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為什麽總感覺唐朝及以前政府很有錢,但是宋朝、明朝、清朝政府卻很窮,幹什麽都國庫空虛,連仗都打不起?

2018-01-18財經

答案裏沒有從經濟角度回答的啊,嘗試回答一下。

btw,不討論貨幣制度變遷地談財政收入都是耍流氓。

題主問的是政府有沒有錢,國庫空不空虛。所以我們從財政、政府支出、貨幣角度來考慮。

首先,涉及軍事不得不提府兵制的作用。府兵制寓兵於農,耕戰結合,府兵享有授田待遇,但不納租調。實行這種兵制在農耕社會既可以保證兵源又減輕了國家的軍費支出。但是這種制度隨著「均田制」被破壞也就日漸衰落了,進而采用了募兵制,致使政府軍費大增。

其次,均田制的實行和農耕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使得中國的農業技術水平提高,畝產提高;另一方面促進了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就是說隋唐時期的中國處於上升階段,稅基不斷擴大。(這裏一時期上升了多少,和宋代相比如何因為缺少數據都沒有辦法做出一個量化的估計,只能限於語言描述)

再次,隋唐的貨幣制度有了新的發展。唐高祖在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廢除五銖錢,開始了銅鑄錢的一個重要時期,此後唐代銅鐵錢和絹帛食物貨幣同時流通,但是二者的比例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範圍內。

最後,在制度方面唐朝是一個中央政權決策機制空前完善化的朝代。度支司在根據「量入制出」的原則編制下一年度的支出預算時也有一套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預計程式。按照唐令的規定,各級軍政部門最遲必須在每年八月上旬將本部門下一年度的開支預計申報到度支。這種預計在出土的吐魯番文書【儀鳳三年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殘卷中稱為「八月都帳」,文書中尚可看到的上報「八月都帳」的部門有諸監牧、諸王任都督刺史、長安和洛陽諸司、秦夏原鹽嵐等州諸監等。例如,其中說:「兩京諸司雜折睬……諸每年應支料物,各令本司長官詳審約當[年]口口,預定來年應須雜折色數……每年八月上旬申到支度、金部。」

再看宋元時期。

首先,宋朝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商業的發展為國家提供了廣闊的稅基,因而宋代的財政收入規模不斷擴大,征稅的稅收種類征收實物的門類急劇膨脹,而其財政支出的規模比財政收入規模的增長的速度還快。宋代財政支出有「三多」:官俸多、軍費多、歲幣多,支出不能減就只能開源,也就帶來宋代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其中商稅的增加尤為顯著。

宋代的官俸最為優厚,高於唐代;且官僚機構龐大,造成了沈重的財政負擔。宋哲宗(1086年)官俸支出是2400萬緡而財政收入僅2200萬緡。元代低俸祿重賞賜,但是厚重的賞賜也成為了濫費之首。

其次,來看貨幣方面,宋、金、元至明初是一種錢鈔流通制度。宋朝從1024年正式發行交子起,歷經錢引、關子、會子等各種名目的紙幣,到南宋滅亡止,有250多年的歷史。因為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紙幣的發行,因此紙幣總是引起高通脹和惡性通脹。南宋前後至少共發行紙幣20界,即20次,每次都會嚴重貶值,最後幾次是惡性通脹。金朝自1154年發行交鈔,到1234年金滅亡,也發行紙幣80年,結果也是惡性通脹。紙幣雖然是金人幣制中最重要的貨幣,但金人的幣制是錢、銀、紙幣三者兼行,是漢武帝以來第一次以銀為貨幣,紙幣貶值對百姓的傷害和白銀的穩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對於中國以後的用銀影響很大。元朝從1236年開始仿行紙幣,至1368年元代滅亡,有130多年的紙幣發行史,最終的結果是同樣的。明洪武八年(1375)政府發行「大明通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前朝的紙幣危害記憶猶新,明朝初中期的寶鈔貶值更添了新的卻與歷史雷同的教訓。明廷於1436年「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一條鞭法規定賦稅各項皆用銀折納,是白銀確立本位貨幣地位的標誌。這一時期不斷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也對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最後是明清時期。

明代的財政狀況一直是史學關註的焦點。黃仁宇先生曾經提出過明清以降一直是「洪武型財政」,即「簡言之,為缺乏眼光,無想像力。一味節省,以農村內的經濟為主,只註重原始式的生產,忽視供應行銷以及質素上的增進。」「一、明代財政稅收管理是一種放大了的農業自然經濟管理方式,它和現代管理不可同日而語,其內向、落伍到了讓人看不懂的程度」;「二、明代的平均稅負和絕對稅額並不算高,但民間百姓卻感受不到稅輕的好處,因為稅外的費重、役重」;「三、明代的財政稅收政策設計是保守的、內向的,重農抑商,只能節流,不能開源,近代中國之落後,由此肇始」;「四、明代財稅政策設計的著眼點和歸宿,都在於竭力鞏固中央集權制的政權,如此它的設計就會與經濟規律相悖,它的管理也就表現出誌大才疏的力不從心的狀態」

近年來隨著對於明代賦役與財政改革的實證研究,特別是對【萬歷會計錄】整理與研究的結論,可以看出,「洪武型財政」說不僅受到西方中心論史觀的影響,而且忽視了明朝中央大型財政數據文獻的利用。明朝的「一條鞭法」改革是明代財政從實物向貨幣的全面轉型,標誌著現代貨幣財政的開端。彼時中國由傳統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轉型,晚明處於國家轉型的過渡期。以白銀為統一計量單位計算明代的財政數額,發現16世紀末明朝財政總收入的貨幣化比例達到41.93%,而財政總支出的貨幣化比例卻達到49.41%。朝廷增加白銀貨幣收入迫在眉睫,改革必須加速進行,明朝財政正在經歷劇烈的震蕩,正在走向貨幣財政的目標。這是中國古代史上亙古未有的重大轉折,當時挑戰與機遇並存,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由於賦役—財政改革的變化巨大,明朝向貨幣財政轉型的步伐邁得過快,國家與社會問題重重,矛盾叢集,激烈沖突難以避免,最後結合多種因素的社會矛盾爆發,傾覆了明王朝。

當然以上只是基於貨幣主義的一種觀點,對於明朝的財政問題也有別的理解。

明清時期財政支出上占比最大的是皇室支出、軍費和官俸。

明清時期的皇室費用、官俸支出遠超前朝(不考慮幣值波動)。

此外,明初實行屯田制,軍費用屯田收入供給,明中葉後屯田已廢,軍費劇增。清代軍費根據其基本用途可分為常額軍費與戰時軍費兩大類。平常時期的常額軍費除包括了各直省「兵恫馬乾」的開銷之外,還有制造兵器、火藥之費,軍費工程與修造營房之費,騾站工食轉輸之費,武職養廉與紅白事例之費。據作者考證,以「兵晌馬乾」為主的常額軍費支出,約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七十。可以發現清代的常額軍費支出所占比例就比前朝高,換言之財政支出上軍費支出的相對增加就極大。

加之清朝有嚴重的賦稅欠征問題,清代嘉慶以降,錢糧緩征頻率與數額逐漸增多,且出現了連年展緩的現象,由此引發了嚴重的錢糧積欠問題。道光中後期,緩征與積欠問題已不可遏制地每況愈下,歷屆普免積欠數額節節攀升。直至清末,該問題依然嚴重。歷屆普免積欠過後,積欠復周期性漸積成巨,且各省舊欠征還數額十分低。錢糧緩征與積欠問題已然成為清中後期財政肌體上不可切除的毒瘤。

參考文獻:

[1]杜恂誠,李晉.白銀進出口與明清貨幣制度演變[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03):5-22.

[2]高壽仙.整理解讀明代財政數據應註意的幾個問題——以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為例[J].史學月刊,2015(02):123-132.

[3]萬明.16世紀明代財政史的重新檢討——評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J].史學月刊,2014(10):116-130.

[4]李光偉.嘉慶以降錢糧緩征與積欠之衍生——基於宏觀角度的分析[J].清史研究,2013(03):38-53.

[5]王海明.清鹹同時期的軍費奏銷展限問題[J].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13,32(07):47-50.

[6]楊國安.制度與經濟:清代的財政政策與社會經濟——【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述評[J].江漢論壇,2009(01):90-98.

[7]陳鋒.清代財政支出政策與支出結構的變動[J].江漢論壇,2000(05):60-70.

[8]陳鋒.清代的錢糧征解與吏治[J].社會科學輯刊,1997(03):99-104.

[9]陳明光.中國財政史上何時建立「國家預算」[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1):83-88.

[10]陳樺.一項填補空白的清史研究——【清代軍費研究】評介[J].清史研究,1992(03):111-113.

[11] 齊海鵬, 孫文學, 張軍. 中國財政史.第3版[M].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12]曹欽白.洪武型財政的歷史剖面——介紹美籍華人黃仁宇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J].稅收與社會,2002(0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