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地緣沖突此起彼伏,經濟增長乏力,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總體穩定的中美關系。實際上,從教育到科技,從文化到經濟,中美合作無處不在,幾乎覆蓋了所有領域。
在這一背景下,人文交流如同一座橋梁,將中美兩國緊密相連。目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數量約29萬,連續15年穩居美國留學生來源國榜首。這些留學生不僅在學術上追求卓越,更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增進對華認知並改變其固有偏見。這些數碼不僅代表了兩國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更是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社會基礎。
圖片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官網
哥倫比亞大學,這所常春藤盟校之一,與中國的淵源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教育合作與交流方面不斷開創新篇章。百年前,胡適、陶行知、徐誌摩等學者均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百年後——2025年7月,首屆哥倫比亞大學未來峰會將在中國正式啟動。屆時,30余名哥大教授與學生將會來訪江蘇常熟世界聯合學院(UWC Changshu China),與超過200名中國各地的高中生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在兩周時間內,參會者將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為引子,探討大國青年對塑造未來的期許和願景。
世界聯合學院(UWC)創立於1962年,在全球五大洲擁有18所學校,江蘇常熟世界聯合學院是其中國內地的第一所、全世界第15所學校。世界聯合學院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青年擇優選拔、匯聚在一起學習、生活,其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吸引了威爾斯親王(現卓思國王),前南非總統尼爾遜·曼德拉等人擔任名譽主席。首屆哥倫比亞大學未來峰會的啟動標誌著哥倫比亞大學與中國教育合作的又一裏程碑,更是兩國青年交流互鑒的新起點。
「中美年輕人的相互影響可能成為一座橋梁」
阿納托利·德懷勒教授(Anatoly Detwyler)
阿納托利·德懷勒(Anatoly Detwyler),博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系,對中國抱有深厚的情感。他的研究專註於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這使他此前與中國結下了數年的不解之緣。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Detwyler表示,在中美交流的廣闊領域中,學術交流是發展最為迅速的部份。許多中國學生選擇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等學府的亞洲研究系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們尤其熱衷於參與基於數碼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DH)的專案。「數碼人文成為保持學術交流和工作機會的溫暖之源,它促進了思想的交流和工作的持續進行。」他說。Detwyler教授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中國頂尖學府積極合作,探索Z世代如何應對數碼時代帶來的挑戰。例如, Detwyler教授使用1930年代作家的筆名數據追蹤文獻來源,這無疑讓我們更好的了解中國本身的近代史。有趣的是,中國第一位數碼人文學者,張耀翔,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
大衛·E·斯皮羅教授(David E.Spiro)
與Detwyler不同,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數十年的學者大衛·E·斯皮羅(David E.Spiro)對中國的了解不多,但卻對中美合作抱有濃厚的興趣。他的主要研究與授課方向是國際貿易、國際政治經濟。據他觀察,在過去的10年裏,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很多,這些學生的到來促進了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很期待與來自中國的學生們交流,希望他們能給我帶來新的想法。比如,與美國學生相比,他們的想法會有什麽不同。」
金垠地教授(Eunji Kim)
「中美兩國年輕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可能成為一座橋梁,激發兩國人民對彼此文化的興趣。」哥倫比亞大學現任教授金垠地(Eunji Kim)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道,對彼此文化興趣的萌芽可以源自多種渠道。例如,許多美國人可能從未親自踏足中國,但他們透過品嘗中國美食來體驗和了解中國文化。同樣,人們也可能透過觀看外國電視節目而對某個國家產生興趣,即使他們未曾親自到訪。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或資源去遠方旅行,因此媒體成為了連線不同文化的橋梁,透過媒體,許多人能夠跨越地理界限,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故事、觀點和生活方式,從而拓寬視野並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她相信,當前中美之間的媒體合作和勢頭正處於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資訊傳遞的方式前所未有。
金垠地教授善於使用前沿的研究方法進行實驗,將定性定量相結合。在采訪中,她提到曾經自己設計了一輛載有影片播放室的「田野試驗車」進行定量田野研究,透過收集觀眾在卡車內觀看娛樂節目前後的問卷數據研究娛樂節目對「美國夢」概念鞏固的效果。她表示中國留學生普遍缺乏系統的研究方法,期望透過哥大未來峰會助力學術型學生奠定堅實的研究基礎。
人文交流可以彌合分歧
近幾年,中美關系發展屢遭「逆流」,貿易摩擦的陰雲不斷聚集,給雙邊關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德懷勒也註意到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來美國學習的中國學生數量正在減少。
在這一背景下,人文交流顯得尤為重要。斯皮羅強調,教育和文化交流是加深中美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橋梁。即使在貿易爭議頻發的背景下,這些分歧也未必會導致敵意,透過教育可以加深相互理解,促進兩國在重要領域的友好關系。
「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將是未來世界研究的關鍵焦點,我期待與中國學生的交流,希望更多中美學子可以在對方的國家學習。」斯皮羅說道。在斯皮羅看來,密切的人文交流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克服一些不必要的誤解。他以美國開國元勛亞歷山大·咸美頓的經濟政策為例,中美學生透過學習咸美頓的經濟政策和思想,不僅能夠增進對美國歷史和文化的理解,還能從中獲得關於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深刻洞見。
德懷勒也表示,人文交流是促進不同國家人民相互理解的橋梁。透過教育和文化交流專案,人們能夠深入了解對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從而減少無知或誤解帶來的偏見。共同參與藝術展覽、音樂會、體育賽事和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不僅共享經驗,還建立了共同點和友誼。文化交流,如電影、音樂、文學和美食的交流,展示了國家的多樣性和創造力,促進了對不同生活方式的欣賞和尊重。此外,教育合作,包括留學、聯合研究和學術會議,能夠加深對對方國家教育體系和科研能力的理解,為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奠定堅實的基礎。
「成為重要的第一步」
圖片來源:哥倫比亞大學未來峰會微信公眾號
隨著明年哥倫比亞大學未來峰會的臨近,三位教授滿懷期待。
德懷勒認為,哥倫比亞未來峰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他們即使在中國也能體驗到出國留學的經歷。「中美交流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把你推出舒適區,也正是在這些經歷中,我們真正探索了成長的本質。我們非常歡迎那些想要挑戰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接觸到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理念和教授的不同觀點。」
斯皮羅表示,峰會是與學生深入交流、分享知識、推動全球教育願景的機會。他期待與學生的每一次互動,每一次對話,都能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為他們的未來學術旅程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金垠地看來,哥倫比亞大學未來峰會,不僅是一個學術的盛會,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能夠讓學生們接觸到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員和學術資源,了解美國的學術環境,「我期望峰會成為重要的第一步,為學生開啟一個視窗,讓他們了解學術研究的面貌,思考不同的選擇,使用不同的工具來研究他們感興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