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恒生指數暴漲30%,高股息浪潮席卷港股投資圈,低波動VS中特估,10只ETF大亂鬥

2024-05-29財經

哪些ETF適合投資?

作者 | 破浪

編輯 | 小白

歷經四年的市場調整,近期港股迎來一波觸底反彈。

Choice數據顯示,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恒生國企等指數自1月22日觸底來,累計反彈振幅均在30%以上,顯著跑贏全球主要指數。

股市上漲的本質靠的是資金,那麽這波港股行情背後的資金又從何而來?

簡單來說,來源於內外資的合力。

註:如無特殊說明,全文數據截止2024年5月17日。

與A股很大的不同點在於,港股市場中機構投資者成交比重近六成,占據主導低位,其中外資又是大頭。

對外資而言,港股市場的配置力度,與其全球的資產配置相關。

在美聯儲降息預期、日元貶值的宏觀大背景下,港股資產逐漸成為外資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換句話說,部份大資金正在從擁擠的美日市場轉向港股市場。

除此之外,另一股強大推力來自於內陸資金的「南下」。

內地公募重倉股中,24Q1主動偏股型基金的港股倉位為9.3%,較23Q4的8.7%高出0.6個百分點。

這點從南下資金成交額也可以看出。今年來港股通資金持續南下,合計凈買入額已達2247億元,是去年全年的77%。

所以綜合來看,在全球資金再配置的力量疊加內資南下的推力下,港股市場迎來了一波久違的上漲。

資金歷來是逐利的,它總是會流向那些相對被低估、更具性價比的價值窪地,對全球資金而言,當下的港股就是這個「窪地」。

2020-2023年,恒生指數連跌4年,區間跌近40%,恒生國企指數跌幅更是達到48%,也就是說,港股市場調整時間長,調整振幅深。

或者換句話來說,港股夠「便宜」。

但便宜並不足以成為資金大幅加倉的理由,港股上漲的背後還隱含了資金對國內基本面向好的預期。

港股作為一個離岸市場,流動性上受全球資金影響,但基本面更多受內陸經濟和政策影響。

當前,國內經濟有所恢復,地產政策定調積極,騰訊、美團等港股互聯網企業23Q4盈利均高於預期,同時瑞銀、高盛等也均上調港股評級,這些積極變化吸引了不少做多資金。

此外政策也是一大助推力,4月19日證監會釋出五項與香港資本市場合作措施,旨在進一步拓展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有望提升港股流動性。

而近日又有訊息傳言,國內監管機構正考慮減免內地投資者港股投資的股息紅利稅。

目前A股投資者透過港股通投資港股存在重復征稅現象,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港股通買港股,需要繳納20%-28%的所得稅,而若直接透過港股賬戶只需要0-10%稅率。

這一政策若是落地,對港股高股息資產將是重大利好。

港股分紅水平糊意願較高,一方面金融、能源等大盤藍籌股作為派息主力,分紅穩定;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股分紅和回購正逐漸給力。

從數據來看,代表「港股紅利資產」的港股通高股息指數目前股息率達7%。

取消雙重征稅,一方面有助於提高港股高分紅資產的吸重力,提升港股流動性。

另一方面,同為紅利股上市公司,港股定價往往大幅低於A股,目前AH股平均溢價率達到103%,紅利稅的取消有助於AH溢價的收斂。

不過短期來看這一預期已被price in。恒生AH股溢價指數自4月份來也快速下行,AH價差收斂近13%,目前該指數點位來到133,接近去年1月底的129。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若想投資港股高股息資產,要麽布局相關個股,持股守息,要麽透過相關紅利基金上車。

後者不管是在門檻還是交易上,都更具性價比。

按基金全稱中帶有「股息」或「紅利」等關鍵詞檢索發現,目前市場上合計有10只(A/C僅統計A)相關場內基金,且七成是2023年及之後成立的。

其中有兩只QDII基金,這類基金可直接投資港股,無需走港股通,因此也不會被重復征稅,但缺點在於會受到基金公司外匯額度制約。

(制圖:市值風雲APP;來源:Choice數據、ifind數據)

風雲君將10只基金分為三大類:高股息類指數基金、紅利+低波指數基金、央企+紅利指數基金。前者以高股息為首要考慮因子,而後兩者在高股息基礎上,附加了低波因子及央企因子。

10只基金對應8只指數,從行業分布來看,這些指數有細微差別,但總體以金融、工業及能源等傳統行業為主。

(制圖:市值風雲APP;來源:ifind數據)

第一類的高股息類指數基金中,港股通高股息指數和港股通高股息精選指數(以下簡稱「精選指數」)歷年表現相對更優。

單純從股息率角度來看,這倆指數股息率均在7%以上,高於其他指數。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他們的編制方案中主要考慮的是股息率水平。

港股通高股息指數篩選了過去三年連續現金分紅,且平均現金股息率排名前30的符合港股通條件的香港上市公司,是非常純粹的高股息指數。

成分股中第一大行業為銀行,占比22.5%,其次是交通運輸(19.7%)、石油石化(12.6%),三者合計權重占比為54.8%,前十大權重股合計占比為50%。

港股通精選指數則是在港股通高股息的基礎上,加入了質素因子(ROA、成長性、利潤含金量、財務穩健性等)的考量,反映的是香港市場上30只股息率高、盈利持續且具有成長性股票的整體表現。

與港股通高股息指數不同的是,精選指數第一大行業是交通運輸,占比達到31%,其次是石油石化(17.8%)、煤炭(15.3%),三者合計占比達64%。

不僅行業集中,精選指數的前十大權重股占比也達到64%,其中第一大權重股為東方海外國際,權重占比達14%。

不過兩大指數的波動相差並不大,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區間的最大回撤也不相上下。

歷年業績表現中,更純粹的港股通高股息指數在近三年表現更優,今年來兩指數漲幅均在24%上下。

若從估值水平來看,港股通高股息指數估值相對更低,精選指數估值經過這幾年的消化,目前為8.5倍,處於歷史37%分位點。

跟蹤精選指數的ETF目前只有一只——港股紅利ETF(159691.SZ),成立於去年3月底,合並規模近12億。

港股紅利ETF今年來回報率達21.8%,表現相當不錯,這也吸引了大量資金的湧入,今年來該基金份額暴增3.7倍。

從持有人結構來看,該基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去年底機構持有比例在7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的綜合費率(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為0.52%,低於普遍的0.6%的費率水平。

跟蹤港股通高股息指數的有兩只基金,其中港股通紅利ETF(513530.SH)成立時間更長,規模更大,而且它是一只QDII基金。

今年來港股通紅利ETF漲幅近24%,是10只紅利基金中表現最好的。

同時,該基金今年份額增長近2倍,尤其是近期呈現加速上漲趨勢。該基金持倉結構也是以機構為主,去年底機構持倉比61%。

穩健人士更愛的「紅利+低波」組合

第二類港股紅利指數是經典的「紅利+低波」組合。

紅利策略的優點本就是波動相對較低,而低波動因子的加入使其波動率更低,「紅利+低波」的組合也因此受到不少資金青睞。

這在當前的港股紅利ETF規模上有明顯體現。

市面上的10只港股紅利ETF體量普遍不大,平均規模6.7億,而最大的是跟蹤標普港股通低波紅利指數的港股紅利指數ETF(513630.SH),規模達到18.7億,且該基金成立於去年底,足以可見資金對低波動性的偏好。

不過,在獲得更低波動率的同時,這種策略也會降低產品的進攻性。

從8只指數近6個月累計表現來看,走「紅利+低波」組合路線的兩只指數年化波動率在18%上下,低於其它指數,同時回報也是明顯落後其它指數。

目前港股紅利低波指數主要有兩只——標普港股通低波紅利指數(以下簡稱「標普低波」)、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指數(以下簡稱「恒生低波」),分別由標普公司和恒生指數公司編制。

編制方案上,兩只指數均是挑選過去一年股息率最高的75只股票,再從中挑選出50只波動率較低的股票作為成分股。

所以,從指數行業權重來看,標普低波和恒生低波差距並不大,第一大行業均為金融,不過恒生低波在工業和房地產上的權重占比更大。

(制圖:市值風雲APP;來源:ifind,標普道瓊斯指數網站)

跟蹤恒生低波的主要是恒生紅利低波ETF(513950.SH,QDII基金),規模僅3.7億,遠小於跟蹤標普低波的港股紅利ETF(513630.SH,18.7億)。

從業績表現來看,相對恒生低波而言,標普低波在短期及中長期區間裏,波動率更低,同時業績回報更好,無怪乎更多資金選擇跟蹤標普低波的港股紅利ETF。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底發行了一只跟蹤恒生低波的恒生紅利低波ETF(159545.SZ),在費率極度內卷的當下,這只基金綜合費率僅有0.2%。

「中特估」版港股紅利指數

第三類是港股央企紅利指數,這類指數今年來回報在21%上下,略低於第一類的高股息率指數,但要高於「紅利+低波」組合指數。

央企紅利指數包括恒生港股通中國央企紅利(以下簡稱「恒生央企」)和港股通央企紅利(以下簡稱「中證央企」),前者由恒生指數公司編制,後者是中證公司編制。

編制規則上,兩者均是選取過去三年連續分紅,且股息率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作為成分股,不同的是,恒生央企有40只,中證央企有50只。

具體來看,兩者合計有34只成分股重合,占到各自權重的8成上下,另外恒生央企特有成分股只有6只,主要涉及銅業、港口和地產,中證央企特有成分股則更為分散,主要是港口、地產和金融相關公司。

跟蹤恒生央企和中證央企的分別是港股通央企紅利ETF(513920.SH)、港股央企紅利ETF(513910.SH),走勢也是基本一致。

不過由於近期地產重磅政策頻發,地產板塊迎來爆發,跟蹤中證央企的港股央企紅利ETF(513910.SH)表現也稍強。

恒生央企和中證央企行業分布基本大同小異,金融、工業以及能源權重占比近八成,但中證央企在工業和房地產上占比更高。

長期來看,這類指數基金後續上漲邏輯除紅利策略外,還受央國企內在價值重估驅動。

紅利策略的風在A股吹得如火如荼,如今已經往南吹向了港股。

即使在2020-2023年的四年下行期間,這些紅利指數表現非常一般,但這並不妨礙今年來資金的大筆流入。

目前,港股紅利相關ETF體量偏小,但指數種類不少。

基本可以分為相對純粹的高股息指數、帶質素因子的高股息指數、「低波+紅利」組合的低波動指數,具備「中特估」性質的央企紅利指數。

其中,高股息指數在這輪行情中表現最好,紅利+低波則勝在波動小,央企紅利背後則有「中特估」加持。

各指數均有對應的場內基金,投資者完全可依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

不過,風雲君仍想提醒的是,近期港股市場已有不小漲幅,老鐵們不要盲目追高,可以繼續關註這些ETF,耐心等待更具性價比的好時機。

免責聲明: 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內容、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雲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