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氣溫驟降,街頭行駛的電動單車上,絕大多數已經加裝上了被稱作「禦寒神器」的「電動車擋風被」。給騎車人帶來溫暖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正在浮出水面:在北京,使用「擋風被」會不會被處罰?使用「擋風被」,是不是更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它存在多少安全隱患,使用的時候應該註意什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擋風被」的使用比例超過八成
17日至18日,在東城區崇文門、磁器口,朝陽區大望橋、雙井等路口,記者對行駛中的電動單車進行了統計,在總共計數的700多輛電動單車中,未加裝「擋風被」的只有90多輛——這90多輛中,還有相當一部份在車把上加裝了厚厚的手套。
「確實暖和多了。」雙井橋下,正在停車的侯女士對記者說。她說:「平時在外面走路,能感覺今年冬天北京氣溫比往年高,但是一旦開始騎車,風吹過來了,立刻就冷了,裝上這個東西,的確比之前舒服了一些。」
在崇文門路口,等候紅燈的一位騎行人表示,裝上擋風被之後,身體動作受到一些限制,但「感覺也沒有太明顯的不方便」。至於是不是容易引發事故或摔倒受傷,他坦言「沒想過,應該不會吧?」
車上沒有加裝擋風被的電動單車,現在已經屬於「少數派」。市民高先生在小區車棚裏解釋自己沒裝擋風被的原因:騎得頻率少,距離也不遠,所以才沒裝。「不過你看,就這個車棚裏,電動車上還有幾個沒裝的?」對於鄰居們的加裝行為,高先生並不是很支持,理由則是因為「充電」。「裝上這個東西,車把占據的空間變寬了,你別小看這變寬的一點點,集中擺在充電口,特別占地方。」他說,冬天因為電池續航縮短,充電的頻率比其他季節大,而且因為電池引發火災的新聞較多,很多街坊鄰居出於對自己的安全考慮,也更願意在車棚內充電,但是裝了擋風被、厚手套的車子密密麻麻擠在充電口前,一旦回家晚了,連充電的空位都沒有。
加裝擋風被,警方暫不處罰
「我剛買了一個擋風被,會不會一出門就被警察攔住罰款?」不少市民都有過這種擔憂。網絡上也充斥著大量相互矛盾的說法,令人莫衷一是。
記者從市公安交管部門了解到,目前針對電動單車改裝的處罰,針對的是「加裝雨棚」等行為,也就是在單車上焊接輕便架子,蒙上透明塑膠布的行為。部份市民以此來擋風擋雨。警方表示,對於加裝擋風被,因為它並沒有直接改變車輛結構,在北京市並未列入違法範疇。
多位一線交警稱,騎著加裝擋風被的車輛上路,確實存在一定隱患,如轉彎、加速、剎車等需要操控車把的動作會不如正常情況下靈活,部份嚴密覆蓋全身的擋風被,也使得使用者的下肢活動受限,一旦車輛需要急停,可能導致腿部無法快速支撐地面,提高風險。
但是交警也普遍表示,目前發生的涉及電動單車的事故中,主要還是因逆行、闖紅燈、占用機動車道等明顯交通違法行為引發的,單純因擋風被而導致的事故,很少能在日常工作中遇到。
加裝擋風被,這些行駛細節要註意
安裝擋風被後,行車阻力會加大,操控性降低,與周圍車輛剮碰的概率增加。市公安交管局安監處表示,冬季天氣寒冷,電動單車騎行人穿著較為厚重,行動受到一定影響。部份騎行人在車上安裝擋風被等保暖裝備,也會影響車輛操作的靈活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市民如果加裝此類保暖物品,在出行之前更需要提前檢查車輛,確保擋風被不被卷入車輪,車輛燈光、剎車、轉向等機件良好。特別需要註意的是,不要攜帶、懸掛超長、超高、超寬和影響視線、轉彎的物品。
在路口轉向時,因車輛靈活性降低,騎行人更要註意左右觀察,確保安全後再透過。經由人行橫道透過路口時,一定下車推行,不可在人行橫道上與行人爭道,避免車輛與行人發生碰撞。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安然,甘南
流程編輯:U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