞過青藏高原的遠道,而是是走青藏高原上的近道唐蕃古道,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藏路線,然後經吐蕃、泥婆羅(尼泊爾),進入中印度(中天竺),來到曲女城。
戒日王屍羅逸多熱情接待,李義表、王玄策在天竺滯留兩年多,歸國時戒日王贈給大唐火珠、郁金香、菩提樹等。
647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至648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再次出使中天竺(中印度戒日王朝)。
兩次出使之間,王玄策只是回到長安向李世民上奏要事,接著馬不停蹄又出發了。
王玄策一行30余人,仍取道吐蕃、泥婆羅,再次至中天竺。
恰在此時,戒日王朝內亂,屍羅逸多被弒,其臣阿羅那順篡立為王,發胡兵以拒王玄策。王玄策率三十騎與敵戰,箭矢盡,悉數被擒。
阿三們不講武德,主要是沖著貢獻禮物去的,值錢的器物到手,看守也就松懈了。王玄策和蔣師仁趁機逃出來,直奔泥婆羅(尼泊爾),又去吐蕃搬救兵。
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是唐太宗的女婿,娶了文成公主,是大唐冊封的駙馬都尉、西海郡王,他派給王玄策1200吐蕃騎兵。吐蕃是地區霸主,普松贊幹布還娶了泥婆羅的尺尊公主,泥婆羅王那陵提婆見吐蕃發兵,不敢怠慢,給了七千余騎兵。
王玄策傳檄大唐的藩屬,西羌之章求等也發兵相助。
此外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並獻上地圖,王玄策將玄奘主譯的老子【道德經】梵譯本送給東天竺王,這裏面有老子的畫像。
王玄策、蔣師仁率近萬「外籍唐軍」兵臨曲女城,與戒日軍連戰三日,大破之,生俘阿羅那順,斬首三千余級,赴水溺死者萬人,虜獲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頭,五天竺震懼。
王玄策歸國時,帶著俘虜阿羅那順到長安,獻於唐太宗闕下,王玄策遷朝散大夫。
此後的戒日王朝,再無往日精氣神,逐漸解體成多個小國。王玄策也憑此一戰,名垂青史。
有人說如果沒有喜馬拉雅山的阻隔,印度可能會設「天竺都護府」,唐朝實在太強了。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南部有三個都督府在今阿富汗境內,包括 修鮮都督府、條支都督府、寫鳳都督府, 其中修鮮都督府在喀布爾河上,沿河而下可進入印度河幹流(北印度),再往東是恒河流域的戒日王朝(中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