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老年人吧。確實發現現在貌似年輕人相對抑郁的多。
在最近的10幾年,有一種跟我小時候成長完全不一樣的風氣或者說思潮。
我小時候,電視流行過幾個電視劇。一個是【草原小屋】,寫美國的一對大學生夫妻,在西部草原墾荒,帶著兒女成長的事。這個電視劇,如果從所謂文學價值、藝術價值來說,肯定不是那種世紀百年,必看的十部甚至一百部電影。因為,從成年人的角度來說,很平庸的教育片啊。但是,我要說的是,但是!它對大部份成長中的青少年,年輕人,世界觀未成熟的人群,是有積極啟發作用的。因為很多基本人生問題,它能回答。這本片子,後來等我到美國西部,認識了一部份西部的普通人,從銀行職員,到農民、牧民,發現,不是宣教,而是總結。很多美國西部的普通人,是秉行這個電影的價值觀的。
比如,樂在其中。很多人如果人生沒有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是考試,可能是賺多少錢,可能是各種條件達標,那麽他們會焦躁,他們沒有一樣自己喜歡的,在焦慮時能移開,專註其中的是。所謂興趣、樂趣。不管是閱讀,還是運動。很多人是把興趣當作滿足條件後,才能做的獎賞,而不是自己生命的伴侶。也就是價值觀是設定目的(他們說是環境和家庭),達到目的。人生是一個目標實作。如果目標無法實作,就非常沮喪絕望。
比如,競爭而不攀比。比如競爭與友誼。等等,這些少年時,常常會迷惑的觀念,在這個電視劇裏透過具體的事例,展開。這些基本價值觀,奠定了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就是樂觀、進取、友善、互助、勤勞、慷慨、聰慧、堅韌。顯然,這是拓荒者、領導者需要有的品質。至少,我從小是受到這樣的教育,並被深刻影響的。
還有一本電視劇,叫【成長的煩惱】,當年萬人空巷,是典型的肥皂劇,心理醫生的父親為主的一家人的日常。討論的都是日常話題,從夫妻關系,到兒女成長。從家庭信任,到團結度難關。從鄰裏關系到早戀關系。這些基本的人際關系、基本的人際態度,每個人都會面對。家庭教育未必會面面俱到 。但電視劇至少是個補課作用。這個電視劇,我後來建議過很多年輕人去看,當然會有時代的痕跡,他們不一定看下去。
以上,就是我小時候到青春期,所受到的有影響力的思潮。
現在的年輕人,在10多年前就開始討論原生家庭。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出生和環境不滿。這件事,我的立場和做法是,如果原來的環境非常不好,那麽1,認知調研、分析,我要的是怎樣的我。包括知識結構、教養、價值體系。這是需要學習、調研的,不是隨便取一個。2,給自己時間、路徑,去建設自己,去開創未來。而不是成天以原生家庭為理由,說自己不進取,是家庭的原因。審美土,是家庭的原因;不會給自己規劃,是家庭的原因等等。
其次,非0即1的極端感受和思想。家庭和家庭之間確實有區別。對大部份人,這個大部份就是99%以上,拼了命,可能也就是一個勤勞而夠吃,夠喝的人生。這是由我們人類目前的綜合現狀決定的。
但很多年輕人所期望的,是人群萬分之一的財富收入,生活狀況,乃至智力要求、能力要求、審美要求。實際上,很多事,教科書與媒體呈現的,跟真實的人生與世界,完全兩碼事。但他們充滿了各種不滿,充滿了各種怨恨。這裏有些是合理的,因為一些環境參數,目前改不了。但有些,是毫無理性的。
這種認知下,對生活的要求就非常單薄。說白了,基本就是賺大錢,買豪車,對方只愛我。而且過程要安全,努力要能回報。也就是目標單一,路徑單一,行動單一。典型的絕對思維。一旦有一環出問題了,人就崩潰了。
絕對思維本身,是很多心境障礙的特點,焦慮癥更明顯。所以,你跟他們交流,往往緊張、壓抑、痛苦。完全看不到相比30年前,百倍物質豐富後的那種輕松、預約、生機勃勃的樣子。
這種思潮,很容易導致,人生無望、無助、沒有價值。他們搞不清人生努力的堅韌,和目標單一苦巴巴熬日子的區別。一方面他們能忍,那是有條件的,有目標的。那種忍很多時候是非常殘忍,超限的。另一方面,他們又極為脆弱,一旦目標達不到,一旦條件滿足不了,就深度絕望。
這種極端的認知,導致了極端的情緒,最後,就像今天刷屏的事件,引起極端自伐結果。弱一點的,則是長期的不開心,不高興,所謂抑郁狀態。
人生該有的生機、彈性、靈動、希望、變化、活力……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