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12/9cd7360191e2692c32c048a90119c7dc.webp)
經營不善的車企已經倒在了2024年的寒冬裏,有良心的車企在2025將備受考驗。
在一家零部件企業工作多年的艾瑞克(化名)最近非常煩悶,因為他所在的專案組今年接到了車企「降本」的要求,對方態度強硬,聲稱「如果不降價,我們就去找別的供應商。」無奈之下,艾瑞克的專案組決定把之前一直用的40多元一片的車規級芯片,換成另一款稍次一點的品牌,芯片成本立馬減半。
該類別芯片在新能源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上都有運用。「對功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芯片品質不一樣了,時間長了會有什麽影響,沒人說得準。」艾瑞克無奈地表示,「我們還算有良心的,換一個方案還是會用車規級芯片。據我了解,有些車企只在出口的新車上用車規級芯片,國內賣的車根本不用,這樣下來,一輛車就能節省出不少成本......」這兩年來,艾瑞克時常感慨,做汽車零部件的朋友都破防了。「都在卷成本,利潤被壓縮到極致。」
![](https://img.jasve.com/2024-12/2b08586bf9d5d9d2a594cf19a11509f7.webp)
自2024年7月到現在,主管部門三次提及要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可車市價格戰似乎沒有終結的跡象。甚至有很多車企大佬將2025年看作是決戰之年。或者換句話說,還能不能留在牌桌上,就看2025年了。
2025年,車企會使出什麽樣的招數留在牌桌上,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底牌。可以遇見的是,20萬乃15元以下的市場,將進入更殘酷的廝殺。對於買車的人來說,就更需要看仔細了。因為,說不好哪家車企會像極越一樣突然停擺。
考驗車企的良心
「車規級芯片並不是法規強制要求實用,而且用便宜芯片替代也能實作一樣的功能,只不過,失效率和不穩定性會大幅提升。」艾瑞克解釋道,通俗來說就是,買車後一年兩年可能看不出差別,三年五年後,故障就會顯現出來。
而一輛車有上萬個零部件,芯片的減配只是其中一個縮影。「好在我這個專案不屬於安全性部件,要不然,真的是跟良心做鬥爭。」艾瑞克嘆氣道,消費者樂見的新車價格越來越便宜,背後都是無數個「流血」的供應商。
有很多車企高管在公開場合,將新能源車價格下降歸結為電池成本的下降。一位國內電池廠商的工程師透露,雖然電池原材料的價格在不斷下探,但更多時候,成本的下降是人為因素。他舉例道,現在充電技術已經從200V升級到了800V,但是連線件幾乎沒有過去的鍍金導體了,能用鍍錫導體的就不錯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電壓更高了,連線件效能更差了,以後電池就只能整包報廢了。如此種種,最後成本會被轉嫁到消費端。」
![](https://img.jasve.com/2024-12/41b4742a82fe39e7680b72c55d2720b3.webp)
如此之類的種種,都是消費者在選車和買車的時候感知不到的,因為它既不直接影響效能,也不影響操控。甚至因為成本的降低,消費者能用更少的錢買到更高的配置。對於車企來說,靠對成本的壓縮,拉低售價提高競爭力,從而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沒良心的企業樂此不疲,有良心的企業為了生存只能被迫加入,最終殊途同歸。
我們能預見,2025年,缺乏成本控制能力的車企將進一步被淘汰。比亞迪有7.98萬元的秦PLUS,吉利就準備推兩款8萬元以內混動車型接招。不難設想,如果第三家車企,不管是合資還是自主,同級混動新車還賣到10萬元以上,基本相當於主動放棄了這一細分市場。
沒有強智駕的車不好賣了
4個月前,起售價11.98萬元的小鵬MONA M03正式上市,讓小鵬躋身月銷2萬輛的俱樂部。小鵬MONA M03的成功印證了「低價+AI」在消費市場是多麽大的殺器。在這之前,起售價15.99萬元的深藍S07,搭載華為的乾崑智駕ADS SE,率先將華為的高階智能駕駛帶到20萬以內。
2024年買到的新車,高配已經可以實作追求L2++++自動駕駛的功能,等到了2025年,同樣的價格消費者將享受到更高的配置。或者,同樣的配置將下放到價格更低的車型上。
正如何小鵬說,沒有強自動駕駛能力的汽車都開始難賣了。到了2025年,如果一家車企還無法把高階智能駕駛帶到15萬級別的車型上,可能意味著要告別主流市場。
![](https://img.jasve.com/2024-12/a521ad00f09ec7fd85d378328fbf7dfd.webp)
對於燃油車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以上汽大眾為例,主力燃油車型,途觀L Pro、帕薩特 Pro均搭載了大疆車載深度合作的高階智駕方案,並且在消費市場推廣「油電同智」的理念。可見對於消費者來說,不管選擇購買哪種動力形式,智能化已經成為重要的購車參考項。
![](https://img.jasve.com/2024-12/ff27a075fed6e92e21d0f476c7617695.webp)
把高階智駕普及到更低價格的更多車型上,已經成為明顯的趨勢。路咖汽車前不久獨家報道了,上汽旗下的新能源品牌飛凡汽車,計劃用華為方案重新開機內部代號為ES37的新車專案。這款命名為飛凡RC7的中型純電SUV在今年5月公布了申報資訊,這款中型純電SUV,在搭載華為方案後,為避免與其他上汽子品牌車型定位沖突,售價大概率會在15-20萬區間。
甚至還有像比亞迪這樣的激進派,要把L2帶到10萬以內的車型......種種跡象與趨勢都表明,在智能化上不管是堅持自研還是尋找外援,如果一家車企不能把高階智能駕駛帶到主流價格區間,它在2025年會舉步維艱。
2025,產品定義為王
沒倒下的車企都是相似的,倒下的車企各有各的不幸。
僅2024年這一年,前後就有高合、哪咤、極越暴雷,他們或停擺或出局或前途不明,讓人惋惜的是,哪咤汽車曾經還進入過新勢力銷量排名的前三名。
俗話說,沒有賣不出去的車,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從失敗的案例身上,幾乎都能發現價格定位、產品定義的失誤。
極越的夏一平曾評價,能與極越07對標的是特斯拉沒有造出來的Model 5。他形容為「全面的創新」,而這種創新也違背了傳統的用車習慣,比如,按鍵式開門設計,按鍵式轉向燈,甚至取消了換擋撥桿。因此也招來吐槽,有業內人士評價「像不懂汽車工程的人攢出來的車。」
![](https://img.jasve.com/2024-12/0533bab8153282492842159185b953a6.webp)
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借助華為之手,重新定義下一代產品。
前不久,廣汽與華為官宣合作,將聯手打造一個新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除了采用華為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之外,雙方還將在產品定義之處深化合作。近期也有訊息傳出,飛凡與華為的合作模式中,華為重點幫上汽做主流車型的產品定義和行銷。
![](https://img.jasve.com/2024-12/62280d5f4e726d90d4649a5dbe09c5de.webp)
當然,車企做產品定義並不是非華為不可,只不過,鴻蒙智行模式的成功,印證了華為在這方面的能力。最近,阿維塔宣布與華為的合作模式又HI升級為HI PLUS,雙方在品牌、技術、產品、渠道、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入。
就像高階智駕,有能力的車企堅持自研,能力欠缺的引入外部供應商。在激烈的競爭中,結果比過程更重要。消費者只關註,最終推向市場的是什麽樣的產品。就像倒下的高合與極越一樣,市場沒有耐心去等待一個新品牌成長壯大,因為,可以選的實在是太多了。
寫在最後:
2025年,國內車市大概率依然逃不過「內卷」,有良心的汽車從業者,依然會面臨「底線」與「生存」之間拉扯的煎熬。這種情緒的蔓延,並不是一個好的訊號。「我經常與一線員工打交道,如果他們對於企業沒有認同感,一定會在生產線上制造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一位來自合資車企的資深工程師透露。
比起「極越之後誰會在2025年倒下」,更值得外界關註的是,中國汽車如何進入正常的優勝劣汰,而不是內卷式惡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