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8/12ff90b64b258cba1be976285c2d4bd8.webp)
近日,【日經新聞】率先報道稱,三菱汽車將加入本田與日產此前組建的電動汽車聯盟,從而達成三家大廠之間的合作。
據稱,三菱已與本田及日產簽署保密協定,並啟動磋商。考慮到豐田汽車此前已牽手馬自達、鈴木、斯巴魯,再加上豐田旗下的日野和大發,【日經新聞】、【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等多家日媒指出,日本國內車企將形成兩大陣營分庭抗禮的局面。
0 1
三菱走向日產與本田
三菱加入日產與本田的合作陣營,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眾所周知,三菱是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組成部份,且日產持有三菱34%的股份,而本田與日產分別是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制造商。
就在今年3月15日,日產與本田宣布簽署諒解備忘錄,在電動汽車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包括生產電動汽車相關的零部件、開發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特別是在車載軟件領域實作通用化。日產與本田希望透過資源整合實作降本,提升應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產品競爭力。
![](https://img.jasve.com/2024-8/1c6a7949ea0bdabd2314e8840d94d74b.webp)
而今,三菱的加入,被認為是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日本車企正在加速抱團。由於開發新的軟件系統需要巨額的研發費用投入,三家車企計劃透過合作以降低成本,將經營資源轉移至其他電動化領域。
從銷量規模來看,本田2023財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全球銷量為411萬輛,日產為344萬輛,如果再加上三菱的81萬輛,該陣營的銷量規模超過800萬輛。
另一方面,日本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豐田汽車一直在日本國內結盟,陸續與馬自達、鈴木、斯巴魯簽訂了合作協定。就在今年5月底,豐田、馬自達和斯巴魯三家車企的掌門人罕見地共同露面,承諾將繼續投資內燃機技術,並透過使內燃機與電動化技術相結合,與綠色替代燃料(如生物燃料和合成燃料)相容,從而助力內燃機脫碳。此外,在電動化領域,馬自達、鈴木、斯巴魯均與豐田汽車有合作關系,借助其技術共同開發電動汽車。
至於規模,2023財年,豐田汽車(含日野、大發)全球銷量約為1109萬輛,再加上鈴木汽車316萬輛,馬自達124萬輛,斯巴魯92萬輛,該陣營的銷量規模超過1600萬輛。
對於三菱入局帶來的格局變化,【日經新聞】的標題是「三菱汽車與本田及日產合流,開始協商車載軟件通用化,與豐田成為兩大陣營」;【讀賣新聞】的標題則是「三菱汽車走向本田日產聯盟,國內車重組為兩大陣營」。可以看出,在行業變革及轉型壓力下,日本車企正在加速抱團取暖。
![](https://img.jasve.com/2024-8/9a37a85357ced155fea9f0816d0c93a9.webp)
0 2
行業加速抱團取暖
三菱與日產及本田的抱團,也凸顯出日本車企面臨的巨大壓力。【日經新聞】指出,本田、日產和三菱之所以聯手,源於汽車行業大轉型所帶來的危機感。在全球範圍內,汽車行業正從燃油車向電動汽車轉型,在此背景下,新興勢力正在崛起,而日本車企落後於特斯拉、比亞迪等競爭對手,且單打獨鬥能力有限,因此不得不調整擴張路線,在日本國內重新洗牌重組。
另外,從經營業績來看,就在數日前,日產汽車公布了4-6月的季度財報,美國市場的大幅折扣幾乎抹去了日產在該季度的利潤,再加上年度業績預期的下調,引發日產股價暴跌。
與此同時,日本車企在全球最大新車市場中國,也陷入苦戰。為此,日產於今年6月宣布正式關閉其位於江蘇常州、與東風汽車合資的乘用車工廠,該工廠年產能約為13萬輛,占日產在華總產量的10%左右。隨後在7月26日,本田中國宣布最佳化產能,確認將關閉7條在華整車生產線中的2條,調整後本田在中國的汽車總產能由149萬輛縮減為120萬輛。不過,本田也強調在華進一步加速電動化轉型,正在建設的東風本田全新電動專用工廠將於9月投產,廣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廠將在11月投產。
當然,抱團取暖並不是日本車企獨有的行為。例如,長安汽車牽手吉利,大眾集團聯姻小鵬汽車,Stellantis牽手零跑汽車,奔馳與寶馬在華共建充電網絡等。如此頻繁、大規模的結盟背後,是行業變革及競爭的愈發激烈,車企需要聯手才能共渡難關。
文:張冬梅 編輯/版式:李沛洋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