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誰能攻破燃油車主的最後防線

2024-07-18財經

作者 | 畢亞軍

電動車銷量依然保持著高增長,但要徹底邁過50%的「分水嶺」,得啃更硬的骨頭了:要讓依然堅守燃油車的車主們棄油換電,越來越難了。

其中的關鍵,不是車的問題,而是電的問題。

【1】

今年以來,有感於現在開的燃油車在舒適度、智能化上的「渣渣」,我曾幾次下決心換車,也反反復復把預期內的車都看了個遍,結果是:

把決心給看沒了。

燃油車在舒適度,智能化方面的擠牙膏,讓我覺得毫無換的價值;電動車在這方麪包括價格都非常動人,但一想到充電,還是頭大。

也不是說充電不好,而是我的要求更高。

如果能讓電動車的「加電」像燃油車的「加油」一樣方便,我肯定立刻跟油車說拜拜了。

過程中跟身邊一些依然開燃油車的朋友聊,不少人高度共鳴。

我們這些「燃油車老頑固」有沒有可能被徹底征服呢?

【2】

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前,就開始思考如何讓電燈普及到千家萬戶,然後構思出了引領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的基礎設施系統:電力輸配系統,該系統包含了使電燈實用、安全和經濟的所有必要元素。有人因此評價, 愛迪生的偉大不在於發明電燈,而是發明了這套系統。沒有這套系統, 電燈就白發明了。

電動車領域如果能誕生愛迪生,蔚來的李斌可能是最接近的一個。

蔚來還沒有做出車,李斌就 對如何解決好「加電」的問題做了系統性終極思考,構想出了「可充可換可升級」的解決方案, 並且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蔚來能源(NIO Power)專攻此事,就像愛迪生辦通用電氣專攻電力系統一樣。

可充是基本前提,也是行業共識,可換則是李斌在此基礎之上想得更深的一個創新。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汽車加油要進城,司機都會在家屯油,自己加油。拉長眼光看,現在人人搞個充電樁,多少有點這個意思。何況,人人搞個充電樁,還面臨著物業、電網是不是支持,安全性是不是足夠保障等一系列不確定。

同樣存在續航焦慮的手機曾經是有備用電池可換的,後來電池與機體融合,以為充電就解決一切了,但對使用者體驗觀察得深的發現了機會,手機還是離不開換電,於是出來了充電寶。充電寶帶個充字,但它不是給根線讓你站那充,而是給你一塊電讓你馬上走。

所以,換電是剛需。 充電寶,就是手機的換電。

換電站就是電動車的加油站。

那可升級是什麽?我們先來看一個事實。當電池取代燃油成為車的動力源,它會帶來一個大變化:燃油車油箱和車身是同壽的,電池有迴圈壽命,電池與車身是不同壽的。而且,燃油車的油箱不存在技術叠代,但電池一直在技術叠代,這會進一步帶來一個問題: 車還是好好的,但電池已經太落後了。

如何讓電池不但與車同壽,還可以跟隨技術一起升級呢?

這就是李斌這套體系的底層創新之處:車電分離,車是車,電池是電池,建設換電體系,讓使用者可以只買車身,從可換的換電體系租電池、換電池,一直用最好的電池。如此,不但可以 讓電池與車同壽,更可讓追求更好體驗的使用者一直享受到電池技術的進步。

7年過去,"可充"已是基本動作,蔚來也已是業內自建充電樁最多、覆蓋地域最廣的車企;"可換",雖然目前來看還是蔚來獨扛大旗,但很多事都有一個飛輪效應:為了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要用很大的力氣而且還轉得很慢,或者說是事倍功半,但只要你繼續轉,越到後面越會事半功倍。

換電,就正在走入越來越事半功倍的飛輪時刻。

【3】

伴隨電動車滲透率提高,政府、業界、消費者都開始意識到,換電的重要性。

從使用者角度,換電除了上述超級體驗,還能成本更友好。「車電分離」,不買電池,使用者可一次性節省七萬甚至十二萬多的成本,每個月幾百塊的電池租用費用,和加油的價格差不多,成本沒有增加,但帶來的邊際效益聽上去很有吸重力,不用擔心電池健康、也不用擔心衰減的問題,保證一直用到好電池。

從車企角度,換電能為使用者解決續航的極致痛點,自然也就能轉化為極致賣點,而且還可讓車企超越電池技術與成本的制約,更專註於為使用者造更好的車。

從社會公共價值考量,換電可以透過集約化管理,比如錯峰充電、以及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監測、維護,包括統一回收、利用等等,提升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

每到夏天,部份城市就會出現「電荒」,部份地方居民用電以及正常工業用電可能都會受到影響。在電網超負荷的背景之下,為了「讓電於民」,此前部份城市還對充電站的電力供應也進行了限制。此時的換電站就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儲存站,可以透過錯峰的方式進行充電,應急情況下還可以對外放電,不但緩解了車輛的用電問題,長遠來看對於整個能源體系甚至都還有更多不可估量的潛力價值。

自2020年5月,換電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政府對換電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 不但釋出了換電的基礎通用標準,明確了要完善換電基礎設施的目標,還從消費者購買上支持車電分離,支持只買車身不買電池,給換電鋪路。

參與換電的資本、企業也都越來越多,高瓴、紅杉、匯豐、字節、寧德時代、南方電網、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等都在布局其中。

但這些都只是換電的萬事俱備漸漸成熟,真正的東風還是 使用者端的飛輪在加速轉動。

【4】

在我看來,換電這個事情,最直觀的優勢是徹底解決使用者的續航焦慮,但在飛輪轉動的前期,它最大的難題,也是在使用者體驗層面。

核心就一條, 網點規模有限,服務可及性不夠之時,換電的優勢是發揮不出來的。 如果全北京只有幾個站,誰會跑30分鐘甚至更久,去得到3分鐘搞定一切的超級體驗。

換電真正要做起來,需要車企、電池企業的集體行動:車企生產的車都可以換電,電池產品走向標準尺寸和規格。就像燃油車,所有車都可以加油,而油是有標準的。

但這一切,也是建立在網點服務可及性之上的。

沒有可及性,就吸引不了更多使用者;吸引不了更多使用者,相關方就不會積極投入;沒有投入,可及性就難改變……除非有人不計短期回報一直投,投到服務可及的臨界點,這個飛輪就轉不起來。

而李斌就是個除非有人的「有人」,並且靠不斷增加的可及性拉來了更多人。目前加入換電聯盟的七大車企之外,蔚來還與中安能源、南網儲能等合作共建換電站。前幾天,李斌還對外說, 今年要在某些區域實作換電的「縣縣通」。

一開始我是很驚訝,但研究了一下發現:目前蔚來在全國已經有2400多座換電站, 在上海以及江浙滬一些核心城市,換電站已經覆蓋到了使用者3公裏半徑之內。 高速換電站已經有800多座。目前中國的高速公路裏程大概是18萬公裏,也就是說, 平均每200公裏的高速路線上,就能找到一座換電站, 到站無需下車,3分鐘自動換電,比充電動不動要排隊,刮風下雨體驗相比舒服了不少,和加油一樣便捷高效。

讓電動車的「加電」像燃油車的「加油」一樣方便在加速變成現實, 整個換電模式飛輪也正更快轉動起來:

更好的體驗會讓更多使用者傾向於購買可以換電的車;看到機會的車企會轉而生產更多可以換電的車;這會帶來更多使用者、投入,讓換電站網絡更發達,體驗越來越好。

最終,電動車會逐漸被分兩種:一種是可以換電的,一種是不可以換電的,而可以換電的將越來越是大勢所趨。

其實,也用不著說這麽復雜,只需問一個問題: 如果有一種解決電力續航的模式是最省時、省心、省錢的,這種模式會不會被歡迎?

答案一定是:會。

從更長期看,尤其從換電會伴隨規模增加而體驗更好,充電會伴隨規模增加而體驗更具挑戰性的特性看,更加需要的可能還是:可換。

一旦這種心智建立,離電動車攻破我等燃油老頑固的最後防線的距離也就不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