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窮鬼版「避暑三件套」,賣爆了

2024-08-01財經

DT商業觀察 ,作者:林美汕,編輯:鄭曉慧設計:鄭舒雅、戚桐琿,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2024年,比巴黎奧運會更火熱的,是全國各地的天氣。

入夏以來,各個城市仿佛紛紛加入了火爐城市聯盟,在室外待一分鐘,就好像走進了蒸籠,全身上下每寸皮膚都被汗水包裹,變得黏膩難耐。

根據中國氣象局,今年盛夏,全國大部份地區的氣溫較往年都有所偏高,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甘肅、寧夏等地氣溫將偏高1~2℃。

面對高溫天氣,年輕人除了在室內吹空調,也開始花錢買清涼。

【DT商業觀察】發現,最近一段時間,不少避暑產品賣得十分火熱。走在路上,能看到不少人手握冰杯、穿著防曬衣、脖子上還掛著會噴出涼氣的小風扇。

在社交媒體上,「冰杯」的熱度出現明顯上揚,5月,「冰杯」的話題聲量已經超過去年夏季的總和;防曬衣的熱度在今年4月達到新的高峰,同比上漲88.7%,環比上漲169.7%;迷你風扇的熱度也不斷重新整理紀錄,並在7月份創下新高。

冰杯、防曬服、小風扇,已然成為2024年「夏日避暑三件套」。

拒絕雪糕刺客,年輕人開始買冰杯

繼去年夏天,年輕人被幾十元一支的「雪糕刺客」背刺,人們對冷飲的價格愈發敏感。

到了2024年,前有鐘薛高創始人直播還債,後有DQ冰淇淋跨界漢堡賽道、在直播間開展「低價」秒殺,高端雪糕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幾塊錢的冰杯則攪動市場,成為今年夏天的清涼標配。

冰杯,指的是裝滿可食用冰塊的塑膠杯,人們可以在裏面加入各種飲料和調酒。

在小紅書上,「自制飲品」話題瀏覽量超過51.1億。在各種DIY公式中,冰塊是一個萬能的搭子,不少人在便利店購買冰杯,就地取材,快速調制出飲品。在便利店用冰杯調酒,甚至成為打工人小憩的一種生活方式。

不是買來的不好喝,而是自己做更有儀式感。從買飲料/冰杯、動手調飲,到拍照、發朋友圈,一整串流程下來,自己調飲不僅能體驗到動手的樂趣,還能在社交媒體打卡分享,成為一種社交貨幣。

冰杯逐漸出圈,讓更多消費者註意到了這一品類,同時也出現了對價格、環保、食品安全的質疑。6月28日,「是誰在買3.5元一杯的冰杯」沖上微博熱搜第一,起因是有人覺得幾塊錢的冰杯並不便宜。

反對者認為,冰塊沒什麽成本,根本不需要花錢買。支持者則表示,買冰杯體現了一種消費降級的哲學,看起來在花錢,實際上在省錢。

對於靠冰美式續命的打工人來說,咖啡是剛需,以前習慣買星巴克,後來是瑞幸和manner,現在在便利店買個冰杯,回辦公室用咖啡機做一杯免費的咖啡,倒進冰杯裏就是一杯冰美式,成本只要幾塊錢。

【DT商業觀察】在外賣平台搜尋「冰杯」,發現大多數冰杯價格在3-6元之間,帶咖啡、水果口味的冰杯價格更高一些,有的賣到10元以上。

冰杯在C端的流行,也吸引了B端關註,成為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

據媒體報道,2022年以前,食用冰品牌冰力達的冰杯年銷量穩定在100萬~200萬杯,到2023年已經增長至5000萬杯。冰力達總經理廖碧林表示,今年冰杯銷量較去年同期翻倍增長,已經做了二次工廠改造來擴大產能。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自家的冰杯,冰力達也在小紅書上借便利店調酒的話題熱度來帶動產品銷量。

在冰力達的小紅書賬號上,熱度最高的一篇筆記,是六款雞尾酒的配方分享,教大家用冰力達冰杯+水溶C100+威士忌,就可以調出一杯入門級雞尾酒「I SEE YOU」。

就連飲用水巨頭農夫山泉也擠進這一賽道。

今年6月,農夫山泉冰杯在美團小象超市上架,售價3.9元。不少人原湯化原食,用農夫山泉冰杯搭配東方樹葉、水溶C100、NFC鳳梨混合汁等農夫山泉旗下飲料,這在社交媒體上甚至成為一個流量密碼。

品牌們「蹭」冰杯的熱度,既獲得了巨大的流量,卻也面臨著被反噬的風險。7月3日,蜜雪冰城上線1塊錢冰杯,成功把冰杯價格打了下來,卻意外觸發了加盟店的不滿。

由於制冰機產能有限,冰塊本來就不夠用,1塊錢的冰杯定價幾乎沒有任何利潤,部份門店拒售冰杯,導致顧客和店員出現摩擦。

7月11日,「蜜雪冰城回應拒賣冰杯」「蜜雪冰城就冰杯事件致歉」「蜜雪冰城1元冰杯惹怒兩撥打工人」三條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事件持續發酵,為冰杯這一消費品帶來了更多熱度,側面也反映出了消費者對冰杯的需求強烈。

「物理防曬」已成習慣,防曬服熱度持續飆升

前兩年,從頭包到腳的「中東式防曬」席卷夏天,捧紅了防曬衣這個品類。

如今,物理防曬已經愈發普及,防曬傘、防曬衣、防曬帽成為許多女孩甚至男孩的夏日出門三件套。在小紅書上,「防曬衣」話題有16.7億次瀏覽量,甚至超過了 「防曬霜」的10.8億瀏覽次數。

防曬服的火熱,既有消費者的自發分享,也離不開品牌的行銷造勢。

今年以來,防曬衣市場持續升溫,品牌紛紛搶灘登陸這一賽道,推出防曬衣產品並官宣代言人。

根據【DT商業觀察】的不完全統計,與防曬衣品牌/產品線達成合作的明星,就有楊冪、楊紫、楊穎、關曉彤、白鹿、歐陽娜娜等若幹人。

與此同時,品牌紛紛推出防曬衣新品,早在今年2月,李寧就率先推出冰沙防曬服;3月,蕉內上線第三代涼皮,駱駝釋出「冷白皮」防曬衣,特步釋出綿綿冰3.0防曬衣;4月,安踏推出光盾遮熱防曬衣,361度輕野系列防曬服上市……

不難發現,防曬衣品牌正呈現出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其中既有蕉下、茉尋等輕戶外品牌,李寧、安踏、361度等運動品牌,也有駱駝等專業戶外品牌,以及波司登這樣的羽絨服品牌。

根據魔鏡洞察的數據,今年6月淘天防曬衣銷售額TOP10中,就有不少跨界黑馬,成功在防曬衣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比如做內衣起家的蕉內、從鯊魚褲轉戰防曬衣的SINSIN、主打日常基礎款服飾的優衣庫等。

防曬衣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背後是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在發生作用。

一方面,消費者對物理防曬的需求增長,不斷刺激著市場的內卷;另一方面,防曬衣的行業壁壘較低,吸引了眾多服裝品牌跨界布局,湧入這一市場。

蕉下曾在招股書中披露,蕉下所有生產都外包給合約制造商,在有生產需求時向合約制造商下訂單,合約制造商會自行購買原材料,向公司提供成品。換言之,蕉下沒有自己的工廠,全靠代工供貨,自己在中間賺差價。

隨著1688等源頭廠貨直銷平台在C端流行,許多消費者都學會了跳過品牌方,直接聯系代工廠,用更低的價格拿到品牌同款。而其他工廠看到了巨大的生意,也紛紛模仿市場上的爆款產品,再賣給白牌商家。

浙江義烏市瑞雅服飾有限公司客戶經理在【天下網商】采訪中表示,自家生產的「腮紅口罩」(蕉下旗下一款防曬口罩),一天10萬件產量,除了給運動品牌代工,更大的客源來自電商白牌。

而根據真故實驗室的報道,防曬衣的出廠價最低只要6塊多,20多元的出廠價在業內已經屬於中高檔。

在抖音等電商平台的推動下,30塊錢以下的白牌防曬衣被瘋搶。飛瓜數據·抖音版顯示,今年6月份抖音銷量最高的防曬衣,來自一個叫醉梓菡的白牌,它的款式和市面上其他防曬衣大差不差,而價格只要19塊9,受眾主要是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中年女性。

未來,不管在北上廣的地鐵上,還是小城市的商場裏,或許都能看到更多全副武裝的身影。

小風扇賣爆了,成為夏日戶外場景剛需

一到夏天就賣爆的迷你小風扇,今年賣得更猛了。

魔鏡洞察數據顯示,今年5月,淘天迷你小風扇銷售額同比增長95.2%,達到1.4億元。

迷你小風扇,指的是可以掛在脖子上或者拿在手裏的小風扇。

對於習慣在寫字樓裏吹中央空調的年輕人來說,它成為外出時的清涼搭子,在通勤路上、爬山露營或是露天演唱會等沒有空調的地方,都可以給自己制造涼風。

在小紅書上,有9萬多篇關於「手持風扇」的筆記,在評論區裏,消費者關心的產品維度,包括但不限於顏值、聲音、風力、續航、制冷等。

消費者愈發挑剔,廠家也將產品做得更加精致,安撫烈日下人們容易煩躁的心情。

【DT商業觀察】註意到,如今市面上的迷你小風扇,功能比以前更加豐富了,不僅能調節風速和風向,還內建制冷模式,讓吹出來的風內建涼感。

這種可以制冷的小風扇,也被稱為「冰片風扇」或「冰鼠風扇」,風扇的頭部位置有一塊不銹鋼材質的「制冷冰板」,裏面是半導體制冷片,貼在脖子或者額頭上,就好像敷了冰塊一樣,可以快速降溫。

(圖片來源:1688某廠家產品圖)

風扇生意的火熱,吸引了不少家電品牌入場,飛利浦、小米、格力等品牌紛紛推出了便攜式風扇。但從熱銷產品來看,最火的依然是白牌。

魔鏡洞察顯示,今年6月淘寶天貓銷量最高的一款手持風扇,單價只有8.4元,如果疊加優惠券最低只要5毛錢,靠小本生意就做出了43.67萬元的流水。

在電商平台上,白牌產品往往能以價格優勢撬動巨大銷量,但如果單看銷售額,通常還是品牌產品遙遙領先。但在迷你風扇市場,這一規律被打破。

6月份,沒有品牌的迷你風扇的淘天總銷售額突破300萬,僅次於一個叫好意詩的品牌。根據企查查的公開資訊,好意詩歸屬於深圳市遠聯通訊有限公司,這個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做手機保護套、移動電源、手寫筆等產品的生產加工。

也就是說,迷你風扇的技術壁壘並不高,即使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品牌背書,只要產品性價比高、滿足消費者需求,就能在市場上取得不錯的成績,和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實作雙向奔赴。

寫在最後

面對烈日炎炎,夏日清涼經濟迎來大爆發。

現在的消費者不願意委屈自己,促使著避暑產品不斷最佳化,挖空心思幫消費者消暑、防曬、降溫。

從產品叠代來看,傳統扇子已經前進演化為便攜的掛脖風扇,花露水升級成了驅蚊蛋,太陽傘則拓展為全方位的防曬套裝,每一次升級都旨在讓消費者毫不費力地清涼一夏。

【DT商業觀察】發現,如今市場上的熱門避暑產品,不管是冰杯、防曬服還是小風扇,都體現了理性實用主義的消費觀。這些產品的成本不高,但精準擊中了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因此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實際上,避暑經濟還有很多新機會,比如噴一下就像在全身種滿薄荷的清涼噴霧、擦胳膊擦脖子立馬降溫的清涼濕巾、質感絲滑的床上涼感四件套,等等。

只要能捕捉到消費者想要什麽,都有機會實作增長,就算不能成為新產品的開創者,迅速跟上市場變化,也能及時分一杯羹。

這一點,已經有不少品牌和廠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驗證過了。

DT商業觀察 ,作者:林美汕,編輯:鄭曉慧設計:鄭舒雅、戚桐琿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