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热浪袭来。高温烧烤模式将很多人炙烤得浑身难受,直呼「热死了」。
这句玩笑话并不假,高温天气真有可能热死人,国内已有多地报道热射病病例,并有患者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气温「火力全开」,科学防治热射病,很关键。
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损害全身多脏器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也是热损伤相关疾病进程中最危险的阶段,死亡率最高可达80%。该病主要因机体剧烈运动或暴露于极端热环境下,核心体温急剧升高>40℃所致,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癫痫发作、凝血功能障碍、肝肾衰竭、心力衰竭、横纹肌溶解等,可伴大汗淋漓或无汗。
热射病会损害全身多脏器: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对热应激最敏感,脑损害是热射病首要表现。患者可有轻度的脑损害表现,比如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重者出现去皮层状态或去大脑强直,比如幻觉、角弓反张等。
■心脏:心脏属于热易激惹器官。早期机体通过增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来增加外周循环,以满足排汗需要。随着热暴露时间和强度增加,心脏前负荷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影响散热,进入失代偿阶段,即无汗阶段,表现为心电图异常达24小时以上。
■肺:早期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约60%的患者呼吸困难不能缓解,需要机械通气;约10%的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肝脏:肝损伤是热射病常见的并发症,更是患者致死的直接原因之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和巩膜黄染。
■肾脏:患者多有肾损伤,与直接的热损伤、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损害、肾灌注不足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浓茶色或酱油色尿。
■胃肠道:热射病会引起胃肠道血流减少致缺血,表现为胃肠道黏液缺血、肠壁水肿、肠腔积液、出血等。
此外,热射病还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及横纹肌溶解等,起病后及时救治是关键。
起病3小时内是抢救黄金时段
热射病的现场救治必须遵循「快速、有效、持续降温」的原则。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在现场处置中要「边降温边转运」,即立即降温与拨打「120」同时进行。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首先,帮助患者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将其移至通风阴凉处,平卧、头偏向一侧,尽快去除其全身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患者移至空调房,建议室温调至16℃至20℃。在救助的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气道是否通畅,是否有呕吐物,及时清除分泌物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建议每10分钟测量一次患者体温。热射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起病3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段。如果降温延迟,死亡率将明显增加。现场的降温目标是,使患者的核心体温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现场可采取的物理降温方式主要有蒸发降温、冷水浸泡和冰敷降温等。可在患者额头、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或冰水擦拭身体,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泡在4℃的冷水中。降温过程中,需每10分钟监测温度。一旦肛温降至38℃左右,需立即结束物理降温,以免患者体温过低出现虚脱现象。
避免中暑相关危险因素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喝水、适当运动,从而降低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炎炎夏日,应尽量避免室外停留时间,如需外出,应走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暴晒。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即便是在空调房内,也要适当开窗通气。室内温度不要太低,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耐热性会降低,一旦从室内走到室外更容易中暑。
多喝水,补充盐分。排汗排尿有助于散热,但也会带走体内大量盐分,故可适当饮用含盐饮料,以防水电解质紊乱而导致脱水的发生。
游泳是避暑运动,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到户外运动,气温相对低,阳光也不那么强烈,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运动期间注意少量多次补水,每隔30分钟,饮用至少200毫升水。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旺盛,可食用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比如菊花、薄荷、金银花、绿豆、百合、莲心等来祛暑。
作者:朱嘉英 陈伟明
文:朱嘉英 陈伟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图:视觉中国编辑:李晨琰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