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朝九晚五还是996?历史变迁的精华,古代人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2024-10-05女人

他自身已然「筋力渐衰年复年」,却还总是「退衙深夜时,拜表凌晨至」,不由得慨叹归园之期不知在何时。

这其实体现出古代官员和现代人一样是「早八人」,其作息紧张忙碌,而且迟到所受惩罚比现在更为严苛。

在古代,官员上班打卡有个专门称谓叫「点卯」,即从卯时起进行点名并开始办公事务。

卯时即清晨五点到七点,也就是说古代公职人员上班的时辰可比现在的「早八」早很多呢。

各个朝代公务员的下班时间各不相同,像明代就规定在酉时,也就是下午五到七点之间签退,其工作时长差不多有十二个小时呢。

清代有类似如今「夏令时」的制度,官方明确春夏季申时四刻即约下午四点下班,秋冬季则更早离岗,工作时长标准大概在八至九小时。

地方公务员无需去京城早朝,不过地方各级机关办公模式和中央朝廷类似,都是早上先开晨会,然后开始一天工作。

在地方上,以击打「官街鼓」作为办公开启的显著标志,而下班之际则会击打「散堂鼓」,以此宣告办公的终止。

宋代的欧阳修,曾于鼓声中在泥泞里驱马赶去上班,「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他与马为按时到岗而冒雨,极为辛苦。

这和古代考勤惩戒制度相关,那时缺勤与迟到属于严重违纪,对官员的惩处常和俸禄关联,乃至还有降职、廷杖之类。

在【唐律】中有规定,官员若旷工,便要挨二十小板,旷工累计达二十五天则受一百大板,累积至三十五天就得坐牢一年。

倘若涉及军事重镇的「边要之官」,那么其罪责就会更为严重,惩处也会更重一等。

赵孟頫因觉得失了颜面,便向右丞相叶李谋求「刑不上大夫」,言打士大夫等同打朝廷脸,于是元代就有了仅对曹史以下官吏行杖刑的规定。

自古便存在朝会制度,其既能用以处理国家要事、强化君主集权,又可充当君臣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

朝会通常有礼仪性与行政性这两类,像唐代其包括大朝、五月朔朝及常朝,明代亦是有大朝、朔望朝与常朝。

诸如大朝、五月朔朝、朔望朝等都只是礼仪性质的,与政事无关;而常朝才是专门商议政事的,尤其是早朝最为人知。

在拍摄历史剧里君臣议事的相关剧情时,往往会将早朝当作主要的取材方面。

然而在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央官员具备参加早朝的资格限定也是存在差异的。

大体上来说,明初时期的朝会制度产生了颇为显著的变化。

明代政权尚未正式确立时,朱元璋于金陵(即现今江苏南京)自封吴王,随后便开启了早朝制度。

这种类似前代的朝会制度仅持续十几年,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事务皆涌向皇帝,使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朱元璋作出规定,京城官吏不论大小,从一品大员到九品小吏,每日都得去上早朝,在御前开会。

原本早朝的行政事务较为正常,谁知突然就增多了,压力也随之猛然剧增。

众多京官参与早朝进行议政,此外还有学生、儒士及官宦子弟前来,他们觉得旁观朝会既能增强政务能力,又可习得皇家礼仪。

每个清晨时分,都会有数量众多的人与皇帝会面,那场面的壮观景象完全能够想象得出。

那时因为还未发明座签,且官员岗位及职务常变动,故而偶尔就会有争抢位次这类故事发生。

因上朝时间早,且人多需排队,加之迟到惩罚重,受这些影响,官员们对缺朝与迟到甚是惧怕,常常深夜就出发。

据【天咫偶闻】所述,原本在紫禁城里面是设有路灯的,能够在夜间将道路照亮。

在明代,魏忠贤得势后竟将路灯废除,且这一状况还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时期。

通常官员在戊夜上朝时,都得摸黑前行,彼此相遇若非仔细辨认都难以分清,这存在工伤风险,曾有官员就因此摸黑上朝时不慎掉入御河淹死了。

至于亲王、部级长官与军机处大臣这类高官,会有侍从专门提着灯来引路,普通的官员便借光,在东华门外等候,一见有灯就蜂拥着一同进宫上朝。

不但选举、粮食、军队等重要方面,就连诸多民间琐事,像「收买牛支农具」「追赃不足家属」,还有抓内府小偷这类杂事,他也都得亲自处理。

历史学者胡丹在对朝会制度和中央政治关系进行研究后指出,明初早朝带有极深的朱元璋个人印记,完全依其个性与行为方式所创。

然而,恰是由于该制度的个性极为强烈,所以才拥有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朱元璋离世,其改革的每日早朝成祖制保留,可后期皇帝与大臣不如他勤勉,致使早朝只剩形式而无实质,「蜕变」在所难免。

不管是否得每日早朝,反正总有大臣不愿去上班。那些官员躲避早朝的理由各式各样,其中生病和出差是最为常用的。

宋仁宗当政时,张亿这一官员告发另外三十三名官员以生病为借口不参加朝会,实则在外面宴饮作乐。

而后宋仁宗作出决定,对于那些动不动就称病不来上朝的官员,朝廷需派遣医官去查验确认,以遏制这种借病假而缺勤朝堂的风气蔓延。

【明孝宗实录】中对明代官员缺朝的数量有所记录,像弘治八年某天早朝,居然有多达 880 名官员没出现。

在弘治十五年即 1502 年时,此项数据又一次打破纪录,直接攀升至 1160 人这般高度。

在地方公务员中,办公时「摸鱼」的情况也是有的,部分人点完卯就离开岗位,根本不在办公之地。

于是,明清时期构建起官吏考勤的整套监督体系,不光有点卯,坐班时长也会考勤,下班需签退,对早退与病假亦有相关规定。

然而处于制度已然荒废松弛的那个年代,上班或做事迟到以及早退这种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

【官场现形记】对晚清官场弊端予以揭露和抨击,书中讲有些官吏如点卯应名,来了就走,完全不顾及考勤制度。

大臣们以各种名目设法躲避工作,到了明代后期,连皇帝也对坐在朝堂之上感到厌烦了。

言官们时常以祖制为据,力劝皇帝在政事上要勤奋努力,还应多多去上朝处理政务。

明武宗执政期间,曾遭大臣诟病,说其除每月朔望外,上朝不过就那么一两次。

自正德时期起,明朝迎来了首个时间较长的停朝阶段。

继位后的明世宗总以常生病需调养为借口,而后其竟将近三十年时间都不上朝理政。

各朝的统治者一直于实践里持续摸索,力求找到更为精简且高效的君臣交流途径和政务处置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