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問界M9,其實我寫過很多次回答了。
論產品,問界M9無愧於「科技旗艦」的名號,產品力幾乎是全方位的強;
論銷量,這款車是50萬以上不區分動力形式的銷量第一,堪稱國內汽車工業的歷史性突破;
論影響,原本BBA牢牢把控的50萬級豪華市場迎來全面挑戰,問界M9在50萬價格段大規模出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新時代豪車價格錨定 」的作用;
在這樣的成績面前,我尋思著總歸是沒得黑或者黑不動了吧?
結果上知乎一看,某些人揪著「大定」的數據口徑開噴,反復渲染「數據造假」、「雙標」。
如此顛倒黑白的回答,輕輕松松拿幾百贊,我真是服了……
既然如此,那我把話說清楚,先說結論:
1、在小米下場造車之前,各家造車新勢力的「大定」數據普遍轉化率極高,統計和宣傳大定數據是行業慣例;
2、迄今為止鴻蒙智行官方公布的大定數據均屬於鎖單數據,最終交付會有一段時間延遲,但都能和後續交付量和銷量數據對應上;
3、小米下場造車後,「大定」曾經設定了超長的猶豫期, 小米的「大定」實際對標的應該是小定,小米的「鎖單」大致對應其他廠商的大定。
4、專業數據統計從業者在被短暫幹懵後,後續統計小米一般都統計「鎖單」數據,小米官方也時常宣傳鎖單數據(本質上跟鴻蒙智行宣傳大定並無區別),到底是誰在雙標?
1、在小米下場造車之前,各家造車新勢力的「大定」數據普遍轉化率極高,統計和宣傳大定數據是行業慣例;
以前回答中,我曾簡單科普過新能源汽車的行業慣例:
一般而言,如今新勢力車企普遍都有大定和小定。
行業普遍做法是,車主下的意向金隨時可退,一般被稱為小定。
這一步其實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有些車正式上市之前就可以下意向金,無需經過選配置這一步,上市後才是選配置下小定。
而使用者釘選配置後,經過較短的猶豫期(一般最多1~3天)就會開啟排產, 鎖單的定金不可退,一般被稱為大定。
一般而言,大定的定金不退App都會反復提醒,有部份車企甚至必須在銷售指引下完成操作,因此消費者對大定一般有較為明確的認知。
在部份造車新勢力開始引入「大定猶豫期」之前,全行業公開的「大定」成績,普遍指的是釘選訂單後的數據。
鎖單訂金就不退了,後續一般要麽放棄定金,要麽付款提車。
稍微想想就明白,誰會啥事不幹白扔幾千塊錢啊?
所以正常而言,大定訂單轉化率極高(普遍在90%以上)。
除極少數交付周期太長的特殊情況外,大定數據基本可以視作未來真實銷量。
大定數據含金量普遍很高,這也是行業普遍關註大定數據的核心原因。
綜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智能電動車行業統計和宣傳大定可以說是行業慣例。
正因為大定的含金量受到行業普遍認可,導致各家都非常關註大定數據。
一些專業統計大定數據的從業者(比如孫少軍),他們定期公開的數據甚至受到各家車企的關註和跟蹤。
2、迄今為止鴻蒙智行官方公布的大定數據均屬於鎖單數據,最終交付會有一段時間延遲,但都能和後續交付量和銷量數據對應上;
各路PTSD「樹靶自打」,攻擊鴻蒙智行數據不實虛假宣傳,在知乎乃至全網都有。
知乎上僅僅我本人親眼目睹的高熱度問題就有好幾次,我也寫過回答反駁。
事實是,迄今為止鴻蒙智行品牌(包括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從未混淆「大定」與「小定」的行業慣用稱謂。
這方面稍微翻翻就知道,官方海報/微博等文字資訊寫的很清楚。
訂單是訂單,大定是大定。
凡是官方公布的大定數據,後續銷量基本都能對應上。
就以問界M9為例,懂車帝甚至參照過統計出來的大定數據和交付數據圖表:
可以看到,交付量數據爬坡相比大定有時間延遲,但兩者的對應關系一目了然。
一旦產能爬坡完成,兩者後續連斜率變化都近乎完全一致。
哪怕只看已完成交付的最終銷量,去年問界M9銷量大致也是17~18萬之間,仍然是妥妥的高端銷量第一。
3、小米下場造車後,「大定」曾經設定了超長的猶豫期,小米的「大定」實際對標的應該是小定,小米的「鎖單」大致對應其他廠商的大定。
上文已經提到了小米造車前各廠商的通用做法,但後續情況出現了一定變化。
小米su7釋出後的做法是,使用者選擇配置下定後,猶豫期長達7天(168小時)。
釘選配置之前,小米su7的「大定」隨時可退,官方公布的「大定數據」也是未鎖單的大定訂單。
所以小米的「大定」,實際對標的應該是小定。
小米的「鎖單」,實際上才大致對應一般意義上的大定。
小米的這種「重新定義大定」,在當時甚至一度造成了小範圍的混亂。
比如孫少軍等專業統計數據的從業者,一度就被「重新定義大定」搞懵了;
又比如有部份消費者沒有了解清楚,小米App一開始提示也不清晰,造成了部份使用者誤鎖單,甚至引發了部份消費者投訴;
後續小米緊急修改並補充了相關提示,並且針對誤操作的使用者也設定了鎖單定金退還。
如果要說「字研」,到底是誰有別於全行業率先「字研」數據?
4、專業數據統計從業者在被短暫幹懵後,後續統計小米一般都統計「鎖單」數據,小米官方也時常宣傳鎖單數據(本質上跟鴻蒙智行宣傳大定並無區別),到底是誰在雙標?
我覺得最可笑的是,這幫人反復渲染「為何不宣傳實際交付銷量」,攻擊別人「雙標」。
然而當初小米su7產能受限,連續四周實際交付下滑的時候,我明確寫回答:
就我個人觀點,小米su7已經取得了極其驚人的市場成績。小米su7釋出熱度爆炸就已經很厲害了,更難的是後續長達一個多月的熱度持續不減。
小米官宣鎖單突破10萬大關,孫少軍等市場資訊基本印證了這一點,小米su7今年的預期產能已經全部訂出去了。
所謂「連續數周銷量下滑」,本質上我認為是短期產能和交付跟不上。
(早期創世版至少有部份是提前生產的,產線擴產需要時間,這可能是短期銷量反而下滑的主要原因)
後續小米工作的重中之重,肯定是拉產能和保交付, 否則大定訂單如果等車時間太長也可能流失 。
小米的產線本身自動化水平就很不錯,產能爬坡的時間我認為不會太長。
甚至不排除當前小米的交付下滑,就是為了後續憋一波大的。
所以我認為,後續小米如果有想法, 甚至可以考慮把月銷拉爆到兩萬甚至三萬,形成更強的標桿效應 。
月銷破兩萬的成績可能還不足以超越問界和理想,但躋身造車新勢力三四名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且單車銷量(尤其是運動轎車)形成的話題度極高,屆時可能又是一波熱度爆殺。
現在看,小米後續的鎖單和交付是否基本印證了我當時的判斷?
更進一步說,由於實際上牌等等有延遲,各家一般都傾向於公開大定/鎖單數據。
甚至就連小米自己,自家官方賬號和高管都屢次宣傳「鎖單」數據,這些在互聯網上都有記錄。
包括雷總、盧偉冰等人都不止一次發微博強調鎖單數據,截圖我就不貼了,免得又成了「掛人」、「不友善」。
知乎上也是,前陣子小米su7周鎖單破萬,知乎討論熱度極高,前排回答一片贊譽:
在這個問題下嘲諷攻擊「上市一年還在宣傳大定」、「為啥不說最終銷量」的人,能不能以同樣的力度嘲諷友商?
顛倒黑白,雙重標準,倒打一耙……我只能說某些人玩的真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