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汽車行業,說一下我的感受吧。其實從去年開始,裁員潮就已經來臨了,只不過今年加入裁員的車企越來越多了。
現在整個汽車大環境不好,銷量好的就那麽幾家,比亞迪,理想,問界,小米,市場的份額大部份都被他們吃了,真是應了二八原則,20%的車企吃掉了80%的份額,剩下的車企只能撿別人吃剩下的。
吃不飽的車企,產能都嚴重過剩,尤其是傳統合資的燃油車。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少,庫存越來越多,庫存多意味著虧損多,打折降價是唯一的出路,所有的燃油車都在降價。
最慘的是今年剛換代的燃油車,兩三年前立的項,今年上市,現在整個汽車市場的降價潮打亂了所有,什麽改款換代,都不好使,降價是唯一的出路,那些大改款的車型,到頭來幾乎都得虧錢。
整個汽車圈內卷嚴重,主機廠沒有利潤,然後就想辦法壓榨供應商,逼著供應商降價,如果主機廠的車有銷量,那麽供應商大概率會配合降價的,如果沒有太多銷量,想讓供應商給你降價,就別想了。
接受降價的供應商也要活著,也要利潤,主機廠也要利潤,車價那麽便宜,那麽利潤從哪裏來?做不了開源,那就節流唄。
同時,評估再做的所有專案,上市後到底能不能賺錢,其實很多專案上市後都賣不好的,都得虧損,那就長痛不如短痛,直接把專案砍了。
專案沒了,企業又把矛頭指向了員工,停止社招,停止校招,最佳化崗位,能合並的崗位就合並。工作能讓一個人做就讓一個人,起碼節省人力成本。
取消加班費,取消額外的福利待遇。員工的合約要是到期了,能不續簽的就不續簽。
如果員工實在太多,那就向政府申報,開始大規模裁員。裁員就是真麽來的。被裁的再找工作也難啊,整個市場環境不好,招人的企業自然也少。
供應商也是這樣,主機廠把專案都取消了,供應商也沒業務了,但是員工還剩很多,該砍的就砍,先活下來,減少虧損。
就這樣一環一環的惡性迴圈。到頭來,誰來買單?
當然是消費者,在如此內卷的環境下,大家都把降成本作為公司的頭號目標,在這樣的環境下,能造出來好車?你們自己想,造出來的車,能開幾年?
最近,某頭部企業傳出來的大幹100天,896工作模式,員工在這種環境下,能做好工作?你以為這是個例,國內自主企業幾乎都是這麽幹的,只不過沒爆出來而已,還有錢給到位了,員工也不好說什麽?
現在的汽車釋出會,不吹幾項世界第一,都對不起開的釋出會,反正釋出會不是廣告宣傳,講唄,反正也沒幾個人懂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