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呢別攔我!絕對是這部被遺忘的神作【幼童】。
豆瓣9.4分,但紀錄片所追尋的歷史卻鮮為人知,攝制組兜轉多年,利用一張張書信、照片、日記將塵封一個世紀前的歷史拼湊出來。
我們才發現了正是那久違的歷史、那些被遺忘的人群背井離鄉、奉獻一生才有了我們今日不被外族欺辱的底蘊。
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也值得被認識傳頌。
這段歷史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
1872年,也就是清王朝的同治十一年。
在歷史維度上看這一年沒什麽不同,那一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烙印雖在,清朝統治下的洋務運動卻已如火如荼的展開。那一年太平天國最後一支余部剛在貴州潰敗,天朝便仍沈睡在大國美夢中不願醒來。
也就在這年,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溘然長逝。
但同時不被世人所知的是,在他臨死前卻剛完成了一個小心願。
那就是安排平均年齡僅十二歲的第一批幼童,遠涉重洋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堅求學,企圖為以後國家中興改革積蓄力量。
在當時,這一批留學生被稱為「留美幼童」。
在之後幾年間,在曾國藩生前推動下,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組建中,清朝先後批準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
任誰也沒想到的是,
這批身穿緞袍、拖著長辮的孩子,這批被朝廷老封建嗤之以鼻的稚嫩兒童,後來在遠渡重洋後卻都獲得了矚目成績。
在留學百余人中,他們中半數進入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高等學府深造;到了現在,他們的入學登記卡、照片跟簡歷,依然存放在這些大學檔案館裏展覽。
更有甚者,他們其中還有人成了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陀夫人的忘年交,後來還受到美國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的接見。
這段歷史在教科書上僅寥寥幾筆。
這段歷史在當時相比同治帝立後更不值一提。
但就是這段被塵封的歷史,在改變赴美留童人生軌跡同時,更為之後中國近代化建設改革奠定了地基。
1881年,原定十五年留美計劃中途夭折,當這些留美幼童突然被召回,在一片質疑聲中,他們卻擔負起了國家中興的重擔。
在不同崗位、不同領域裏發揮著炙熱光芒。
可在當時作為首批留學生他們是怎麽選拔的?
到達一個陌生國度後他們又經歷了什麽?
最後又發生了什麽事,導致他們中途被遣返回國?
20世紀80年代,從幼童留美計劃倡議者容閎的自傳【西學東漸記】中,「留美幼童」的故事開始浮現,但這卻並不完整....
攝制組帶著種種疑問,然後又經過多年探尋調查,終於在社會熱心人士幫助下輾轉來到美國幼童曾就讀的學校,親眼看到他們當年成績冊、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記。
那段塵封已久、悲喜交加的歷史真相才開始呈現。
這段歷史開頭,還是要從容閎講起。
容閎,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建立者,很多人只知他是近代革命的先驅,卻經常忽略了他的另一個身份...
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
但在小時候,家境貧寒的容閎根本沒條件上學,所以7歲那年,父親只能將他送到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讀書。
為什麽到這裏念書,只因這個學校學雜費全免。
但誤打誤撞容閎卻結識了美國教育家勃朗牧師,後來勃朗牧師回美國還帶走個仨個中國學生,容閎就是其中一個。
就這樣容閎來到美國,三年後並在慈善組織資助下進入耶魯大學。
之後更成為了耶魯大學歷史上第一個中國畢業生。
等從耶魯大學畢業了,容閎想都沒想就決定回國。
可到了中國他才發現,內憂外患下的中國光靠幾人是不夠的,當時洋務運動興起,設廠、開礦、修鐵路都需要一大批懂現代科學技術的人才,於是容閎向曾國藩提議派學生官費赴美留學。
後來好不容易朝廷批準了,可第一批留學幼童卻招不滿。
為什麽?只因當時國人看來讀科舉當官才是「正途」,官宦子弟、富商鄉紳也根本不屑孩子去國外讀書。
沒人願意報名,容閎只能招收窮人家子弟。
條件也不高,按曾國藩話說:「不貪、不偷、老實就可以了」。
最後好不容易,第一批留學幼童才招滿了。
到了美國,這群人生地不熟的幼童又面臨一堆的難題。
要知道當時為了讓他們較快適應,幼童們是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中生活的,由於沒有語言基礎,他們根本無法和美國人交流。
尷尬的是女主人經常會親他們的臉頰。
這些幼童哪見過這種陣仗,經常會面紅耳赤,不知所措。
還有個問題就是因為要留辮子,
因此一上街就有美國小孩圍觀並喊他們:「中國女孩子」。
等好不容易這些問題被克服了,他們又面臨更嚴峻考驗。
要知道幼童接受是西方教育,過的美國式生活。
特別對於十來歲的孩子來講,非常容易「美國化」。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幼童開始不願穿中式服裝,經常是美式打扮,
甚至後來不少幼童索性直接把辮子剪掉了....
除此之外一些幼童受美國宗教文化影響,還漸漸信奉起基督教,並暗地裏組成了「中華歸主團」!
更有個別幼童還跟美國女孩子暗暗約會,打情罵俏。
他們已經身不由己的踩到了危險邊界...
對時代而言,他們是一群幸運兒。
當他們時代選中,年幼便離開故土赴美留學,他們身上所承載的,除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擔,更是窮極一生振興中華的使命,而這也註定了他們一生都將成為世人焦點。
對個人而言,他們卻也是一群不幸者。
當他們尚無分辨能力,便要離開母親懷抱到陌生國度跟陌生人群生活,那種迷茫與恐懼、未知跟質疑也始終存在於他們的身體裏。
等到了美國,當他們被愛國思想裹挾,卻還要擁抱風格迥異的美國文化,那種不可避免經歷文化沖突的陣痛,那種對新舊事物的強迫與掙紮,此中心酸也無人可以替代。
當他們經過八九年學習,終於融入到這個國度。
當他們終於可以跟周圍人一樣,隨心所欲的試探、嘗鮮、戀愛,享受著年輕人應有的節奏、做年輕人應有的叛逆;不必再遭受同齡人異樣眼光、不必再成為角落裏的異類。
可朝廷最後的一紙命令,卻又將他們打回原形。
最可怕的是歸國之後的陣痛,仍在不斷蔓延。
當他們被遣送回國,等待他們的並非鮮花掌聲,而是社會人士的口誅筆伐,在國人眼裏他們是叛逃者,最後只能像犯人被關在學堂。
而他們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那種憤懣正如當時他們在日記裏寫下的:「只有睡覺,似乎讓死亡結束一切痛苦和折磨」。
可幸運的是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經過時間洗禮、經過歲月磨礪,在質疑聲中他們接受住了考驗,最後百余人分散到政界、軍界、實業界、知識界等多個領域,並各自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們中有的參與了甲午海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成為中國電報業、礦業、教育業的開山鼻祖,有的甚至推動了中國的科學民主革命。
其中他們中就包括:
孫中山的知己歐陽庚,同時也是中國首批外交官。
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設計並建造了中國第一條鐵路。
袁世凱的幕僚蔡紹基,後來成為了北洋大學校長。
著名外交家唐國安,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創始人兼第一任校長。
著名政治活動家唐紹儀,也是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其中還有宋美齡的姨父經盛鴻,也是他把宋氏姐妹帶到美國留學。
是他們將第一批西方先進科技帶到中國。
是他們為中國的近代化建設開辟了新篇章。
這批古老中國的見證者、這批海外求學的拓荒者,在經歷了一生輾轉掙紮,終於窮盡一生實作了偉大夙願。
那就是將熱血跟汗水撒在祖國的大地上。
歷史也許會過去,但卻不能被遺忘,當初這批「天選之子」帶著使命去到大洋彼岸,十多年後又帶著使命開啟中國近代化革命的篇章,他們的付出、他們激蕩的百年時光、他們對祖國的貢獻值得被國人銘記。
而他們的名字更應刻在歷史豐碑上受人瞻仰。
只因他們是民族的脊梁,偉大而不朽!
歡迎關註,我是 門徒 。
一個愛電影少年,為你推薦被遺忘的真實佳作。
這幾天會集中篩選被禁播、被封 殺、被限制的優秀佳作,帶你探尋社會真相、人性復雜;另外香港僵屍片、恐怖片也在專欄持續更新中,歡迎喜歡恐怖片、僵屍片的歡迎關註下!
再次拜謝,無需贊賞只需關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