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CES展會呈現出一個十分明顯的趨勢,輕量化、低價化的AI眼鏡器材井噴,VR、MR、XR等旗艦級的沈浸式頭戴式顯示器材集體「啞火」,出展的相關產品少之又少,Meta、Rokid、雷鳥等廠商都把賽道瞄準了價位更親民且更有實用場景的AI眼鏡賽道。 雷科技報道團深度探訪了這些產品,目睹了一場「百鏡大戰」。
類VR、XR等頭戴顯示器材單價過高,硬件技術理念過於超前,軟件適配跟不上,體驗和售價無法拉齊。對廠商而言,新技術、新產品的體驗不盡完善,無法培養一批足夠忠實的使用群體,因此這股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的熱潮並沒有持續太久。
蘋果似乎也意識到Vision Pro的超前也只是單純的「叫好不叫座」,放緩了下一代的開發和生產,並把重點放在更便宜的器材上。
(圖片來自蘋果)
更早前,MacRumors表示,受到需求疲軟和高昂定價的影響,蘋果已經停止生產現款Vision Pro,順便中斷了第二代Vision Pro的開發工作,但不排除後續進行一定程度的增量更新,例如升級芯片等,來消化剩余元件的庫存。
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在最新一期【Power On】當中透露, 蘋果公司不打算在2025年推出任何Vision Pro的更新版本,並把開發價格更低的頭戴顯示器材當作更緊迫的目標。
技術創新畢竟不能當飯吃,有需求有消費,科技產品才能算完整。
瞄準下沈市場,蘋果頭顯要「做減法」
馬克·古爾曼強調,低價版頭顯是蘋果當下的重點專案之一,並透露了一款代號為「N107」的器材,有可能會配備M5芯片,他表示這是蘋果公司接下來重點推進的任務。 即便如此,我們大概率無法今年看到蘋果相關產品的落地。
另外馬克·古爾曼還補充道,蘋果也在積極探索其他可穿戴器材的可能性,包括類似Meta Ray-Ban那樣配備網絡攝影機、顯視器以及喇叭模組的智能眼鏡,不排除「蘋果牌AI眼鏡」的可能。
售價將近30000元起步的Vision Pro的確脫離了大眾消費的價位段,內容生態不夠充分,市場反應也不及預期, 但換個角度想,蘋果公司可能是希望透過Vision Pro給頭戴顯示產品定調,向外界證明頭戴器材能夠做成這樣,以此作為「奠基石」。
(圖片來自蘋果)
由此進行猜測,小雷認為蘋果重點推進的產品不一定是主流的AI眼鏡方案,而是基於Vision Pro的技術下放產物,保留核心體驗,降低周邊配置,換用更輕量的機身材料,確保最終的售價盡可能親民。
低價才能讓產品具備普及的內容,瞄準下沈市場是頭顯廠商的主流共識,Meta在2024年推出的Meta Quest 3S,雖然顯示分辨率等參數有所倒退,但憑借299美元的價格也贏得了不少掌聲。
類VR、XR等頭戴顯示器材的核心技術主要是顯示、感知和定位追蹤,尤其是定位追蹤,它是決定頭戴顯示器材體驗的最大因素。Vision Pro的感知系統十分復雜,由12個網絡攝影機和5個傳感器組成,包含LiDAR傳感器、結構光深度傳感器等,再透過SLAM技術實作全域定位和追蹤。 另外,用於頭顯的顯示器材,也是成本大頭之一。
只能說蘋果Vision Pro給頭戴顯示器材定下了一個好榜樣,各項尖端技術和未來理念加身,很有「戰未來」的內容。 然而在這種器材上想要做減法,如何平衡好成本和體驗之間的關系,在小雷看來難度比將各種尖端技術堆在一起難不少,因此短期內我們大概率看不到蘋果在「低價版Vision Pro」上的成果。有說法稱,低價版本的Vision Pro,價格可能也會在2000美元的高位水平。
反觀頭顯器材當中的AI眼鏡賽道,相關產品在CES 2025展會上大放異彩,像Rokid Glasses這樣的AI+AR眼鏡,透過融入AI大模型互動和AR的視覺呈現,一方面有切實落地的使用場景(即時轉譯等), 另一方面,這一類智能眼鏡產品的結構和成本都相對可控,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或許蘋果放下對「不一樣」的追求,探索主流的AI眼鏡,產品落地更快,憑借與Apple Intelligence的結合,甚至還可以快速培養一批新使用者。
XR頭顯遇冷,智能眼鏡走熱
目前為止,VR、MR、XR等沈浸式頭顯器材依舊頭頂「不可能三角」,價格、體驗、技術三者無法完全滿足。前面也提到,Meta Quest 2的替代者Quest 3S,也是在一定程度的閹割的基礎上做到了更低的價格。
但即便如此,299美元只是便宜了不少,不代表它的受眾群體足夠廣泛。此外對於沈浸式頭顯而言,套用場景十分有限,內容生態建設欠缺, 有廠商嘗試和其它器材打通(如Rokid聯合vivo手機做「空間影像」聯動,並在Station 2創作版中支持空間影像拍攝)增加可玩性,但只是少數。
更何況,龐大的器材體積、較高的機身重量、捉急的續航能力,沈浸式頭戴顯示器材的輕便內容遠遠達不到「每日攜帶」的水準,不適合長時間佩戴。在小雷看來,無法做到和手機一樣的隨身攜帶和日均使用時長,頭戴顯示器材往往很難成為「下一代智能產品」。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雷在蘋果的官方旗艦店中體驗過Vision Pro。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Vision Pro呈現的演示內容很震撼,可以說幾乎「騙」過了我的眼睛, 但過重的器材又一下子把我拉回現實,十幾分鐘佩戴體驗後,很難說脖子不酸。
陪同體驗的工作人員表示,每天來預約體驗的客戶都沒剛釋出的時候多,更沒有下單的,基本的反饋都是「很炫酷,但對內容適配感到擔憂,不會購買」。並不是給沈浸式頭戴顯示潑冷水,只是在價格、體驗等多種阻力之下,這樣的器材很難培養出使用者量。
廠商紛紛轉投AI眼鏡不無道理,智能眼鏡的形態可以充分結合AI大模型、拍攝和顯示的便利性,Rokid Glasses的即時轉譯、閃極A1的拍攝記錄+AI分析, 這種眼鏡形態的輕量化智能產品有了接地氣的場景落地,構造簡單,沒有太多內容適配上的包袱,大眾也得以在盡可能低的門檻上體驗到頭戴顯示產品。
誠然,沈浸式頭戴顯示器材和智能眼鏡並不會產生直接競爭關系,但作為新一代智能互動產品,小雷認為定調太高並不適合前期推廣。相反,功能相對基礎且足夠實用的形態,對市場而言更能在引導和培養上起到積極作用,並給沈浸式頭戴顯示器材爭取時間。當下來說,智能眼鏡不是終極形態,卻是最正確的選擇。
不再創新成共識,蘋果會亡羊補牢嗎?
在小雷看來,蘋果迫切需要一款「低價版Vision Pro」不無理由。
根據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的預測,2025年iPhone的增長近乎停滯,即便有iPhone SE4撐腰,2025上半年iPhone的出貨量也將會出現約6%的下跌。另外,2024年12月中國智能電話市場出貨量約與2023年同期持平,但iPhone同比下降10-12%。
2025年蘋果iPhone的產品線又將發生變化,Plus版被更輕薄的Slim版取代(可折疊器材遙遙無期),他認為超薄iPhone 17的出貨量雖高於iPhone Plus,但仍然不不足以帶動iPhone的銷售,關鍵在於價格維持高位,體驗也沒拉開明顯區別。
另外,Apple Intelligence的出現也沒有顯著推動硬件換機潮或增加收入,外界對蘋果的期待趨於冰點。
(圖片來自蘋果)
連Meta創始人這幾天都忍不住炮轟蘋果,上周在播客采訪當中他指責蘋果公司創新乏力,自喬布斯發明iPhone之後,蘋果近20年來一直原地踏步,還順手抨擊了「蘋果稅」等。當然,類似的吐槽小雷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說了。
的確,iPhone依舊是智能電話當中的標桿,只是這幾年提升的振幅很小,核心體驗上幾乎沒有太多升級,AI功能不完善,國內不適用,能推動iPhone銷售的,仿佛只剩下降價和補貼。 因此,小雷認為蘋果的確需要新的產品來推動增長,眼下AI眼鏡就是風口。
蘋果能否抓住這個風口,小雷還無法下定論,畢竟無論是可折疊器材還是AI眼鏡,蘋果都沒吃到「頭啖湯」,或許這家公司有自己理念和布局。某種意義上說,Vision Pro足夠驚艷,在行業當中也極具代表性和前瞻性,無論是「低價版Vision Pro」還是「蘋果牌AI眼鏡」,我們還是希望蘋果可以給到符合市場預期的成果吧。
美國當地時間1月10日,CES 2025落下帷幕,雷科技第二次派出官方報道團,對CES進行立體無死角的報道,一共輸出41條內容,內容整體超過10萬字,涵蓋了AI硬件新物種、AI電視、AI家電、AI眼鏡、AI PC、AI+AR、智能清潔、AI芯片、AI PC、教育硬件、AI汽車、智能配件、可穿戴、AI機器人、AI耳機、智能鏡、AI儲存等領域。歡迎全網搜尋「雷科技CES」獲取一手報道,洞見AI硬科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