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泱泱荊楚奏華章

2024-09-14心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冬林 農新瑜 海冰
萬裏長江,風雅流淌;江流荊楚,壯美詩畫。
金秋時節,長江文化藝術季將於9月14日在武漢盛大啟幕。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青海等長江流域省區市的文化、文藝名家齊聚湖北,「賡續長江文脈,共創時代華章」。
隨後近兩個月的時間裏,一朵朵長江的、流動的、立體的文化藝術之花,將次第綻放,璀璨奪目。
此季,13省區市「藝」聚長江之心;此季,湖北成為展示長江文化的舞台。
2024年9月10日晚,武漢兩江四岸燈火璀璨、光影交織,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彩排在武漢兩江四岸持續上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江流楚天闊
長江文脈在保護中傳承
長江萬古奔流,文脈生生不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
湖北,長江徑流最長的水潤之地,裏程超千公裏,最大支流漢江在此匯入。兩江千湖,成就了「九省通衢」的繁榮,更造就了燦爛輝煌的荊楚文化。
古時候,楚文化在長江文化「起源」中共同領跑,上承巴蜀、下接吳越,歷經千百年融合交流,形成了盛極一時的楚國、楚人、楚器、楚文化。位於長江中遊的湖北石家河遺址,與上遊的四川三星堆遺址、下遊的浙江良渚遺址同為長江文明早期三大高地。
近現代,楚文化在「不息」中始新,在篳路藍縷中向新圖強,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發端,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各個時期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湖北是長江文明形成的關樞之地。感受大河文明,必來荊楚;閱讀長江,必來湖北。」長江文化學者陳松平說。
從高空俯瞰長江武漢段,水清岸美,6座跨江大橋盡收眼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遵循,牢記總書記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殷殷囑托,將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納入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先行區建設總體部署和文化強省建設總體規劃,荊楚兒女不懈賡續長江文脈,擦亮長江文化品牌。
以「三園」為主體的保護傳承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已建成開放熊家冢、盤龍城、屈家嶺、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4處,楚紀南城、銅綠山等7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立項;評定省文化遺址公園18處,儲備28個。長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正加緊建設。
文藝精品不斷湧現。近5年來,全省累計出版長篇小說200部,文學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影視【中國醫生】【我的父親焦裕祿】【功勛】【外交風雲】、歌劇【天使日記】等鄂產文藝精品享譽大江南北。八件作品獲中宣部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獎,創歷史最好成績。
長江文化研究成果碩果累累。第三具「鄖縣人」頭骨化石、屈家嶺遺址水利遺址、雲夢鄭家湖「中華第一長文觚」等考古新發現新成果業內反響強烈。湖北一批學者紮根荊楚,相繼出版【荊楚文化史】【世紀楚學】【楚學文庫】【漢江文化史】等系列叢書,極大豐富了長江文化理論,其中【楚學文庫】榮獲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獎。
戲曲「大碼頭」夯實振興。省委常委會每年專題研究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工作,每年確定10項重點工作、10項重點活動。省直和武漢市用於戲曲傳承發展專項資金年均超過1億元,劇目創作和人才培養碩果累累。第三屆全國戲曲(南方片)匯演等國家級戲曲盛會在漢精彩上演,讓廣大戲迷享受文化大餐。
文化走出去精彩紛呈。突出荊楚文化特色,「湖北,從長江走來」文化旅遊圖片展,及「禮樂·華章——中國湖北文物特展」「大漆走世界——湖北美術館館藏漆藝精品展」「感知中國·長江邊的非遺故事——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鳳凰故國——青銅時代曾楚藝術展」等走進東南亞與歐美國家,享譽海外,深受歡迎。
「湖北,處長江之‘腰’、居中部之中、得文化之厚,荊楚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承辦這次長江文化藝術季使命特殊、優勢明顯。」長江文化藝術季活動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知音湖北
遇見無處不在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與文化始終交融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裏面的人文經濟學。」
順江而下,羌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贛皖文化、吳越文化,一體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相映。沿線人文經濟的繁榮發展,催生出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一個個生動實踐。
8月26日,宜都三峽千古情景區迎來「滿月」,大型歌舞【三峽千古情】,演繹三峽上下8000年,大禹開江的浩浩湯湯、楚風國韻的瑰麗浪漫、昭君出塞的家國大愛、血戰長阪的三國雄風、高峽出平湖的時代壯舉……170場幾乎場場爆滿,接待遊客百萬人次,創造中國旅遊演藝一個個新紀錄。
7月,楊麗萍攜手譚盾創作舞台劇【荊楚映象】,把【楚辭】跳成了舞、畫成了畫、制成了景,再現浪漫瑰麗楚文化,在武漢首演後,火遍全國。
7月26日,由湖北交投、宜都市人民政府、宋城演藝聯合打造的三峽千古情景區在宜都鱘龍灣盛大開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通訊員 朱燦義 攝)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承載。
進入新時代以來,湖北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從傳統山水旅遊躍升為人文旅遊一匹「黑馬」。
「知音湖北,遇見無處不在」。今年暑期,紛至沓來的外地遊客,到湖北看編鐘樂舞,品楚天香茗,感受大美荊楚,人文勝地,流連忘返。全省旅遊訂單量同比增長44%,湖北成為全國最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
武漢黃陂區巧借花木蘭的故事,23個景區同打木蘭牌,年接待遊客2000多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近200億元。荊州借力楚郢故都、三國文化,讓遊客「坐在船上看三國」「透過光影望楚都」「登上城樓尋武聖」。茶聖故裏天門以茶為媒,經貿唱戲,2023年陸羽茶文化節撬動招商引資110億元。蘄春擦亮李時珍品牌,一株「蘄艾」年產值超100億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仙草」。
全省宣傳系統、文化戰線,創新性謀劃,不斷推進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文化發展優勢,帶動全省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今年上半年,全省規上文化企業達到4092家,較2023年底凈增497家,實作營收占中部地區的比重超過32%,穩居中部第一。全省骨幹文化企業加速成長,在今年5月深圳文博會上,湖北1家企業上榜全國文企30強,兩家上榜全國成長性文企30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企業441家,非遺相關企業年度營收近300億元,全省共有出口創匯非遺企業15家,年度出口創匯近億美元。
用最深沈的力量
描繪新時代的千裏江山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沈、最持久的力量。
「作為長江文化的重要源流,楚文化是一座寶藏。」著名楚文化學者劉玉堂說,它不僅能帶火山水旅遊,直接轉化為發展資源,更是一種無聲的力量,激發荊楚兒女以拼搶實的姿態,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
面對疫情、汛情、旱情的沖擊,湖北迎難而上,以「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頂壓前行,在較短時間內就讓經濟發展重回主賽道,走出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2021年,全省經濟總量重回全國第七,邁上5萬億元台階。
面對「長江病了」的警鐘,湖北以「上善若水」的和諧理念,果斷推進長江禁捕、拆遷沿江化工企業等十大長江大保護行動。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高位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科學繪就湖北「水清岸綠」生態發展畫卷,重新讓「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
荊州沙市區荊江邊洋碼頭段熱鬧非凡,遊步道上遊人如織。沙市洋碼頭片區改造是荊江沙市段生態修復工程的核心專案。昔日廢棄老廠房、破敗舊建築如今已成為長江沿岸靚麗的文旅名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面對發展不夠這個最大實際,湖北以「大象無形」的開放氣度,完善「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優良投資創業環境。華為、騰訊、小米、小鵬、蔚來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落戶。
面對西方對中國高科技領域卡脖子行徑,湖北科學家以「一鳴驚人」的創新勇氣,在許多領域打破國外壟斷,而且實作了超越。今年6月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李德仁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項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專案獲獎,獲獎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創歷史新高。
面對利益多元的現代社會治理新挑戰,省委、省政府以「革故鼎新」的變革意識,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在黨建引領下,廣大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成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實踐。
參加了隨州炎帝尋根節後,湖北省總商會副會長、省楚商聯合會秘書長蹇宏說,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是實作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作為炎黃子孫、長江兒女,要時時刻刻都不忘自己的「根」和「源」,以文鑄魂,實業興邦。
作為人文資源大省,長江塑造了湖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份底蘊又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8%,主要經濟指標高於全國、領先中部,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一路回升向好,能階成功跨上嶄新的台階。
奔騰不息,是長江的永恒氣質。與時俱進,是長江的時代品格。中華兒女,正沿著萬裏長江揮毫潑墨,描繪一幅新時代的千裏江山圖。
來源:湖北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