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賣慘」是一種小型的傳播認知戰。
戰爭的發起方有準備,而受眾毫無準備。
以有心對無心,被騙是大概率事件。
中國的家庭教育,絕大多數是弱勢階層的社會化規訓。
比如,人必須要跟周圍人搞好關系。
比如,人要有眼色。
比如,大家都這樣,你也得這樣,問什麽問?
比如,人如果沒很多朋友,那就不正常。
比如,領導或老師的話要聽,絕對不要反駁。
比如,別人為啥只欺負你不欺負其他人呢?
比如,害怕/不信任穿制服的,但又整天覺得穿制服的能天降正義。
而且有個關鍵點是:
弱勢階層規訓,不會培養人的客觀視角或者裁決者視角,只會強化人本能的第一視角。
這帶來一個延伸現象:
弱勢階層規訓的群體,更容易投射到(地位、財富、權力和生態席位)接近自己的角色。
而傳播心理學的惡意使用者,利用了了很多人被規訓的軟弱性。
【損失厭惡】和【第一視角依賴】會導致多數人(潛意識中是弱勢的防衛者),習慣性的投射自己到「弱者」,也就是資訊中的被傷害、被損失的一方,並且由【厭惡損失】這個狗哨,喚起強烈的憤慨感。
損失厭惡,又稱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 同量的損失帶來的 負效用 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情緒喚起以後,又由於【錨定效應】,會把最先看到的資訊(一般來說是標題,或者第一小段的資訊內容),認為是真相,從而不會懷疑其真實性。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一般又叫 沈錨效應,是一種重要的 心理現象。 就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資訊過多的重視。在這兩種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只要資訊的題目、摘要或前期內容,足夠體現弱者被傷害,有巨大損失,那麽,讀者或者觀眾就陷入了鞏固的投射,從而潛意識中認為「弱者」就是某種情況下的自己,然後站隊「弱者」就是站隊自己。
那麽,這時候,潛意識中的站隊行為,已經被對映成了保護自己的權益。
當人認為在保護自己的權益時,又會陷入【自利效應】,這時候,講所謂客觀的道理,甚至事實都是無效的。
於是就產生了一堆「弱者」擴張賣慘,甚至偽造事實去賣慘從而竊取公眾同情心和支持的範式。
同時,人們還會自我欺騙,對「弱者」的支持,是一種「善良」、「正義」,從而擬劇化的表達自己的正面人設。
其實,真的善良和正義很難被利用和欺騙,之所以這麽多人,被那些「弱者」欺騙,本質上還是他們在傳播心理學的作用下,被忽悠以為「弱者」就是自己,站隊就是為自己牟利。
善良和正義只是他們被鄉願倫理教育後,習慣性的包裝而已。
如果你不希望繼續在這種包裝為「正義」的無意識自利的惡意驅動下,繼續被假的弱者欺騙。
那麽,最好,把認知的潛力,略微減少一些。
至少,先訓練自己能夠有【第一視角】以外的視角。
記住,蠢,不太可能善良。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