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糖尿病挑战未停,探索心身自疗法,共赴抗糖之路

2025-01-12女人

书友们,听我一言!我刚看完一本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每个情节都紧张刺激,角色一个个鲜活得像是你身边的朋友。它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不止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度的心灵之旅。不看这本书,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赶快加入我,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世界中吧!

【糖尿病心身自疗法】 作者:李占江;朱松

前言

在传统的医学观点中,生物学指标是疾病确诊的最终标准,几乎也是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生病去医院所做的那些检查比如CT、血常规、B超等等,决定了医生的诊断——我们到底得了什么病。但是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人检查结果是阳性,被告知需要治疗,而事实上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好;有些人以为自己有病,感觉不舒服,而实验室检查却显示说他们没有病。

在美国,很多医生认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导致了不必要的住院、滥用药物、过多的手术和不适当的诊断试验的使用。科学家们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新的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疾病都能找到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这些心理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一样,也能引起躯体疾病。这种在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即被称为心身疾病。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自己感觉没病或没有不舒服,就可以不相信医生,不相信生物学诊断结果。这里想强调的是,除了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同样很关键,心理因素也是可以致病的。

那什么算是心理因素呢?心理因素近年来才受到重视,生物医学专家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细菌、真菌和病毒这样的小东西上,东西虽小,倒也是实实在在的,显微镜下也就现出了原形。而心理因素这种无形的元素,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对民众的健康与生活确实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心身疾病这才隆重登上「舞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其实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传统中医学里早有记载: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这些喜怒悲思恐指的是情绪,广义的心理因素不仅仅包括情绪,它是指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比如,对于某件事情,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件事情引起了你怎样的情绪?心理活动因人而异,这和每个人的个性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心理因素为什么会导致躯体疾病呢?目前主要有3种理论来解释:

(一)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是个体的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引起了心身疾病的发生。潜意识心理冲突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从而对某些器官造成影响,引起相应的病变。例如心理冲突引起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可造成哮喘、溃疡病等,作用于自主神经使自主神经兴奋,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二)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认为,心理—神经机制、心理—神经—内分泌机制和心理—神经—免疫机制是心理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3种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由于不同的人对心理因素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不同的生理活动会涉及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学机制。心理生物学研究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因素,如紧张的刺激和抑郁情绪可能产生不同的心身反应过程。心理生物学理论还重视心理因素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上的致病性的差异。例如,有证据证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个体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从而确认了个体素质上的易感性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习得就是指不是某个人天生就如此,而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条件下学习获得的),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方面的原因,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都可以此做出解释。比如,有的人工作压力比较大,就像医院急诊科的医护工作者,在遇到重伤患者的时候,这些医护工作者所承受的紧张性刺激和压力是很大的。可能一开始,只有遇到某几个病例时,他们的血压会因为压力增大而增高。但是久而久之,只要一进入工作场合可能血压就要升高,这就是一个习得的结果。

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样大家对心身疾病会有一个更具体的理解。冠心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而且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经国内外近一个世纪的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有关。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人谈脂色变。但一些习惯吃高脂肪食物的国家和民族患冠心病的人却并不多见,这说明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对疾病产生着重要影响。后来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应激、生活方式和习惯、性格、行为类型等。美国的心脏病学家发现,有一类人他们勤奋努力、争强好胜、苛求自己与他人、易被激怒、人际关系紧张、常有过度敌意,这类人的行为被称为是A型行为。而这类人患冠心病的人数是3倍于不是A型行为的人。我国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行为者占75.7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包含了心理因素。并不是高血脂、高血压就一定会患冠心病,因为心理因素(比如A型行为)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并不是有A型行为者就一定会患冠心病,因为例如高血脂这样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在心身疾病中,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于疾病,两者均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也不必过分担心,不是每种疾病心理因素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是,并不只是生物学因素可以致病,心理因素也是可以致病的。在某些疾病中,心理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编著这个系列书籍的目的也是提醒你,不要忽视心理因素。

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身心和心身有什么区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身疾病不等于身心疾病。

人们常将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为一谈。一方面身心疾病也会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患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自身生理上的痛苦,对自身的人格产生否定的认识,此时,病人的精神表现同心身疾病患病的精神表现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患者会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也有生理上的痛苦,患者在这时候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心身疾病为先郁而后病,身心疾病则先病而后郁。因此,身心疾病、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对于心身疾病治疗来说,并不能只是重视心理因素而忽视躯体因素,最好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具体情况可以各有侧重。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临施床心理指导;又如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月经失调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还应作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在我们的系列丛书中,会向大家介绍比较常见的心身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月经失调和肥胖症。每本书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疾病的生物因素,这一部分侧重生理知识的讲解,就症状表现、诊断依据作了陈述。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疾病的心理因素,这部分着重对情绪以及压力、人格特点、生活习惯等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介绍,另外,本章还提供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测量工具供自评用,你可通过这些工具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对疾病的相关疗法以及自我调节方法做介绍,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调节。这样一来,读者可以从心理和生物学两种角度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带来更加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糖尿病心身自疗法
作者:李占江;朱松
生活 {readNum}人在读
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