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後歐盟還是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加稅,不禁一聲嘆息。幾百年了,歐洲人還是那個打得贏要好處占盡,打不贏就滿地打滾的人種,沒有一絲絲改變。
1、歐盟制裁中國,加稅導致的是在歐洲銷售的中國電車價格提高,這個稅最後還是歐洲自己的老百姓承擔了,因為就算加了這波稅後,歐洲自己車補貼那麽狠,性價比還是遠趕不上中國產,加了這9%、17%、36%的撓癢癢,還是擋不住消費者購買。所以要麽你直接加500%一次到位,徹底閉關鎖國片帆不得下海,破罐子破摔得了。要麽就開放合作,像中國以前一樣受著委屈以市場換技術,跟上這一波,勵精圖治奮發圖強。
2、中國現在不會慣他們毛病了,必然反制。過去幾十年,奔馳、寶馬、大眾在中國都賣得很好,吃盡了中國市場的紅利。更早一些甚至連什麽標誌、雷諾啥的也賣的不錯,如今中國還沒給他們設定什麽障礙呢,已經死的死,殘的殘,賣不動了。我看那寶馬已經懵了,年內一會降價,一會把價格漲回去,一會又繃不住繼續降,主打一個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了。昨天在一個直播間看到邁騰賣13.98萬了,我記得這是和帕薩特同級別的車,原來也是二十大幾萬起的當紅炸子雞,降了快一半了,挺好。等中國的反制吧,歐洲車在中國賣不出去,大眾寶馬奔馳這些車廠,都多裁點員就行了,日子又不是不能過,再苦一苦百姓吧。
3、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電車,本來就沒多少,2013年份額最大的是特斯拉33萬輛,然後是上汽22萬輛,剩下的都特別少,第三名就2萬輛了。中國電車的國際化,本來也沒有把歐美市場當做主要目標,廣大的亞非拉有上百個國家,幾十億人口,對中國電車歡迎得很 。比亞迪在巴西一個小店面,賣22萬人民幣的宋,一周賣96輛,把店員累的吐血。歐盟自作多情,以為自己是主角,誰知道人家桌上連他的位置也沒安排。以自己的主要市場,來制裁別人的次要市場,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主意,然後還透過了。說明歐洲現在和美國一樣反智化了,一幫根本不懂經濟,不懂貿易的人,掌握了權力在那一通瞎搞亂搞,啥都搞到一地雞毛,然後懵在當地。
4、貿易戰對中國是殺敵八百,自損三千,最後幾乎是無效的,美國歐洲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比中國對他們的依賴度高多了。就拿芯片舉例,美國夥同歐洲一起制裁了中國,光刻機廠商阿斯麥訂單大幅減少,股價暴跌,估計先撐不住的是他們這些原來薅爽了的公司,等於變相把他們最賺錢的公司都打倒了。芯片制造商那些公司,高通、德州儀器,輝達,AMD以前賣到中國紅紅火火,特朗普上來就幹,賣家不允許買家買貨,哈哈。所謂「有錢不賺是王八蛋」,他們爭先恐後當這王八蛋了。芯片領域,其實以前美國對付中國的策略就是最有效最陰毒的,即透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然後大規模傾銷到中國,把中國的本土研發都擠死,因為就算中國政府下大決心補貼產業去搞研發和技術攻關了,成品沒規模降不下來,價高一些拿到市場上去,也沒有買家買,最後還是得死。對中國芯片產業來說,其實只有這一種死法,美國以前執行的挺好的,不斷重新整理技術上限,擴張規模,降低價格,然後再培養一些柳傳誌這樣鼓吹「貿工技」的買辦,內鬥把搞研發的都打死,最後中國芯片產業就是一片荒蕪,成了全球第一大芯片進口國,每年買他們5-7000億美元的貨,連個遙控車芯片都得依靠進口。美國制裁自己的大客戶,逼著大客戶自產。現在咋不制裁了呢?不敢了,比如高通也可以對他唯一大客戶禁售唄,要不了三個月,小米沒死,高通自己原地升天了。
5、拋開高制程光刻機、飛機發動機、AI大模型等極少數幾個技術高點,中國現在沒什麽地方能受制於人了,甚至在新能源汽車制造、航空航天、流動互聯網套用、自動駕駛、清潔能源、船舶制造、軍工等方面都已經超過歐美了。中國面臨和歐美完成工業革命後一樣的狀況,就是產品需要市場。歐美以前的選擇是用堅船利炮去殺人,逼迫對方把市場開放出來。中國的選擇是一帶一路,透過建設來交換市場,幫所有人做增量。沒有歐洲美國,世界上還有數十億人口,歐美打壓他們不讓他們發展,中國來幫他們,然後大家各取所需好好做生意。立足點不同,但是高下立判,底層邏輯是人種素質有區別,文明程度有區別。
6、汽車出海,就是中國的國運之戰,等到國內每年生產5000萬輛車,出口達到2000萬輛時,這一戰就成了。2023年出口量是522萬,還有四倍空間。而這一戰的主戰場,根本不在歐美,2023年歐美加起來只占10%左右,把特斯拉扣掉,就只剩下5%多點。2000萬輛車,東南亞、拉美、中東、非洲就能容納和消化。歐美認為自己是主流,沒它不行的思維習慣,會越來越不適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