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王睿:曹雪芹是男的?西遊記是唐三藏寫的?

2024-09-04心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黑神話:悟空】火遍全球後,大陸編輯來問我:現在台灣島內小朋友是怎麽接觸到四大名著的?因為對於大陸人來說,無論是哪個年齡層次,也無論你有沒有讀過原著,都會對西遊記、三國演義的故事如數家珍。
其實不用我回答這個問題,看看綠營粉絲在討論這個話題時的漏洞百出,把【西遊記】的作者直接說成是施耐庵,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這還只是冰山一角,以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是女性、【西遊記】作者是蒲松齡或唐三藏的趣聞,也都是中學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且不說青少年如此,即便台灣的成年男女,比如曾說自己是念中國書長大的蔡英文,也未必記得四大名著及其作者。
黃帝、孔子、嶽飛和鄭成功
這是因為淪為政治打手的台灣透過最近30年教改,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已經把「中國元素」打成「牛鬼蛇神」了。據台灣學者王明珂的研究,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去中國化教育」,不僅改變了台灣學生的認同,這種轉變也蔓延到整個台灣社會,影響好幾世代的人群。
所以,一般家長不明白自己變成了什麽樣的人,也不明白孩子需要成為什麽樣的人,學校教師更不自覺成為中國身分認同的劊子手。絕大多數「忽然台獨派」、「忽然拒統派」、「忽然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派」在那個時期產生的現象,就是很好的說明。
此外,王明珂在1997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台灣青少年回答「本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前20名人物依次是:孫中山、唐太宗、秦始皇、孔子、蔣中正、劉備、嶽飛、…、武則天。──其中很明顯的界線是:既沒有台灣人物,也沒有共產黨和左翼人物。
也就是說,台灣藍媒所宣傳的「中華文化在台灣」,即「兩蔣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中華文化在台灣得以完整傳續,並與自由、民主、多元的西方現代文明相結合,形成融匯東西的台灣文化」雲雲,其實是國民黨早期就將文化運動當作政治打手,連孔子和嶽飛也成了反共道具。
後來李登輝與民進黨作為美國對華戰略編派的雙重遏制工具,既要繼承國民黨的反共基因,又要反制國民黨「崇古以反共」的中國路線,於是青出於藍,「反共反中」遂匯流成為台灣拒統謀獨的政治正確。可是政治決定歷史的結果,只能淪為虛無。所以作家李敖曾經詰問:台灣哪來文化?
在疏離台灣應有文化的同時,失去主體性的台灣社會以橫向接受歐美日的西方文化作為門面,也就是次級版的「脫亞入歐」。但由於缺乏主體性與文化縱深所需的地理、人口、經濟、歷史和政治規模,台灣並不具備「融匯」東西方文化的條件。
因此,「自由」淪為個人主義,「民主」走向民粹與獨裁,「多元」成為欠缺主體意識的遁詞。
黃帝、鄭成功在台灣政治、社會、人心的地位與記憶變遷,很能集中說明西方文化入台以後,個人主義、民粹、獨裁與欠缺主體性格綜合作用的結果。這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陸地區,形成判然對照。
中國是知識與人格
兩岸青少年的歷史記憶是透過學校教育、民俗節慶、書籍、漫畫、電視劇、電子遊戲與公開表演等媒介而形成。如今透過這些媒介,大陸青少年接收中國化資訊,而台灣青少年卻是接收「去中國化」的資訊。
況且,台灣民粹為「民選獨裁」服務,一往無前。
比如中小學課程審議這種專業工作,凡是中小學生皆可登記候選審議委員,號稱「自己的課綱自己審」。如此一來,課綱民粹化、課程淺薄化成為必然,出版商奉承當道與學生的旨意,必然生產深度與廣度不足、兼具政治正確的教材,而教師授課也必然受限於課時和政治紅線。
在這樣的學校教育下,家長又無意或無力反制「去中國化」資訊,加上全社會充斥美系日系書籍、漫畫、電玩、影視的廣告網絡,民俗節慶已然日漸扭曲質變或淡薄,更加上南向政策的誤導與南島民族的想象建構,在這種環境還能健全經驗中國名著的年輕人,無異鳳毛麟角。
當然,不知道或不記得小說名著,並不代表為人沒素質。但是在一個中國文化影響過的社會裏,沒文化常識卻可能產生人格方面的問題。
民國時期的上海聞人杜月笙打小沒受過學校教育,但他透過京戲與說書認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後來還讓隨侍的文化人不時講述相關故事,並以此成為他某些層面的價值觀和江湖規矩。著名的「閑話一句」,就是當時上海人透過他而認識「盜亦有道」的故事。
換句話說,中國語文常識涉及一個人的知識與人格養成,無知與無恥因而是相互成就的罪惡與悲哀,這就是滿腹情懷的區桂枝奮起直斥台灣語文教育的認知邏輯。
每見兩岸年輕網友交鋒時不對盤,動輒惡言相向,其根本因素在於「五千年與五百年之別」,而這正是「去中國化」的台灣當局樂於見到的政策效果。
中國五千年融合式文明以精耕細作為主要方式,帶給台灣生產、貿易與文化;西方五百年掠奪式文明以狼吞虎咽為基本方法,帶給台灣殖民、奴役與皇民化。台灣既是中華文明在東亞融合發展的組成,也是西方文明在全球遊牧打劫的範圍。
然而且不說史前的地理連結與人群移居,荷日殖民台灣時間不足90年,華夏文明經營台灣已超過1700年,為何台灣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中文常識卻遠不如大陸同儕?
區桂芝批評台灣新課綱是「無恥課綱」
殖人洋奴的腦回路密碼
答案在傑出的台灣媒體工作者張鈞凱先生點出的一個玄機,那就是賴清德等人的腦回路密碼:「1624」。
今年蔡規賴隨的520演說表示:「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台南400’的歷史時刻,台灣更要展現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公元1624這一年,荷蘭人的殖民掠奪進入台灣,距今正好400年,符合「台獨」運動者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觀」。
也就是說,「台獨史觀」從屬於西方五百年掠奪式文明,妥妥的是外來物種遺留,卻被台灣當道指為「本土史觀」。即便鄭成功今年400歲誕辰,也在當前台灣不敵指鹿為馬的「去中國化」狂潮。而鳩占鵲巢的「台獨」掠奪式作派,就是乞丐趕廟公,奴才搶主家,咆哮認同中國與手遊悟空的人「滾出台灣」。
這是典型的人格異化。以五百年外來物種遺留的史觀,在島上敵視五千年中國融合式文明的組成,無知無恥,反客為主,可以說是又蠢又壞。
又蠢又壞的「台獨」人格能立足島上,其條件是壟斷「台灣之光」。比如被其獨占話語權的自由、民主、人權、多元,再如僅有的奧運金牌光環等精神條件。而他們的物質條件,就是被幻想永遠領先世界的美系產業鏈晶圓代工服務(wafer foundry service)──半導體芯片。
當這些條件被異化的人格群體脅持後,就成為【水滸傳】石秀所罵的「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台獨」人格既是五百年洋大人的奴才,芯片與金牌為光耀奴才而服務,自然不可能再有自主性。台積電的被動性設廠,林郁婷不提告IBA以證明性別,以及李洋的認同錯亂,都是這種性格的體現。
當匯集全島資源的「台灣之光」為地緣政治下的奴才自奴後,「台灣之光」就不可能再為人民主體服務,反而成為排斥人民群體競爭力發展的存量。沒文化、沒人才、沒資金、沒市場、沒對策的「去中國化」社會,如何可能制造芯片以外的遊戲產業?如何可能爭取一兩面奧運金牌以外的各方面成長?
社會不健全,與其中人民性格的不健全,相互成就。當人人甘於自奴後,就會本能地開始奴他──不允許他人不甘為奴,否則就要他人「滾出台灣」;自己不抵制奴才剝奪中國權利,也不允許他人爭回權利,否則就喊他人「舔共」。魯迅說,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真是道理。
更有道理的是,奴才只想做奴才,傻子卻不想做傻子,然而他終究是做了奴才眼中的傻子。新加坡的媒體曾說,這是因為傻子多到騙子用不完。那些不問是非黑白,哄擡「台灣之光」的男女老少可能永遠不會明白,「台灣之光」為何少得這麽可憐。
結語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傻子社會的局限性,來自中國視野和左翼觀點缺位。
殖民主義與西方文化入台400年來,首要工程就是在島上「去中國化」;反過來看,3.6萬平方公裏的台灣一島,承擔著面對西方殖民列強略奪中國的前沿,以及殖人洋奴的雙重剝削。局限固是傻子社會的局限,悲哀卻是整個中國的悲哀。
在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之際,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曾對記者表示,作為一名家長,她挺心疼台灣的孩子們在教科書上不見【史記】、【漢書】,不知三國、南北朝,不知何為台灣光復,以後他們會不知道……。從魯迅說「救救孩子」,到區桂枝說「救救孩子」,需要拯救的中國孩子畢竟變少了,這也是台灣再光復的意義吧。
自【西遊記】問世至今,恰恰是西方歐美日世界暴發式膨脹,而殖人洋奴密碼「1624」潛行台灣乃至橫行全島的時代。然而【黑悟空】在這個東升西落新時代復興的意義,正是五百年來中國歷經八十一劫難而恢復應有地位的標誌。
心疼孩子,救救孩子,歷史仿佛回應了中國人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