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超8億增持國有大行,資金為何此時「掃貨」銀行股?

2024-05-29財經

5月22日及23日,中信證券資管與平安資管分別增持工商銀行H股以及中國銀行H股,合計耗資超8.5億港元。而在此前,眾多險資、社保、QFII、公募就已在銀行股之上流露出「抱團」跡象。

銀行股,依然是各路機構「擁抱」的物件。

5月22日及23日,中信證券資管與平安資管分別增持工商銀行H股以及中國銀行H股,涉及金額為8.1億、4300萬港元。而在兩大資管巨頭之前,眾多險資、社保、QFII、公募就已在一季度對銀行股予以加倉。並且,這些機構的「涉獵」範圍並不局限於工行、中行為代表的國有大行,還涵蓋了股份行和城商行。

在無風險收益率偏低的當下,銀行股的高股息被視作「香餑餑」,也被認為是吸引一眾投資界「大咖」駐足的重要原因。

但事實上,銀行股不是只有股息可言。過去的多年,基於多重謹慎的邏輯,上市銀行股被予以了極低的估值;往後看,在各項重磅政策的推進下,外界對於銀行股前途的疑慮有減輕的余地;並且,部份區域優勢獨特的銀行股,也仍有成長性的「故事」可講。

資管大廠增持工行、中行

進入5月下旬,A股、港股市場的「躁動」行情暫告段落,但銀行股被加碼的腳步卻仍未停止。

5月22日,中信證券資管旗下「三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耗資超8億港幣,以均價3.97港元增持2.05億股中國銀行H股。交易完成後,其合計持股比例突破5%達5.09%,持股總數來到42.55億股,持倉市值已超160億港幣。

次日,平安資管使用4300萬港元,以平均4.6958港元的價格增持915.7萬股工商銀行H股,所持總股數上升到121.56億股,持股比例進一步攀升至14%。

縱觀年內,平安資管已累計增持1815.1萬股工行H股。回溯歷史來看,上一次平安資管頻繁出手買入工行H股還是在2019年上半年,期間曾累計增持該行約34.61億股。

進一步看,兩大資管增持的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行皆屬於內生穩固,高股息、高分紅特征突出的公司,且是分紅潛力仍可挖掘的類別。

財報顯示,工商銀行、中國銀行2023年年度現金分紅比例皆為30%,當前價位對應H股稅後股息約為5.6%、5.3%左右。此外,兩家公司一季度核心資產充足率為13.8%、12%,環比分別上升0.1、0.4個百分點;一季度不良率為1.36%、1.27%,環比分別持平以及下降3個BP;一季度撥備覆蓋率為214%、192%,同比增長2.3、8.3個百分點,抗風險能力較強。

銀行股獲資金「抱團」加倉

事實上,在平安資管與中信證券資管「動手」前,「國家隊主力」中央匯金就已大舉買入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為代表的國有大行。

4月10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先後釋出公告稱,中央匯金分別累計增持各自A股股份數量3.3億股、7145.1萬股、4.01億股、2.87億股,增持比例達0.11%、0.03%、0.11%和0.08%,累計持有股份數量為1887.91億股、1428.58億股、1404.89億股和1240億股。

再結合四大行去年10月11日盤後釋出的集體公告來計算,在2023年10月12日至2024年4月9日的半年間,中央匯金合計新增持四者A股股份約9.81億股。

除「國家隊」之外,包括險資、社保、QFII、公募亦對銀行股投資展現出興致。並且,此類機構的「涉獵」範圍並不局限於國有大行,還包含了眾多股份行及城商行。

梳理2024年一季報發現,華夏人壽以1.71億股新進成為建設銀行的第十大流通股東,占總股本比例為0.07%,持股市值約12億元。而除了建設銀行,華夏人壽還手握5.69億股興業銀行,按當前股價計算,價值超百億。

信泰人壽同樣於一季度分別現身北京銀行及浙商銀行的前十大股東名單;其中,其加倉北京銀行3.56億股,累計持股數上升至9.94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4.7%,持股市值接近60億元;同時持有浙商銀行7.71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2.81%,持股市值超23億元。

而自去年四季度增持889.99萬股之後,一季度無錫銀行再度獲長城人壽4648.93萬股加倉;目前,長城人壽已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累計持股數達1.53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6.97%。

此外,全國社保基金一零八組合買入郵儲銀行500萬股,持股數上升至1.37億股;社保基金16042組合增持成都銀行227.89萬股至3554.4萬股,常熟銀行也獲全國社保基金四零一組合小幅增持7.96萬股。南京銀行亦獲大股東垂青,2月26日至3月13日間,法國巴黎銀行直接透過二級市場購買公司股份7986.85萬股,耗資約7億元,持股比例提高至17.04%。

公募方面,主動權益基金進一步加深對銀行股配置比例的側重。興業證券研報顯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四類產品旗下一季度十大重倉累計持有A股銀行市值達389億元,較去年四季度的325億元提升近20%,重倉比例達2.23%,環比增長0.46個百分點;個股層面,招商銀行、成都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獲重倉市值分別增加20億元、8.5億元、6.6億元、6.2億元、4.6億元。

另一方面,在銀行股獲多路機構「抱團」加倉的同時,其二級市場表現也較為出彩。

回顧2024年至今的行情,包括科技、資源、出海及部份主題類板塊皆可在某一階段輪番展現巨大彈性。但倘若著眼穩定性與連續性,銀行股似乎「獨樹一幟」。

截至5月29日,申萬銀行位列各一級行業指數年內漲幅第二;年內最大回撤5.47%,累計上升振幅則超過20%。而與2023年「中特估」催化下的行情略顯不同的是,除了「工農中建交」等巨頭穩步上揚之外,股份行、農商行亦加入到了上漲的行列中來;譬如,杭州銀行年內漲幅近40%,上海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股均實作年內20%至30%的漲幅。

銀行,不只有股息

中債網數據顯示,5月28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2994%。而據Wind統計,當前申萬一級銀行指數股息率為4.96%,包括平安銀行、上海銀行、渝農商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多只銀行股股息率還高於5.6%。

在無風險收益率偏低的背景下,銀行股的高股息也被認為是吸引平安資管、中信證券資管、險資、社保、QFII、公募等一眾「大咖」駐足的原因。

高股息特征以外,銀行股的低估值特征同樣顯著。歷史上看,自2011年之後,申萬一級銀行指數PE再也沒有高於10倍;2015年之後,其市凈率也緩慢跌破1倍,如今已處於深度破凈狀態。

所以,此番現象能證明銀行仍處「窪地」,但同時也反映出市場對於銀行的看法存在一絲謹慎。

梳理【中國上市銀行2023分析報告】發現,商業銀行資產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帶來的增速規模預期下滑、市場對商業銀行風險把控能力形成擔憂是造成上市銀行股估值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二。

【報告】原文還說明,近幾年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上升等現實局面,與銀行不良貸款率等數據不一致形成的較大反差,更是加深了市場疑慮。

不過往後看,在地方化債逐步推進、房地產供需兩端馳援政策頻出的背景下,或能使得外界對於銀行前途的擔心有所減輕。 東興證券表示,房地產一攬子政策開啟商品房庫存去化,或對銀行資產質素預期、個貸投放帶來積極影響。一方面,放松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收儲有助於推動商品房去庫存,消化房企債務風險,緩釋銀行房地產貸款資產質素隱憂;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升居民住房貸款需求。

有意思的是,除了「高股息」和「抗風險能力」的邏輯值得探討,實際上銀行股仍有成長性的「故事」可講。

在申萬宏源看來,布局長三角、珠三角的銀行具備天然區位優勢,尤其今未來深耕這一區域的銀行也更有望受益於高新產業的蓬勃發展,甚至在一體化的行程中,優質本土銀行也有望升級為「長三角銀行」,進一步開啟成長天花板。

業績方面來看,一季度凈利潤增速前十的上市銀行中有六家位於「長三角」。具體來看,杭州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21.1%,高居榜首;常熟銀行、蘇農銀行、瑞豐銀行、江陰銀行、蘇州銀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9.8%、15.83%、14.69%、12.7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