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那么一类人,成为了无痛分娩最大的「拦路虎」,你认为会是谁呢?是心存疑虑的丈夫、婆婆,还是热衷过度医疗的医生、护士?别瞎猜了,「拦路虎」其实是麻醉师。当然,麻醉师并非无痛分娩技术的反对者,他们沦为阻碍因素的原因,仅仅是数量配备严重不足,根本满足不了旺盛的服务需求。
生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分娩之痛如同刀割斧斫,让人痛不欲生。有人将人体感受到的疼痛等级分为十级,分娩的疼痛程度可达7至10级。而又称「分娩镇痛」的无痛分娩技术,就是为了减轻这种顶级疼痛,应运而生的,能够帮助大多数产妇减轻六到九成的分娩疼痛。
也正是因此,国家医保局将分娩镇痛列入了【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一些地方还将分娩镇痛费用纳入医保报销。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将分娩镇痛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日前有报道称,全国分娩镇痛率已经从2015年的27.5%,提升到了2022年的60.2%,呈现出普及率逐步提高的态势,但这项医疗技术在一些地方的应用比例依然偏低,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即使在城市,也还有很多产妇排不上、用不了,说明推广无痛分娩仍有痛点待解。
当前无痛分娩面临的关键堵点,就是麻醉师短缺。正如媒体所言,我国麻醉师人数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在基层医疗机构更为普遍,加之孕妇生产的时间很难确定,麻醉师们分身乏术,更加剧了无痛分娩的推广难度。这也是分娩镇痛率止步于六成的终极原因。
既然症结已经找到,如何破题就不缺方法了。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扩大麻醉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麻醉师编制,提高人员配额;另一方面则应大力培养基层医疗机构的麻醉师,建立麻醉师供给协调机制,有效满足无痛分娩服务需求,让「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暖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