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中國「嚇壞」福特CEO!靠誰才能「續命」?

2024-09-30汽車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如果票選2024年全球新能源的幾大關鍵詞,「關稅」二字必有一席之地。

除去眾所關註的歐盟加征關稅之外,美國、加拿大也對中國電動車舉起了關稅大棒,稅率更是 高達100%:

哪怕中國汽車目前在美、加兩國的銷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並不妨礙 美國車企對中國車企燃起了熊熊的警惕之心

這不, 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 就借助職務之便來中國考察了一圈,回國就對同僚們發出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語: 對福特來講,中國電動車「已經成了生存威脅」!

並且他還強烈呼籲公司, 「按照中國標準執行,將是最重要的優先事項。」

啊這……什麽「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時代演繹啊。

那麽,福特汽車CEO到底何出此言?他的中國之旅究竟受到了哪些刺激?且聽社長慢慢道來。

01. CEO的「生存威脅」論‍‍‍‍

吉姆·法利來中國考察可不是這兩天的事,而是在去年。只不過事情最近被【華爾街日報】曝光了,才引起了行業內的軒然大波。

一言以蔽之,這次中國行給吉姆·法利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長期以來,中國車企在這些全球品牌眼中就是一些 尚未踏進造車門檻 的同行而已。要不是為了開啟中國市場,自己看都不會看這些合資夥伴一眼。

一如【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所描述的那樣:「(自80年代合資時代始)中國車企大多在外國合資夥伴中扮演著小弟的角色,幫助他們處理繁文縟節,並提供一些資金來建廠。」

但沒想到的是,才過去了二十多年,竟然「攻守之勢異也」。無論是價格還是質素,中國的新能源車都已經做到了一流水平,同時還能維持住千萬級的市場銷量。

這對於山高皇帝遠的全球車企來講,無異於一記當頭棒喝。

吉姆·法利就認為, 至少在現階段,如果福特遭遇了中國電動車的正面競爭 (在美國的主場陣地),恐怕連還手的能力都沒有!

深究起來,他們要面對的並不是單打獨鬥的比亞迪、上汽廣汽、蔚小理等等,而是 一整個完善的新能源產業鏈; 而且在軟件和智能化方面,更是稱得上「遙遙領先」。

拋開寧德時代、華為、福耀這些耳熟能詳的供應商不談,搞空氣懸架的孔輝、搞激光雷達的禾賽、搞智能座艙的德賽西威、搞螢幕的京東方、搞車載冰箱的英德爾、搞電子和安全的均勝、業務全面的弗迪……像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很多。

而新能源車上 大到三電和底盤、小到冰箱彩電大沙發甚至是一顆傳感器, 也都能見到這些基石企業的身影。

對福特來說,這和特斯拉帶來的視覺沖擊截然不同。

特斯拉的強大,源於馬斯克本人的天才想法和高效的執行能力,再強也只是友商,可以透過學習、挖人等方式來磨平差距;

但中國的新能源車,卻是 發育出了一整個完整的、並且還在飛速前進演化的工業體系!

在汽車的發展史上,這還是頭一遭。

難怪福特高管團在開了一圈長安品牌的電動車之後,直接被幹沈默了。前福特中國董事長、福特集團CFO John Lawler就表示, 「這(體驗)和以前完全不同,這些家夥已經徹底走在我們前面」。

而從【華爾街日報】的視角來看,「長安汽車多年來,在中國市場只處於中遊地位……」可見歐美車企已經認識到了新的生存威脅。

02. 電氣化轉型,進退兩難‍‍‍‍

福特所謂的生存威脅,來自中國電動車的挑戰只是外因;更深層次的,是 福特內部根本沒做好電氣化轉型的準備。

7月份福特交出來的今年二季度財報 ,又是個 增收不增利 的壞訊息:

營收478億美元,同比增長6.2%,看樣子不錯;但 調整後息稅前利潤28億美元,同比下降26.3% ,這就很不好了。

福特汽車的業務基本是三大塊,其中電動車業務最為拉胯,虧損11.43億美元;傳統燃油車業務利潤11.71億美元;二者相抵後,福特的利潤幾乎全部來自商用車業務(利潤25.64億美元)。

換句話講,福特只有商用車(F系列皮卡、全順等等)是利潤奶牛, 「代表未來」的電動車業務則是遠見不著回頭錢的大窟窿

新能源車還在發展階段,虧損其實還挺正常的。但這時股東不幹了:利潤下降,影響的可是分紅,是自己實打實的利益!

於是乎,福特汽車和通用、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等其他巨頭一樣,開始 從電動車轉型的道路上往回退:

一方面,考慮由純電賽道切換到混動賽道;另一方面,減少對新款電動車的投入。

就在8月21日,福特汽車宣布,原定推出 一款三排座純電SUV的計劃直接取消 下一代電動皮卡的投產計劃也被推遲 。福特汽車未來給純電車型的資金投入,也從目前的40%下調至30%。

毫不掩飾的動作,整齊劃一透露出這樣一個考量—— 生怕造電動車會虧更多的錢。

對此,福特等海外汽車制造商的公開解釋幾乎都是一致的: 電動車需求放緩

這看起來是基於外部環境變化的不得已而為之,但當真如此嗎?

事實上,這番解釋連美國網友都看不下去了。號稱「美國貼吧」的Reddit上,美國網友恨不得直接戳到福特汽車的肺管子裏:

「不是不能理解公司怕虧錢, 但美國政府明明給了你們機會,每輛車7500美元的新能源稅收補貼給著、充電每kWh35美元的補貼上著、外國電動車27%的進口關稅也續著,也沒見你們多積極造電動車啊!

「只知道用關稅把競爭對手擋在門外,這麽多年沒有創新,眼見著對手要踹門了,福特你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

當然,福特的SUV和大皮卡一如既往是美國人最愛的味道, 但這不代表美國老百姓不想嘗嘗電動車以及新技術的滋味

尤其是來過中國、仔細觀察過中國電動車的,不乏有老哥羨慕的眼淚要從嘴角流下來: 「哪怕美國對其征收100%關稅,我也願意花多一倍的價格買一輛比亞迪!」

還有人對這種局面感到失望至極,認為 抗衡中國電動車的事業,已經不是福特一家公司所能做到的了。

其真正的關鍵,在於 「美國制造業外流、中國電池產業鏈的打造、美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以及石油工業因利益相關而必然產生的阻撓」

當事人都已經分析到這個層面,想必咱們也不需要再補充什麽了。

電動車需求放緩和車企電氣化轉型推遲,這兩件事歸根結底是互為表裏的:

因為電動車貴,所以使用者不願意選擇電動車,規模效應上不來車企就會虧錢;虧錢,車企就不願意加大投入,也就沒有充電設施;那使用者更加不願意選擇電動車……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一個惡性迴圈。而打破的邏輯也很簡單,說破天不過是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套路, 得發錢。

但問題就在於,很多時候大公司真的舍不得「孩子」,溫水煮青蛙也就成了必然。

03. 「這一集我看過」‍‍‍‍

在去中國考察一圈過後,吉姆·法利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這一集我看過。」

看過什麽?看過自80年代始, 日系車和韓系車在北美市場上相繼崛起的劇情。而今天中國電動車的發展,已隱隱有了類似的苗頭。

有一說一,無論中美,大家其實都對「中國電動車遲早會對美國車企形成挑戰」這事心知肚明。

美國可以加征關稅,中國也可以取道墨西哥轉進北美市場。 美國本土車企面臨中國電動車的競爭,只是時間而已。

就算中國車企不能光明正大地進入美國市場,但全世界除了中國市場,還有歐洲市場、中東市場、東南亞市場、非洲市場……這些市場上每失去一分,損失的都是美國車企吃到嘴裏的肉。

既然中國電動車的挑戰不可避免,那麽問題就在於美國車企有沒有做好防守的準備。

就歷史來看,答案恐怕不是很樂觀。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石油危機,日本車企就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對美國汽車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盡管在一番「友好協商」之下,日本「自願」對出口到美國的汽車進行限額, 但美國車企接下來並沒有痛定思痛、推出省油耐用的汽車以豐富自己的產品線 ,依舊抱著「美式大V8」、農場大皮卡過日子。

(福特F150已經有50年歷史了)

當韓系車拿著日系車的劇本,北美市場上再次出現不速之客時,北美汽車市場格局又洗了一輪牌,美國車企還是沒有什麽補短板的苗頭。

講道理,美國政府在扶持本土企業這塊,該做的基本也都做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通用汽車因虧損過多而破產, 美國政府楞是撥了134億美元給通用續命。

連美國人自己都說,在關稅、政策、資金的一系列大力支持下,美國車企被美國政府保護的好像一個巨嬰,有什麽事只知道喊家長。

吉姆·法利援引舊事,正是希望福特公司的員工可以警醒一些——新的挑戰很快就要來了。

而目前最為緊迫的具體事務,就是抓緊時間開發出一輛便宜又好用的電動車,投放到美國本土市場上。

畢竟,使用者的需求就在這裏,福特不去努力,自有別人主動去滿足。

寫在最後‍‍‍‍

全世界老百姓,對本國企業「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大抵是相同的。

看它不爭氣的樣子說的比誰都難聽,但又比誰都希望它能混得好。

而福特汽車,最開始也不是這樣「不爭氣」的。

福特汽車曾借助流水線生產,打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暢銷車——福特T型車。

這款車在總計19年(1908-1927年)的生命周期中,共生產了1500萬輛。 全球每賣出兩輛汽車,就有一輛是福特T型車!

而隨著生產制造模式的變化,福特也 「將汽車從上流社會推向了工薪家庭」 ,並且 提高員工待遇來拓展市場需求。 這些成就,都是被寫進教科書的跨時代經典案例。

如今,福特汽車開始「恐懼」新的挑戰者,一如當時那些被福特戰勝的失敗者。

在這個新時代,福特還能帶來一輛「電動T型車」,實作全面復興嗎?

我看,沒有全產業鏈支持的他們,可能真的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