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美美與共,一幅民俗文化包容發展的風情長卷

2024-11-24心靈

待到夜幕降臨,「葉河花月夜」更顯迷人。星空下的美食集市,河畔的文藝演出,讓安靜的夜晚不再寂寞。

記者 | 應琛

澤普,昔日曾以石油開發聲名鵲起,今日則以絢麗多彩的多元文化,彰顯著獨特的魅力。它下轄15個鄉鎮(場),總人口22萬,是多民族聚集區,包括維吾爾、漢、塔吉克、回等10多個世居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88%。

走進澤普,猶如走進了一幅多民族聯歡的風情畫中。這裏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厚的歷史文化,還能感受傳統習俗、歌舞音樂裏傳遞出的多彩的生活方式,熱烈、活潑,令人開懷。

生活在澤普的各民族人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遠流長。

民族風情濃郁的澤普。

葉爾羌河畔的長壽秘訣

秋風瑟瑟,貫穿小城的葉爾羌河水汽氤氳,河流兩岸的胡楊林經過一年的蟄伏,早已準備好換上金黃色的外衣,傲立於天地之間。

從澤普城區往西南方向開約40公裏,經過一片荒蕪的戈壁後,南疆首個5A級景區澤普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便靜靜地坐落在葉爾羌河沖積扇上緣,三面環水、景色宜人。這裏也因此被譽為「昆侖山下的塞上江南」。

除了欣賞胡楊,很多遊人來這裏,其實是奔著景區內的長壽民俗文化村而來。

走進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乍一看與窯洞有幾分相像。經了解,這些建築均用黃土和楊木修築而成,加上紅土敷墻,房屋外觀便呈現出磚紅色,而線條圓潤的墻沿,不但沒有鋒利感,反而透出獨特的民族風韻。村裏多為平房,門前搭著葡萄棚,種滿鮮花和蔬果。再走兩步,一戶農家樂牌的門口,有村民正熟練地翻轉著架子上的烤魚,飄出陣陣香味。

據了解,長壽民俗文化村屬於澤普縣國營林場管轄。1959年國營林場建場初期,生活在這裏的農民自己打土塊、伐木頭,到葉爾羌河撿石頭、篩石料、上房泥、和泥漿蓋起了新房,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但後來,由於多年來只有投入並無林木產出,宜農荒地不多,農民家庭生活條件遠沒有其他鄉鎮改善得快,這裏慢慢成了澤普縣的貧困鄉村。

2003年,澤普縣抓住喀什地區旅遊產業迅速做大做強的大好機遇,本著「維護自然風貌,返樸歸真」的原則,提出要大力發展景區鄉村遊、生態農業觀光遊、胡楊遊以及維吾爾族風情遊,長壽民俗文化村便成了全力打造鄉村遊的重點專案。

原來,澤普縣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2010年底的戶籍統計數據顯示,澤普縣22萬人中有百歲老人147位,緊隨久負盛名的巴馬之後。

2012年,本著「古樸、溫馨、休閑、舒適」的發展理念,澤普縣利用上海援疆資金1200萬元,啟動了長壽民俗文化村的改造來助推5A級景區的成功建立。在提升改造過程中,圍繞旅遊產業,鼓勵農民在景區從事服務業,實作了從單一農業生產到多元化經營的轉變。自長壽民俗文化村打造起,沒有搬遷一戶,沒有遷走一人。

長壽民俗文化村。攝影/劉綺黎

如今,整齊幹凈的街道上,農家樂牌等商鋪各有特色。金胡楊景區講解員阿依謝姆古麗告訴【新民周刊】,在保持鄉村原有風貌的基礎上,經設計師和村民協商,每家的房屋都集旅遊觀光、風情體驗等為一體進行改造,既有統一風格,又有各自特點。比如,細節裝飾體現著主人的喜好,有的人家擺著木制車輪、彩繪葫蘆,有的則掛滿農民畫,還有人擺放著時尚的鐵藝秋千,或在葡萄架下擺著木床。

「對村民來說,他們現在已形成了一種‘開門做生意、關門過日子’的生活。」阿依謝姆古麗指著位於村口的「長壽老爺爺的茶館」表示,「97歲的阿吾孜·阿迪力是村裏最年長的人,很多遊客都慕名去他家裏合影留念。去年,在景區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阿斯木古麗·阿吾孜便在村裏開起了這家茶館,賣一些老人平時喝的藥茶。」

目前,長壽民俗文化村86戶368人中,80歲以上老人有9個,90歲以上老人有5個。當問及村裏人長壽的秘訣時,阿依謝姆古麗表示,首先肯定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森林氧吧」胡楊林旁邊,空氣十分清新;其次村民吃的都是原生態的食物,包括被譽為「長壽聖果」的葡萄乾、巴旦木、核桃和紅棗,喝藥茶,以及雞羊都是自家養的;最後,或許是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實作就業,沒有生活壓力,生活習慣也十分良好。

景區堅持「村民增收融入景區執行」原則,鼓勵當地村民在景區就業增收。現在,全村從事旅遊服務業的村民有125人,每戶至少有1人在景區就業,村民收入明顯提升。

41歲的阿蔔力米提在自己家開了一家農家樂牌。去年8月27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率上海市黨政代表團來新疆考察對接對口支援工作時,就曾來到過阿蔔力米提家。

「當時陳書記就坐在門口的葡萄架下,品嘗了這裏的水果和幹果,問了我們的生活情況。當得知我們家還沒有去過上海後,今年暑假特地安排了他去上海參觀。」阿蔔力米提告訴記者,靠著農家樂牌每年能有20萬元的收入。

據了解,2003年之前,村裏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但現在人均年收入已達2.7萬元左右。而澤普縣的人均年收入為1.6萬元。

曾經全疆最貧困的林場,變成了如今家家有汽車、戶戶搞經營的富有林場。長壽民俗文化村處處體現了維吾爾族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在這裏,遊客可以體驗維吾爾族的傳統服飾、飲食、住宿、娛樂等生活方式,可以欣賞維吾爾族的音樂舞蹈、馬球比賽、刺繡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如清燉羊肉、燴菜、烤魚、米腸子、面肺子等。

麥西熱甫與巴紮的熱情

想象一下,藍天白雲下,五彩斑斕的花卉競相開放,溫暖的陽光灑在寧靜的鄉村,帶給人們無盡的愜意與舒適。隨著越來越多遊客的湧入,澤普縣的賽力鄉荒地村正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田園詩畫之地。

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千村整治、萬村示範」的示範村、鄉村振興示範村和鄉村旅遊重點村,荒地村保留傳統鄉村風貌的同時,將花、月、夜等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元素結合,新建了景點「葉河花月夜」。

據了解,「葉河花月夜」旅遊專案包括遊客綜合服務中心、花田喜事婚慶宴會廳、麥西來甫廣場、七彩花田、繁花夜市、落日酒吧、農旅融合基地、采摘園等旅遊配套設施,以豐富的旅遊產品體系,發展觀光、采摘、體驗等多種鄉村旅遊模式,不斷推進農旅融合高質素發展。

舞動激情的「葉河花月夜」。攝影/劉綺黎

賽力鄉鄉幹部何克文告訴【新民周刊】記者,「葉河花月夜」不僅僅是一個旅遊目的地,它還融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傳統的農耕文化到現代的生態旅遊,這裏透過農業與旅遊的結合,展現了獨特的鄉村魅力。

「在我們的遊客綜合服務中心,接待、展示、銷售同步進行,遊客不僅可以享受村裏的各項旅遊服務,也可以參觀畫展、購買村民創作的農民畫、石頭畫等。此外,中心還設立了一個小型展覽館,展示多民族婚慶服飾、務農工具等,展示內容也會定期更新。」何克文進一步介紹,很多景點因為以浪漫的月亮和大紅中國結為背景,栽種了紫茉莉、玫瑰、菊花、向日葵等30多種花卉,讓這裏同樣成了熱門的打卡點、寫生點。而其包含的愛情寓意,更是吸引了周邊縣市的很多人在此拍攝婚紗照。

待到夜幕降臨,「葉河花月夜」更顯迷人。星空下的美食集市,河畔的文藝演出,讓安靜的夜晚不再寂寞。

「我們這裏每晚都會有文藝表演,其中周二和周四是比較大型、正式的表演。一般由賽力鄉下轄的14個村輪流組織,既能打響景區的知名度,也是各村之間的交流。」何克文介紹道。

再入夜,遊客與周邊許多看熱鬧的村民早早來到麥西來甫廣場,等待篝火的點燃。夜色配篝火,音樂配星辰。隨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越來越多人加入舞蹈隊伍。熱情歡騰的麥西熱甫(一種新疆歌舞)讓萍水相逢的人忘情共舞。

據悉,澤普喬康麥西熱甫於2011年6月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喬康」在維吾爾語中,是已婚婦女的意思,「喬康麥西熱甫」就是專門為已婚婦女舉辦的麥西熱甫。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麥西熱甫參加人員的範圍逐步擴大,除了婦女之外,男人和老年人也都參加,成為人們共同娛樂的形式。「一個人可以跳,兩個人也行,一群人更好。歡快、熱情奔放。」這便是大家對麥西熱甫的共識。

自9月開始接待遊客以來,「葉河花月夜」景點每天遊客達500人左右,周末會增至700多人。

跳完麥西熱甫的第二天早上,你也可以不用吃早餐,直接前往澤普縣各巴紮,巴紮上集齊了各類風味小吃、紮實且實惠的快餐,能嘗到最樸實的新疆味道。

巴紮是新疆的傳統集市,最初是為了交換剩余產品而自發形成的,農牧民在附近找一塊空地,將家禽、手工制品、農副產品等拿到巴紮上進行交易,從而滿足了物質需求。而南疆地處絲綢之路中段,是中西貿易樞紐、多元文化薈萃之地,自古以來吸引各國商旅在此紮根,對巴紮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商人的影響下,巴紮的規模逐漸擴大,貿易範圍不斷延伸。專業的商人們從各地趕來做買賣,手工業者們在這裏也能獲得人們最大的認可。

在南疆的巴紮上,各民族的生活習俗、人文氣質在這裏交融。熱鬧的集市上各地的面孔在此相聚,在這裏能最深切地感受到葉爾羌綠洲的鄉土文化,體驗本地人的購物和生活方式。小商小販們都提前占據有利地形搭起棚架,擺開攤位。有賣牛羊肉,有賣拉面、烤包子、抓飯,有賣布匹服裝,賣鞋襪碗碟,賣農具農藥,賣蔬菜姜蒜,賣瓜果桃李,有耍把戲賣狗皮膏藥,有唱小曲賣面人糖果,鬥狗的,鬥雞的,當場表演殺牛的……渠道旁,樹蔭下,到處坐滿了人們。

在買賣之余,逛巴紮還能了解時事、增加見聞、交換資訊,增進彼此的感情,成為大家最開心快樂的時光。

可以說,在這片肥沃的土地的歷史維度上,巴紮是一首長詩,更是一幅不斷重塑、不斷潤色的簡筆畫,南疆熱烈的人文風土,會在巴紮上露出神秘質樸的真實面容,煙火中是綠洲農耕文化在澤普的延續。

在雄鷹小鎮體驗塔吉克婚俗

歷史的筆墨透過古絲路上葉爾羌河畔的繁華,寫到今時今日多元文化的交融薈萃,塔吉克人的足跡從心馳神往的萬山之結帕米爾高原,穿過激流與絕壁,越過危谷和冰川,進入澤普大地。

在澤普縣城南約30公裏處,有一個塔吉克族聚居的地方,那就是布依魯克塔吉克族鄉,塔吉克族人占鄉總人口的40%左右。

近年來,布依魯克塔吉克民族鄉以打造「3A景區」為切入點,按照集中連片建設、新型小城鎮集聚統籌發展、嵌入式居住、平原塔吉克特色文化旅遊開發「四位一體」的發展思路,重點在布依魯克村打造塔吉克風情小鎮。

位於小鎮入口的雄鷹廣場中央,高大的雄鷹雕像格外醒目,一排排漂亮的民居錯落有致,文化長廊、民宿、農家樂牌隨處可見……一派井然有序、生機盎然的鄉村秀美景象。這裏,幾乎家家住進了安居房,而每棟房子都濃縮了塔吉克族萬種風情。被譽為「南疆最美塔吉克風情小鎮」的布依魯克村不僅村容村貌整潔美觀,綠化覆蓋率也達到了91.5%。

左圖:博物館裏展示塔吉克族的「鷹舞」。攝影/劉綺黎

右圖:塔吉克族的婚禮。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這是一個高原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但布依魯克塔吉克民族鄉平均海拔高度1300多米,屬大陸性暖溫帶幹旱氣候。因此,該鄉聚居的塔吉克人也被稱作「平原塔吉克人」。

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高原塔吉克人一生都離不開馬,但「平原塔吉克人」離開了馬背,開始學習務農。這導致其與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人相比,在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不過,盡管在這裏生活的塔吉克族人大部份都選擇定居式生活,但也仍有少部份人依然秉承著塔吉克族的生活習性,過著遊牧生活。

塔吉克族被稱為「帕米爾高原上的雄鷹」,因此該族人崇拜蒼鷹,認為鷹是英雄和正義的化身,以鷹作為圖騰,跳的是鷹舞,吹的是鷹笛,傳說「叼羊」運動也是源於鷹叼食動物。除了雄鷹雕像,小鎮裏隨處可見與鷹相關聯的文化象征。

據小鎮工作人員阿依古麗介紹,塔吉克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如果有遠方的客人到這裏,塔吉客人會把他們帶到自家的羊圈,讓他們來挑羊,選中後可以摸摸羊頭。之後,主人就會把這頭羊宰殺,並把羊頭送到最尊貴的客人面前。」阿依古麗向【新民周刊】解釋道,「塔吉克的見面禮跟其他民族也不太一樣,如果是兩個平輩的婦女之間,會輕吻對方的臉頰或者親額頭;如果是長輩和幼輩之間就是親親眼睛、嘴巴,以顯親密;而兩個男子之間就是握手,然後吻對方手背三次。」

更為特別的是,小鎮還會有塔吉克族的婚禮的體驗專案。據了解,塔吉克族婚俗是塔吉克民族的一項重要禮俗,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包括擇親、提親、定親、擊鼓祝福、迎親、結婚儀式、婚後三日揭面紗等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程式都富有文化內涵。

塔吉克風情小鎮的雄鷹雕像。攝影/劉綺黎

「塔吉克婚禮的儀式十分隆重,男女雙方廣宴賓客,婚禮要載歌載舞舉行三天。」阿依古麗表示,在新郎肩上撒面粉是塔吉克族對新人最高的祝福,因為塔吉克族認為面粉是最純凈的物質,透過撒面粉祝福是最古老的儀式之一,祝願兩個年輕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以前在塔吉克族婚禮中,無論新郎、新娘還是伴郎、伴娘,還都要在臉上畫臉譜,點上六十多個白點表示吉祥,這在新疆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是罕見的」。

如今,布依魯克村已成為「吃、住、行、遊、購、娛」一體式的原生態旅遊打卡地,40家特色鮮明的中高端民宿和農家樂牌,讓眾多的村民吃上「旅遊飯」。此外,村民制作塔吉克特色小花帽、鷹笛、掛毯、手繡等民族特色手工藝品,也吸引來往遊客駐足觀賞、購買。據悉,小鎮年均接待遊客達5萬余人。

這就是生活,這就是新疆塔吉克族的人間仙境。濃郁的塔吉克風情越過山川阻隔,展現了在澤普這片熱土上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璀璨的人文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