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失敗又貪慕成功的虛名,所以趕在任務截止線前完成任務,這樣做得不好有理由可以推——準備時間不充分,做得好有虛名可以得——只花了這麽點時間就做得這麽優秀了,這就是喜歡在DDL前做事的人的小算盤。
不得不說還是挺精明的,只要最後把事情完成了,這套迴圈就能一直玩下去。
唯一的缺點就是從接到任務到完成任務這中間的恐慌焦慮煎熬,只能自己挨著。
畢竟騙別人容易,騙自己可太難了。
無數次想沖動一下勸自己要不這次趁早開始著手準備吧,又怕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的成果得不到肯定,那本就脆弱的自信心可要遭受重大打擊了。
一直拖著又怕萬一時間太趕到時候完不成怎麽辦。
個中煎熬,體會過的自知。
也得虧那把算盤敲得足夠響算出了收益項,不然還真難一次次這麽堅持下去。
不說對錯,說說方法吧——
趁著沖動的三分鐘勁頭,盡可能將行動清單細化,還有多余的力量就起身行動起來,能沖多遠沖多遠。
人很容易沖動,只不過有些沖動是受法律限制的,有些沖動則可以成為你的火箭推進器。
菜刀沒有好壞,全看使用的人。
在沖動的時候,要將註意力放在規劃路徑上,不要用在幻想成功後的喜悅。
不要用在幻想成功後的喜悅。不要用在幻想成功後的喜悅。不要用在幻想成功後的喜悅。
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一件事情還沒開始幹,先幻想一下自己成功後的喜悅。
比如想練個樂器,連樂器都還沒買,就先幻想自己練成後當眾表演萬眾矚目的光輝時刻了。
這確實可以帶給人一點點動力牽引,但更大的危害是提前透支了成功的收益,會大幅減小你實際行動的推力——反正成功後就是那樣,我腦子裏已經享受過一次了,先這樣吧——這一增一減之後還是負數。
要將那股動力用在規劃詳細路徑上。
比如我要練鋼琴,
第一步我需要買個鋼琴,可以去二手平台買個自用僅拆封的產品,減小一點試錯成本。
第二步我需要課程,可以在樂器到之前先找找免費或者付費的理論課程邊學習,建一個新的我的最愛統一存放,方便挨個觀看。
第三步我需要安排時間和地點練習,可以根據以往的時間安排找出合適的時間段和穩定的地點。
……
越詳細越好,越詳細就越能起引導作用,因為到時候不用再重新思考,按著計劃執行,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小對未知的恐慌。
這你某天看了什麽東西受了激勵和鼓舞,在腦子裏幻想了一通成功, 待沖動冷卻後躺在床上翻了個身繼續刷手機要好得多。
因為這東西不怕你三分鐘熱度冷卻後會浪費,實際上你有產出內容,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沖動你就照著清單做,真遇不到同樣的沖動了,你也可以參照這個清單去制定其他計劃的實施路徑。
總結一句話, 將沖動產生的動力用在盡量減小自己行動的阻力上,制定詳細的路徑規劃,再有余力就去準備相關材料,再有余力就去行動。只要行動起來,一切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