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傳出的資訊越來越多,可以發現這事一開始歐盟可能還是只想占便宜,但後面就不是奔著商業共贏來談的,而純粹是奔著歐洲大西洋勢力贏三次來的(既拿到中國投資和技術,又不給中國車企管理權,第三贏最後說)。
比如9月19日最後一輪,是中國商務部一把手和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主持的,級別是很高,但歐盟只開自己的條件,完全沒有談的意思。
按照隨行的中國機電商會披露,其按照歐盟要求協調12家中國車企提出價格承諾方案。且「該方案充分考慮了本案特點和歐委會以往承諾實踐,關註歐方訴求,完全具有合規性,並符合歐方提出的與征稅同等效力、可執行和可監管的要求,同時展現了最大限度的靈活性。」
但「歐方既未與中方進行深入溝通,也不給出任何具體對案,而是直接拒絕了中方建議。」
歐盟從去年到7月的謹慎,到如今的狂傲,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貿易回擊遠遠不足,至今只針對豬肉紅酒和乳制品進行威脅。這三樣雖然金額目前和電動車貿易差不多,但在成長性和就業帶動方面完全與電動車產業沒法比。
這種自己不提出對等報復措施的操作,很容易歐盟理解為「中國在中美對抗中更需要歐洲」,所以「讓中國讓出更多經濟利益換取中歐關系不變」是可能的。
既然給了歐盟「撈一筆」的念想,那就必須付出更多時間甚至更大代價才能談出原來的條件。
好在中國車企在這一輪進入歐洲時,大都已經按照歐盟會加稅40%做了定價上的準備,還能對付過去,等到下一次加稅才有大影響。歐洲自己算的漲是50%,既關稅加到50%才能打斷中國車企出口歐盟的計劃。
只不過大眾,雷諾等在中國生產的若幹子品牌受影響就大了。
而且這還只是收拾大眾等歐洲車企的一步而已,歐盟今年新車銷售平均排放上限降至每公裏 93.6 克二氧化碳 (g/km),較 2021 年 110.1 克/公裏的基準減少了 15%。按照雷諾的測算,歐洲車企今年光環保罰款就要交150億歐元。明年電動車比例不上升,那罰款還要更高。所以大眾等車企帶頭開始大裁員了。
上面俺不是說歐洲大西洋主義者這不是三贏嗎?這就是第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