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離環境的語境下,談論【心理韌性】對人的決定作用,並不妥當。
在優勢環境下,財務和機遇的容錯性較高時,心理韌性很容易被這兩者補償,因而對於當事人的成就和心理健康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同時,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在心理學界,標準和定義還相對模糊,並不嚴謹。
其借用了物理學韌性,英文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受到外力擠壓時回彈,用以引申在遭遇較大心理打擊或面對威脅時,人仍然可以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及精神面貌。
在從美國轉譯引進時,學者的轉譯用詞也不太一樣,常見的有抗壓力、復原力、回復力、心理彈性等等,這些詞匯被廣泛的使用在一些偽心理學暢銷書中,並借助自媒體的二次傳播制造了不少反智的金句。
我們以「遭遇較大心理打擊或面對威脅時,人仍然可以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及精神面貌」為基準的話,可以進行的訓練建議:
1,對原生環境造成的復雜型創傷進行消解和鈍化,在多數情景下避免啟用創傷記憶或者情緒閃回。
2,期望度管理做成一個大區間,而不是固定的「完美指標」。
3,如本文開始所說,要增加財務的容錯率和機遇的容錯率,前者需要信用、存款和家庭支持;後者則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選擇權。
4,長期主義視角來做自我評估和機遇評估,而避免用優績主義的當前視角。
5,要找到一個認知很高的情緒救濟的兜底者。
以上。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