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沒戲。
因為本朝的所有所謂高科技、新模式,本質上全部是面向占比最大的中低端需求群體的日常消費;也就是說都嚴重依賴於某種消費行為的必需性、高頻次和低單價。甚至透過宏觀政策,將「必需性」演化為「強制性」。
所以「性價比」最高的推廣方式,就是特色環境下所謂的「互聯網模式」:
疊加硬件「增設」某種使用場景->號稱在這個行業取得了「突破性技術變革」->前期使用單品類、爆品或結合「預售制」,以盡可能低的生產成本和供應鏈風險,配合「互聯網行銷」迅速擴大「使用者基數」->賺取超額利潤後,進行量產->在產品各方面表現完全穩定之前,即進入價格戰減少競爭對手。
但所有的消費,不管是技術驅動的高附加值類產品,還是基礎性生活資料,都必須建立在收入預期和社會分配機制的基礎上。拋開社會現實問題,空談「理論規模」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本朝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國土面積大國,應該大力發展中短途的公共交通來滿足日常出行需求。但所謂的高鐵路線至今還無法做到每3分鐘間隔的穩定執行;而貨物的運力就更不用說了,至今無法大規模解決「零擔貨物」的物流問題,而且成本極高,極大限制了私營經濟的發展。雖然被設計向「運人」為主,但又沒有側重「通勤化」,只充當了「勞動人口大規模季節性輸送和轉運」的工具。
![](https://img.jasve.com/2024-5/9fe459afacd98c10a179b4779d822af2.webp)
根本問題還是在樞紐設計、路線數量和規劃、甚至整體的設計理念和出發點上。
而所謂的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所能描述的場景,僅僅是市區部份區域的「娛樂性」飛行或所謂投送快遞。可想而知真這麽幹的話會造成相關消費成本多大的提高,無疑是資源的浪費。
宏觀上不科學、使用場景極度沒有市場基礎。這還沒說安全性、空域管制和危險性等問題。
這次「全面放行」特斯拉的FSD,對國內一直在鼓吹「智能化駕駛」的新能源車品牌和「造車新勢力」們,絕對是一件壞事。一旦特斯拉的FSD度過必定是非常痛苦的推廣前期,開始穩定營運,那國產新能源的「價格內卷」必將更加扭曲。
沒有套用場景、沒有核心技術、關鍵是沒有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談何「低空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