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終於落地。日前,歐盟委員會公布了針對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新的關稅政策。
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的臨時關稅水平,擬在目前的關稅基礎上,征收17.4%至38.1%不等的額外臨時反補貼稅。
由於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龐大多樣,歐盟委員會甚至還在不少汽車公司和集團歸屬問題上出了紕漏,鬧了笑話。但最終在被調查的55家中國汽車公司中,歐盟委員會並沒有對所有的廠商進行一致政策,在公告中,它們被列舉為幾類——
有三個被公布的主要廠商:比亞迪( 17.4% ),吉利( 20% ),以及上汽集團( 38.1% )——三家為參與抽樣調查的企業。
對於其他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企業,額外臨時關稅水平定為21%。
沒有配合調查的企業,額外臨時關稅水平最高至38.1%。
此前,歐盟委員會一直執行著10%的關稅政策。也就是說,加上本次新的反補貼稅,意味著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登陸歐洲的話,未來將要付出27.4%到最高48.1%的稅率。
最高額外稅率雖然超出預期,對於比亞迪來說竟也算利好——一是最低的稅率水平,二是盡管比亞迪額外關稅加征17.4%,但對比Atto 3這樣的產品(歐洲售價在4萬歐元左右),還是有著不錯的利潤空間。
以至於,在歐盟委員會宣布完訊息後,比亞迪股價還大漲了一波——這被認為是利空出盡,開啟了其在歐洲廣闊的市場空間。
歐盟委員會談到了「為什麽采用了不同額外稅費」——根據公告的說法,除去調查本身也考慮了廠商對於此次調查的配合程度。
但幾家被抽查的車企有其代表性。至少從2024年1-4月的歐洲市場數據來看,超過萬輛水平的汽車品牌只有兩個——上汽名爵MG在歐洲市場銷售了7.56萬輛,比亞迪銷售了1.04萬輛。加征額外關稅在中間水平的吉利集團,旗下銷售最多的品牌領克也有2300輛左右。
結果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這幾家被主要調查廠商的不同——BYD雖然在歐洲已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但執行著本次調查最低的額外稅率。而以國有集團為代表的上汽集團,旗下名爵一直被認為是歐洲最熱銷最成功的汽車品牌,它因其英國血統被廣泛熟知,但歐盟也絕不手軟,執行著本次調查最高的額外稅率。
前者強調自研自產,汽車產業鏈條參與程度最多,估計在此次調查中被認可的接受補貼程度最少。
後者在歐洲銷量很大,直接給你加稅最多。
這也算是歐洲市場的偏見了。
但歐盟委員會的調查,似乎也給汽車廠商們提了一個醒:如果想要獲得海外市場的成功,中國汽車廠商們究竟需要走出一條什麽樣的出海之路。
在很多從事出海業務的汽車人士看來,單一汽車產品的合作出海不是長久之計,最終都需要中國汽車企業長期紮根海外本土,從零到一建立品牌認知,輸出技術品牌文化,不停遊走在當地民眾和文化之間,甚至是與當地的政治經濟融合,這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比亞迪已經開啟了一系列的動作:加強在歐洲市場本地化的攻勢,運貨、建廠、品牌齊發。
去年12月,比亞迪宣布在匈牙利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幫助當地構建綠色「生態圈」,創造本地合作共贏的基礎。今年1月,比亞迪正式宣布成為2024歐洲杯官方出行合作夥伴,拓展其海外品牌戰略。
比亞迪旗下Atto 3以及Seal等車型雖然已經由比亞迪自有滾裝船從中國出口到歐洲,但比亞迪仍然在加強在歐洲本地工廠的進度——目前已經在匈牙利建立了一家乘用車組裝廠,在此之前在匈牙利還擁有一家巴士組裝廠。而最近一段時間,比亞迪也正在考慮在歐洲其他地方建立第二家工廠。
奇瑞最近也宣布,作為與西班牙電動汽車公司EV Motors合資的一部份,將在巴塞隆拿附近開設一家工廠。一些其他歐洲國家也表示希望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到來,他們希望這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加強供應鏈水平。
尤其在歐洲,汽車產業一直是當地經濟、民生和文化聯系的產物。想要融入本地市場,就要從這樣的源頭開始。
把時間倒回幾十年之前,這其實也是很多全球車企走過的道路:挺過沖突,尋找價值,實作新一輪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