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民生有兩件事。
一件是房子,另一件是吃飯。一件人生大事,另一件是每一天的大事。
「買菜」,則是在吃飯問題下衍生了民生問題。
在2016年,馬老師提出了新零售後。零售市場就進入「野蠻生長」的時代。而在這之前,也就是2015年,生鮮零售則已進入「諸侯割據」的時代。
那一年,永輝還在以沃爾瑪和大潤發為目標。
那一年,也是一個瘋狂的時代,滴滴和快的合並,點評和美團合並,58和趕緊合並。
生鮮零售,也引來了新成員。
「前置倉」「店倉一體」的概念,席卷生鮮零售市場。每日優鮮,就是線上生鮮零售的「新勢力」。
這一年,每日優鮮拿到了5輪融資。騰訊更是全力押註,企圖在拍拍網失利的時代掰回一局。
之後的2年裏,如果你走在深圳的地鐵站,幾乎都是每日優鮮的廣告。
這也是每日優鮮的高光時刻。
隨後,盒馬、永輝、樸樸、蘇寧、京東等,都加入了「類前置倉」陣營。但隨著資本浪潮的褪去。
商業模式的bug也開始凸顯出來。
現在留下的,是收縮戰線的盒馬,屢改屢虧的永輝,止步不前的七鮮,賣身的大潤發,還有咬牙過日子的樸樸。
反應最慢的沃爾瑪,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其實,生鮮零售受資本追捧的原因,還是因為大零售市場足夠龐大。
比如大潤發的市場占有率差不多是15%,沃爾瑪的市場占有率是12%,永輝的市場占有率差不多是8%。
誰都想在這個賽道分一杯羹。
但是,前置倉的模式,本身有著財務模式的bug。就是無法覆蓋的履單成本(配送一單的成本)。
說白了,配送到家的模式,是有成本的。
毛利率本就不高的生鮮零售,加上「滿減」的納新補貼,再加上6-18元不等履單成本。
以2022年的市場來說,幾乎所有的商超,商品毛利都在下滑。
傳統成熟商超的綜合商品毛利大概在15%,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了100元的商品,毛利額在15元左右,要用來支付人力成本、器材折舊、營運費用等。
永輝最新開發的倉儲店,毛利率差不多在10%。
而線上生鮮,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增加「滿減」成本,還在增加「履單」成本。因此,線上生鮮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采用「合單」的模式來降低履單成本。
即透過配送員一次出單配送多單來分攤每一單的成本。
這時候,消費者和前置倉的矛盾就開始產生了。
「合單」受制於「訂單量」的密集度,也影響時間的有效性。這與過去前置倉在宣傳時所帶來的體驗產生了明顯的「降標」。而消費者在使用前置倉服務時,一般也比較傾向於應急性的購買,比如「酒水」和「生鮮」。
這兩大品類又因為「重量」和「新鮮」和配送時效產生了沖突。
其實,前置倉本著服務的邏輯,本就有超過線下門店的營運成本,卻以低於市場成本的模式執行著,一旦資本補貼的邏輯時效。也就代表著這個模式的終結。
這不是針對誰,換誰都一樣。
而每日優鮮在2021年,拖著最後一口氣完成了上市。
在我看來,這就是資本拖著「滿目玲瑯」的每日優鮮,完成了一次「拜堂」。
很遺憾,上市不能重構商業模式。
即便從管理上不斷在最佳化,不過是一個成本向另外一個成本的轉移。
2021年,我和每日的CEO孫原有過一面之緣。
那時候,每日優鮮內部都在籌劃上市事宜,一面和各地政府溝通「新農改超」業務。類似於早年的永輝「農改超」,現在福州的「中渼市集」。
這些生鮮新零售,每一個都在強調自己修煉內功。
卻都在學習各種花招。
都在說專註,卻都在玩概念。
這兩年,拿了部份城市「保供」牌照的每日,終究還是倒在了黎明前。
想擁抱生鮮的徐正,再次迎來他的艱苦歲月。
一個生下來就有BUG的「商業模式」,根本無法扛過煎熬的歲月。
每日優鮮說,他們只是在調整業務。
但這,誰又關心呢?人們只會關心。
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
我只能說,艱難時刻,動作越多,死得越快。等待救援機會,才是最優解。
我只是遺憾,每日的模式,相比於其它前置倉,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
現在,和每日優鮮一同出道的拼夕夕。
還潤著。
了解更多,關註公眾號:太子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