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外國媽媽帶娃很輕松,中國卻很難?

2021-07-20心靈

作為身在海外的全職奶爸,這題我會。

想到什麽就寫什麽,大家將就看。

其他國家的不知道,只說在紐西蘭看到的和自己帶娃心得。

先說結論,經過這兩年做奶爸的經歷,和紐西蘭本地奶爸奶媽的交流,以及家庭醫生的教導。

總的來說,國外的家長帶孩子,主要貫徹一個方針「衣食住行簡化,思想教育精致」。

衣食住行方面,其實國外家長像極了我們國內的農村人。孩子的衣服內衣襪子不但不會仔細分類,更不可能手洗。能跟大人衣服分開丟進洗衣機那就算是講究人了。

我們家是孩子大人分開洗,洗衣液也分開的。家裏有兩個大籃子,剛好是洗衣機的最大容量,一籃子積攢滿了就丟洗衣機。一般大人的三四天就洗一次,孩子差不多要攢一周。

吃的方面也是極為簡單樸素。我去幼稚園看到其他小朋友的午餐盒,無非就是花生醬三明治,也有的就夾ham和一些沙拉的三明治,白煮蛋,超市買的酸奶,各種水煮的蔬菜,各種水果,牛奶。大致就是這幾種,不會有特別復雜的烹飪。

餵飯在國外也是不存在的。我兒子一歲的時候開始讓他自己吃飯,在紐西蘭算啟蒙非常晚的了。我們一直怕他吃不好,而且把身上弄的很臟,吃個飯像是在洗臉。後來plunket的老師來做家庭存取的時候就聊到這個了,然後有點批評的語氣告訴我們不該幹預孩子自主進食,說影響大腦發育什麽的。

後來我和別的爸媽交流才知道,他們是真的一開始就不會餵飯的,只要有牙齒了就給輔食,像意大利粉這種東西,也不會餵,大人孩子坐在一起各吃各的。吃完就拿濕毛巾臉嘴手一擦就算完事兒,寶寶椅下面放一張防水布,便於清理戰場。

紐西蘭父母普遍觀念是「不吃就是不餓」,「孩子吃太多了,消化不過來」。

你去問兒童醫生,基本上也是統一口徑,讓你先把零食斷了,三頓都不吃再來看病。

我記得有個醫生說,一個健康的寶寶是撐不過三頓的,不要說孩子了,成年人的意誌力比寶寶強多了,你照樣也撐不過三頓。一般在第二頓的時候你的生存本能就會跳出來和你對話了,對你施法了,所以要是孩子三頓都不好好吃,那就要去醫院看看了。

還讓我們別擔心一頓不吃就會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是需要長期吃不飽或者吃不好才能導致的。一頓不吃不會讓人瘦下來,反而下一次的進食身體會吸收更多儲存更多能量,反正大致就是這個意思。總結起來那個意思就是,不吃就餓一下,只要不是長期餓著,偶爾餓一下是非常好的。

後來我也試過了,我兒子確實從來沒有撐過第二頓,反復幾次後慢慢對進食時間也有了概念,吃飯也變得規律。但是現在依然有極少數時候不吃沒食欲,反正還是老樣子,不吃就是不餓,絕對不強迫,斷零食,沒到飯點餓了就給牛奶。兩年多來一直這樣,體重從來沒有掉下來過,反而一直是同齡人中比較壯實的。

其實吃和穿這兩項簡化後,就能節省出很多時間了。還有就是住方面,例如做清潔。我聽說有的國內的家長每天都要做清潔,我不太明白為什麽。我不做家裏清潔,是我老婆做,頻率次數跟生娃以前一樣,一周兩次,唯一不同的是換了一個比較貴的吸塵器。我兒子每天的常態就是把玩具亂放,倒不會把家裏搞臟,偶爾會搗亂但也不至於讓我們天天做清潔。

總而言之,我們家在衣食住行方面,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孩子降生後工作量稍稍增加,感覺只比養一只寵物要稍稍麻煩一點點。

體驗最不好的,就是剛出生前幾個月,兒子不能一覺睡到天亮,半夜要起來餵奶換尿布,其他方面,還真沒什麽不好的體驗。

我帶娃花費時間最多的專案,跟大部份紐西蘭父母一樣,就是陪玩。不過,這其中我自己也在玩,也在放松。比如遛娃的時候我也是在散步曬太陽,去遊泳館和兒子玩水,去動物園餵鴨子,在家裏有時候也讓他自己玩玩具,自己看畫冊兒童書,我幹別的。他午覺兩個小時和晚上九點睡覺之後基本上我都是自由活動,我每天看電影追劇玩遊戲一個沒落下。 周末老婆在家,我自由活動時間就更多了。

今天寫到這,改天繼續

剛剛看了幾個別人的回答,覺得分析的挺有道理的,特別是關於育兒觀念不同而導致的內耗問題。

我們家在娃剛降生的時候,我媽也來幫個忙,大概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我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有內耗問題,這種內耗不但存在於我和我媽之間,還有我和我媳婦兒,我媳婦兒和我媽之間。

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肯定會產生矛盾或者誤會,這就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都去互相磨合理解包容。強勢一點怕產生誤會傷著感情,忍讓一點又感覺對方的方法有問題會對孩子不好。小事情能忍則忍,原則性問題需要互相溝通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照顧對方感受,即便是這樣,最後問題可能還是沒解決。帶娃變得不再純粹,變成了人情世故。

這種情況在我們家沒有持續多久。我媽幫了兩三個月就回去了,我老婆也把育兒大權完全交給了我。之後就再也沒有這些內耗問題了,現在回想起來,確確實實是輕松了很多。

————剛學會的分割線————

點贊三百多了,受寵若驚! 本人知乎最高贊答案啊哈哈哈哈哈。

留言有很多,我都看了,有的評論還是非常有啟發性的。有空的話會盡量回復大家,一起交流。

這裏再針對評論做一個籠統的回答,再發表一點本人之愚見。

我覺得國外帶孩子比較輕松還有一個觀念上的不同。

那就是「主體思想」的問題,換言之,就是這個家誰是主體,到底是圍著誰轉的。

別小看這個觀念,這個觀念的不同,會滲透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裏,會潛意識的影響父母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也會不知不覺地決定你帶娃的工作量。

國內大部份的父母,即便不是非常寵溺孩子,或把孩子當做小祖宗養,但潛意識裏還是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主體。在很多方面是優先孩子,緊著孩子委屈自己,這幾乎是常態。

我朋友曾經跟我抱怨她帶娃很累,那時候她孩子很小。她說她吃不好睡不好,就連上廁所都上不好,上到一半孩子就哭了,她就得趕忙沖出去照顧孩子。問我同樣的情況會怎麽辦。

我說我會讓他哭,哭一下有什麽大不了的?除非他有危險,否則我一定會先照顧好我自己,然後才是他。如果我像你一樣,把自己逼哭了,那比他哭更糟糕。

當然這是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但是有一說一,國內大部份父母,或因為對育兒知識未知的恐懼感,或出於無法抑制的愛,亦或因為一些資本故意販賣焦慮,導致大部份都把孩子放到最主要的位置,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沒做好。

這種觀念在紐西蘭是不太流行的,雖然國外的父母也有遷就寵溺孩子的情況,但是生活方式的大方向是以父母為中心的。他們普遍認為大人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是遠遠比不過小孩子的,父母犧牲自己去遷就孩子是事倍功半的事情。

我們家的主體也非常明確,在需要二選一的情況下,我兒子可以得到優先權的一是拉粑粑這件事,這得馬上換,不然屁屁會爛。

二是如果我察覺到他有危險的時候,這也是立即行動,這也不必贅述。

三是他的睡眠時間,這部份是剛需,保證充足睡眠,所以我也改變了作息時間遷就他。不過這一項也沒有完全遷就他,不然他的理想狀態是和媽媽睡。媽媽第二天要上班,我第二天白天還能睡午覺,所以這方面依然部份遵守主體原則。

我們家最優先照顧的是媽媽——我們家現階段的頂梁柱,當之無愧的主體,其地位不必多言。其次是我——家庭管理者,首席大廚,金牌飼養員兼快遞小哥。最後才是我兒子——好吃懶做,反復在法律邊緣試探的無業遊民。

我們很少犧牲自己的剛需去滿足他。吃飯就是我們吃,他就吃,我們是不會犧牲自己時間,放下筷子去專門餵他的,他媽媽曾經怕他吃不好,嘗試過餵飯,被我嚴厲制止了。他要怎麽吃,吃多少,都是他自己會學習會摸索,目前結果看起來很好。

特別小的時候,我會專門給他做吃的。現在兩歲出頭,我都很少專門給他做飯了,都是我做大人飯的時候在放一些佐料之前,順便分一點出來給他。現在是他媽想吃什麽,我們就跟著吃什麽,因為我不挑食,我啥都吃。

洗澡也是順便給他洗,大部份情況下是跟著我洗,一天一次。除非粑粑漏出來了,另當別論,對,又是粑粑,我最大的敵人。有時候他在外面玩會把自己弄得很臟,我有時間就給他洗,沒時間就擦一擦,等著我有時間再洗。

總之,他目前的需求的問題,基本上可以用「順便」兩個字來概括,這是主旋律。而大部份本地人確實也是這麽幹的,我覺得這種觀念的不同,其實也跟文化有關系。眾所周知,外國人(主要指白人)其實是非常自我的。相對亞洲的父母,其實他們對孩子的付出還是比較少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外國的父母其實很少有給自己孩子買房子的,就算是有錢也不一定會買,就算支持也是非常小的一部份,而且這其中還有很多不是贈予給孩子的,而是借給你的。

亞洲父母則不同,不管是中國還是南韓給孩子買房子都是基操,可能就日本稍微自我一點,但是像中國父母那樣掏空家底給孩子買的,也是絕不可能的。

然而外國的父母付出的少這件事,其中的原因其實也不是什麽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生存能力這種高大上的理由。說到底真的就是自我,也可以說是自私。不是沒錢給孩子買房子,就是不想給,自己掙來的自己先享受,你想享受就自己去掙。

其實以此就能看出東方和西方父母對於自我犧牲的看法是有很大差異的。我個人認為,大部份國內的家長也符合這個理論,和外國人比犧牲太多了,太在意,太小心翼翼了,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我覺得如果各位想要輕松帶娃,其實不妨也讓自己少犧牲一點,這或許對自己對孩子都不是什麽壞事。

————————————————

兩千多贊了....現在已經不是受寵若驚了,而是瑟瑟發抖。

評論裏讓我說說「思想教育精致」

首先這個話題其實有點偏題了,跟帶孩子累不累沒什麽關系,跟節約時間減少工作量也沒什麽關系。

所謂的「精致」,其實也就是較真。指老外對孩子品德教育這方面比較上綱上線,不太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怕麻煩也不怕花時間,不會輕易動搖,和衣食住行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其實這方面我覺得也沒什麽好說的。因為目前國內這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父母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其實已經很好了,素質也不錯,跟國外差異不大。

例如正在閱讀此答案的各位,其實都知道什麽是正確的三觀,什麽是美德教養,如何辨別是非對錯,不會像部份老一輩人那樣教孩子占便宜啊,撒謊啊,推卸責任什麽的(這些我奶奶全都教過我)。不懂的這些道理的人我覺得大概率也不會用知乎,所以我覺得這個話題是沒有必要展開講的。

——————————————

評論區有條評論蠻有意思。講到了東西方的自古以來的傳統餵養方式,說中式餵養更勝一籌,因為我們龐大的人口就是證據。

邏輯上好像沒什麽問題,但是有個概念我必須要闡述一下。那就是精致餵養絕對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餵養方式。

我在最開頭已經說過了,現代西方人在對育兒的衣食住行方面像極了我們國家的現代農村人,而我認為咱們國家的農村的育兒方式更貼近自古以來傳統的餵養方式。

精致餵養應該是從計劃生育這一代開始興起的,而之後加上資本無下限的對父母們販賣焦慮,而導致到現在這種精益求精的地步。

如果你去問上一代,或者上上代,他們小時候是怎麽被養大的,我可以打包票即便是地主和官府家的孩子也沒有幾個是被精致餵養的。

我相信,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的餵養方式和西方是差不多的,至少在餵養的精致程度上是不相上下的。只是我們現在因為一些客觀原因,育兒方式演變成了現如今的精致餵養,你可以說這是「現代中式育兒」,但你要是自古以來咱們都是這樣的,並且以此來解釋我們人口的龐大,我是堅決反對的。咱們以前養孩子肯定不是現在這樣式兒的,說不定比他們老外還粗糙呢!

————————————

評論過萬後我興奮得暈倒了,剛剛才醒過來,謝謝大家。

前兩天看到一個影片,一個對孩子關心到無微不至的媽媽崩潰了對孩子大發雷霆。

其實我寫這麽多的核心思想就是為了讓大家避免這種情況,這就是惡性迴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無微不至的照顧導致工作量和壓力逐漸增高,最後要麽崩潰大哭,要麽對孩子暴怒,嚴重的可能抑郁。

初衷是好的,結果很不好。

所以我的核心思想很簡單,你可以無微不至地照顧,或者你要精致餵養也行,但前提一定是要先讓自己舒服,先把你自己照顧好。

不要想著無度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我兒子的理想化狀態,是要我二十四小時抱著他,我如果無度無節制地滿足他,他一哭我就服軟,那我這一個爸爸是肯定不夠的,兩個也不夠,最少得要三個。

該拒絕的時候要拒絕,孩子的無度要求就是為了試探你的底線而設計的,他們是需要你來親自劃線,才可以探索到規則的邊界,才可以自我調節來適應大人的生活習慣。

所以

先照顧好自己。先照顧好自己。先照顧好自己。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你要是不舒服,你就是個定時炸彈,日積月累,你爆炸了孩子首先遭殃。

你要是舒服了,你就是個暖暖的小太陽,慈眉善目心胸寬廣的菩薩,你反而可以迸發出更多的愛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